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高校招生》2019,(12):4-21
“双一流”建设高校:根据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及教育部等三部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经专家委员会遴选认定,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并报国务院批,于2017年9月21日,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42所世界一流大学和95所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相似文献   

2.
自国家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来,为在“双一流”建设中抢占先机,很多省市纷纷“砸”钱,投入巨资支持有条件的高校争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你追我赶,蔚为壮观.其实“双一流”建设需要钱,但是盲目“砸”钱、为了“一流”而“一流”却也是行不通的,并不是用钱就能够“砸”出我们需要的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  相似文献   

3.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湖北省各项工作有力推进,发展成效明显。为了进一步了解“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湖北省高校在一流学科建设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文章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为依据,多维度探析2017—2022年湖北省高校一流学科发展趋势,针对湖北省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中未能形成梯度与层次分明的学科建设体系,学科建设区域、结构布局不均衡等现象,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2015年发布大学“双一流”总体方案至今,“双一流”建设成效亟待评估。ESI可以作为一个观测点,通过跟踪检索ESI 2015年至2019年的数据,分析大陆高校及“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变化与成长。中国大陆高校进入ESI的高校数和学科数都有突出表现,2015年11月至2019年11月,高校数和学科数分别增加109所、531个,增幅分别为64.50%、82.20%;工程学增量最多,新进了75所高校;其次是化学53个,材料科学52个。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5年来学科增量274个,增幅51.6%;新进了15所院校,目前有114所院校进入ESI前1%;15所增量院校进入的ESI前1%学科与其对应的“一流学科”建设存在很大的关联。代表进入世界一流学科水平的ESI前1‰,从2015年50个增加至130个,除3所高校3个学科来自于非“双一流”,其余均源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但22个ESI学科领域,目前仅12个进入ESI前1‰。  相似文献   

5.
“双一流”建设“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将“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并列,凸显了学科建设之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作为一项国家的长期战略,“双一流”建设不只影响那些“一流建设学科”,也不只影响“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科建设,而是会对整个高校的学科建设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作为对“双一流”建设的应对,很多高校围绕学科的增减、学科布局、学科交叉与融合、学科的分层与分类等对学科建设的方略进行了调整。为保障“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学科建设的顺利推进,有必要对相关应对策略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进行理论审视。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6年、2018年、2019年山东省高考录取面板数据,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身份效应客观存在:高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能够显著提升专业生源质量,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提升作用强于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身份有所“升级”的高校群体获得的专业生源质量提升更加明显;但如果不分学科讨论,截至2019年,“双一流”建设并没有明显的学科身份效应: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科是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对专业生源质量没有显著影响。此外,分学科讨论时,医学、信息技术学科在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后生源质量显著提升,人文社科、理学学科生源质量的提升较为短暂,而除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以外的其他工学学科以及经管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后生源质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7.
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非双”高校是补充力量。基于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文章对我国上榜的“非双”高校及学科进行分析研究,从省市、高校类型、动态变化等角度全面探析我国 “非双”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揭示我国“非双”高校及学科的发展现状。研究发现,我国“非双”高校在兽医学的学科贡献度最高,生物工程在近四年的发展中增速最快;我国上榜的“非双”学科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理工类和综合类的“非双”高校最多;另外,农林类、师范类、军事类、财经类、医药类等五类也不少,其中不同类型高校的优势学科分类也不同。  相似文献   

8.
2017年9月,国家层面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公布,拉开了行业特色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序幕。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探讨行业特色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学科需理解其出发点和变革的驱动因素。文章从五个维度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进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9.
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而“双一流”建设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路径。本文考察“双一流”建设前后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进特征及区域发展异质性。研究发现:(1)“双一流”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效果较明显,其中服务社会子系统贡献最大,但内涵式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发展不充分现象犹存;(2)“双一流”建设并未有效缓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区域失衡问题,东部内部、东-西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程度尤为突出,区域间不平衡是主要成因;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分布均存在东强中西弱的“撕裂现象”。鉴于此,应分类推进“双一流”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引导高教资源流向中西部;优化“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引导高校主动服务国家需求、争创世界一流。  相似文献   

10.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不区分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自主确定建设学科,对16个首轮建设学科给予公开警示,是这次公布名单的三大“看点”。文章认为,“双一流”建设必须遏制身份化趋势,淡化建设高校、学科的身份色彩,要通过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推进大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促进学校聚焦学科建设,真正办出一流水平。  相似文献   

