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提高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180例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提出相应的护理策略.结果: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体征不典型,很容易忽视,预后差,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结论:更好地认识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在护理上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并发症,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方法:本文总结了对5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情观察和护理体会.结果:认为严密观察病情,实施针对性护理,采取有效治疗,预防再出血是必不可少的.结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起病突然、病情危重、表现复杂的疾病,做好出血期护理对预防再出血、缓解血管痉挛、改善愈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其发病原因多为脑动脉瘤破裂、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血管畸形。较少见的原因有各种血液病、脑膜炎、脑肿瘤和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因出血破入脑室内或穿破皮层而至蛛网膜下腔者称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本院神经内科自1979年至1985年的7年期间,共收治了50岁以上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4例占本院同期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114例总数的38.5%。说明老年人患自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并非罕见的疾病,本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本文提出50岁以上的病例作一临床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4.
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我们对20例经头颅 CT 确诊的脑出血破入脑室者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取了反复腰穿放血性脑脊液(CSF)和椎管内注射氟美松疗法,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研究血浆中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浓度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关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ADMA平均水平,第3、7和14天分别为2.3±0.8μmol/L、6.4±1.5μmol/L和14.1±0.9μmol/L,对照组平均为1.1±0.3μmol/L,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ADMA参与了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理生理过程,水平与脑血管痉挛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观察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实验性新西兰白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浓度变化,探讨它们与脑血管痉挛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血清MMP-9及VEGF的浓度变化可以作为预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作、判断其发展及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MMP-9及VEGF参与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病理生理过程,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池放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将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腰大池穿刺放液配合小剂量甘露醇降颅压方法(简称腰穿组)和大剂量甘露醇降颅压方法(简称对照组)治疗,观察颅内压变化及病程。结果:腰穿组降颅压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病程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腰池穿刺放液配合小剂量甘露醇降颅压方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常见病 ,临床上常因缺乏典型症状而误诊 ,2 0 0 0 .11~ 2 0 0 2 .10月 ,我科共收治了 6 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 ,其中 12例曾经误诊 ,本文就误诊原因进行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误诊的 12例中男性 5例 ,女性 7例 ;年龄 6 0~ 78岁 ,平均 6 7岁。全部为住院病人 ,误诊时间为 2~ 5d ,后均由头颅CT见蛛网膜下腔或脑池脑裂内高密度影及腰穿获得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而确诊。1.2 误诊情况 误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疼 5例 ,神经症3例 ,高血压 2例 ,椎动脉供血不足 2例。痛性眼肌麻痹 1例。2 误诊类型及原因2 .1 误…  相似文献   

9.
我科从1991年至1998年,共收治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6例,其中初诊时误诊16例,本文重点讨论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点和诊断中经验教训,以提高对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有46例,男20例,女26例,年龄61—78岁。 1.2 临床表现 头痛30例(65%),呕吐20例(43%),意识障碍碍36例(79.5%),血压升高26例(56.5%),头晕10例(21.7%),癫痫发作10例(21.7%),颈低抗30例(65%)。 1.3 CT检查 全部作头颅CT检查,阳性38  相似文献   

10.
1 分类 急性脑血管病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其中包括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脑干出血、小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是指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多发性脑梗塞等,尤其是大面积脑梗死的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因脑基底动脉环的动脉瘤或血管畸形或动脉硬化,损害破裂后,大量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的疾病。1 临床表现1.1 该病患者多为青年及老年人1.2 起病急骤,大部分患者发病前无先兆,突然起病。少数患者在动脉瘤破裂之前出现头痛,头晕、复视,半身麻木,或抽搐等症状。1.3 多数患者出现突然剧烈头痛,数小时头痛  相似文献   

12.
金清东  徐丽 《莆田学院学报》2009,16(5):22-24,51
探讨传统中药蜕皮甾酮对大鼠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血管痉挛的干预效应。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H组、EDS干预组,观察各实验组大鼠24h死亡率和神经功能缺损、局部脑血流量及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比较,SAH组大鼠有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局部脑血流量下降,基底动脉管腔缩小,内膜皱缩呈波纹状等形态学异常、EDS干预后神经功能缺损好转,局部脑血流量在EDS干预后12h增加,形态学也有不同程度改善。蜕皮甾酮能改善大鼠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13.
针刺哑门穴操作不当偶可致蛛网膜下腔出血,针剌风池穴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未见报道。我们遇见一例报道如下: 患者,女,29岁。主因突然头痛伴呕吐2小时收住院。患者于2小时前因有机磷农药中毒留有头隐痛,末梢神经炎。让本村医生给针灸进行治疗。当针刺右侧风池穴时,在进针后约3分钟突然自觉头痛,呈阵发性加剧致剧烈难忍,尤以右侧头部为甚。当时认为“晕针”给予起针,卧床休息,但头痛无减轻,并且出现  相似文献   

14.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重要、最严重的并发症,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临床上以迟发型脑血管痉挛最常见,多发生于出血后4——12天,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提高治愈率,笔者对20例并发脑血管痉挛患者的护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中,基底节区出血是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中以壳核及丘脑部位出血为多见。而尾状核头部出血相对较少见,临床上单纯根据其病史和略有的体征很难作出正确诊断,或经常被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自从CT用于临床,对其有了新的认识。现将我们收治的20例尾状核头出血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它的诊治包括尽早诊断,谨慎的术前处理,积极的病因治疗,妥善的术后处理。是一种神经外科急症,需多科室配合。  相似文献   

17.
报告57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占同期重型颅脑损伤的21%,其主要临床特征是大多数病人为车祸致伤,伤后立即持续昏迷,CT显示无占位效应的脑白质内单发或多发小出血灶以及脑室、脑池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改变。本文结合文献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资料分析入手,结合临床实际病例,同时参考了国内外文献,从7个方面对20例诊断困难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容易误诊的原因以及病理生理机制进行了讨论。对不典型以及特殊原因起病的SAH病人,老年人的SAH、头颅CT扫描未见异常的SAH病人在理论和方法上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脑血管病继发癫痫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我们在1994.1~2000.11月收治了脑血管病继发癫痫46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6例中男性30例,女性16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64.6岁。 1.2 继发性癫痫的脑血管病分类及癫痫发生时间:脑梗塞16例,脑栓塞4例,脑出血1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脑血管病继发癫痫在30d以内的有20例,占  相似文献   

20.
正压性脑积水(NPH)又叫低颅压性脑积水、本病多呈缓慢进展。临床表现是精神智能障阻、双下肢无力,大小便失禁三联症。同位素脑扫描可见特征性改变;气脑造影及颅脑C—T扫描均可见脑室扩大,腰穿检查脑压基本正常。病因:1、原发性:即为原因不明者。 2、继发性: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外伤,颅脑手术或基底动脉硬化扩张,伸展或迂曲变形,还有一些脑部局限性或弥漫性变性病引起。如Algheims症。关于蛛网膜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