11.
“双一流”高校学科绩效评价是推动国家战略目标发展的有效政策工具,受地区经济水平、产学研合作和一流学科规模等因素的影响。文章收集2020年122所“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关于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指标数据,研究发现“:双一流”高校学科绩效的教师队伍建设对科学研究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双一流”高校学科绩效的人才培养在教师队伍建设对科学研究的影响中发挥中介效应,教师队伍建设对人才培养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人才培养对科学研究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社会服务在教师队伍建设影响人才培养中产生显著负向调节作用,在人才培养影响科学研究中产生正向调节作用。因此,要深化“双一流”学科建设内容的协调合作,适度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构建社会服务“精准型”协调共享模式,发挥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社会相互依赖效应,从而激发高校学科原始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云南教育》2022,(3):31-32
<正>近日,教育部网站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双一流”重点在“建设”,学科为基础,而不是人为划定身份、层次,派发“帽子”,更不是在中国高校中划分“三六九等”。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以及有16个第一轮建设学科因建设成效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相比同类学科在整体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成长提升程度方面相对偏后等原因而被给予公开警示,是教育部此番发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信息的两大看点。如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所说,从首轮建设情况看,  相似文献   

13.
实施“双一流”建设动态调整机制的目的在于激发高校与学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促进高校与学科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然而在实践中,“双一流”建设动态调整机制中存在的评价标准问题、认知错位问题、支撑体系问题等对“双一流”建设的战略实施和目标实现产生一定消极作用。为此,应在正确理解“双一流”建设动态调整机制的内涵、定位与理念的基础上,从约束条件、遴选方式、遴选评价、成效评价、调整方式等多方面对其机制进行完善,并通过建立多元化、健康的第三方评价生态,保障“双一流”建设动态调整机制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阐述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行业特色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概况,然后分析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行业特色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环境条件,最后论述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行业特色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高校“双一流”建设背后遵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和目标逻辑,同时也面临空间布局、学科设置、人才布局、创新能力等不平衡发展的制约。高校“双一流”建设是一个辩证性、动态性过程,重中之重在于范式创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同时需要处理好5个关系:高峰与支撑、中央与地方、理科与文科、学科与育人、中国与世界,实现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价值追求和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6.
以软科公布的2019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与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为依据,对世界一流大学拥有的世界一流学科数量以及世界一流学科在各大学和各学科领域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统计表明:世界一流大学通常在多个学科领域拥有较多的世界一流学科;世界一流学科也大多分布在世界一流大学中。近年来,我国高校无论在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上,还是在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上都取得了显著进步。整体上,我国拥有世界一流学科的高校较多,世界一流大学较少;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拥有的世界一流学科在数量上有一定优势,但学科领域的分布不均衡,世界一流学科主要集中在工学领域。“双一流”建设后续进程中应适当调整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学科建设的关系,强化学科发展的均衡性,从重点关注一流学科“点”的建设到更加关注大学的综合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双一流”建设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实力的战略组成,“双一流”建设高校必须主动担负起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结合笔者关于首轮“双一流”建设研究的系列成果,对世界一流大学及其要素、“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的目的原则、“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建设重点、“双一流”建设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双一流”建设高校必须回归并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成效评价改革的方向及重点等,关系“双一流”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及其内在逻辑进行了系统再思考,提出了旨在启示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自觉肩负起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使命责任担当的行动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立足国际视野,提出了国际化大学建设的全新方案,旨在破除“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带来的大学地位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双一流”建设方案一经提出,全国各省市便迅速投入到了“双一流”建设的大潮之中.但目前国内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内涵尚未有一个清晰界定,“双一流”只是人们对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称谓.为了在推行“双一流”建设中不乱方寸,必须厘清究竟何为“双一流”.要深刻理解“双一流”之内涵,抓住世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第二次机遇期,应当从形而上的维度思忖“双一流”的含蕴.  相似文献   

19.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高校国际竞争力而提出的重要国家战略。文章以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和学术期刊数据库CNKI为面板数据源,从“双一流”建设前后科研成效差别、科研产出量差别及产出质量差别等角度对我国不同学科类“双一流”高校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基于数据分析结果找出不同学科类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制度同构理论从强制性同构、模仿性同构和规范性同构这三方面为我国“双一流”高校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双一流”建设学科依托于分布在各地的一流学科高校,覆盖一定的学科领域,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学科布局。本文基于对两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布局的系统分析,对“双一流”建设学科布局的总体情况、主要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并就下一步的优化路径给出相应的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