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师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完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本文提出了"双主线、多平台、同层递进"的培养模式,通过课程、教育实践、活动、竞赛等学习平台,以有效促进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养成。  相似文献   

2.
师范生新课程理念的掌握与新时期教师的成长及新时代教育的发展紧密相关。依托Blackboard平台设计的新课标学习活动,探索了有效学习途径,创新了学习模式,提升了师范生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为师范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培养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改革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国培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3.
阿坝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以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抓手,基于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借鉴美国CBTE项目成功推行的实践经验,为提升应用型师范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积极探索,构建了师范生职业能力"六个一"工程培养模式。该模式由职业核心能力体系、师范生职业能力提升共同体以及模块化教学体系等三部分有机构成,为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教师教育发展提供镜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马敏  王坤庆 《教育研究》2012,(11):87-92,97
在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背景下,华中师范大学积极探索教育改革,构建免费师范生培养的"一本三化"新型教师培养模式。学校通过确定以未来教育家为根本导向的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以实践化为取向的课程体系,重构立体化、开放式的育人环境,创建现代信息化教师培养平台,建立"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来实现这一构想。新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效益,免费师范生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课程体系得到优化,教学团队、重点学科进一步强化,推进了基础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5.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5):146-149
师范生"研、职"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提升师范生就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是卓越师范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新形势下,实践取向的发展导向和能力本位思想对师范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托院系资源,结合专业发展的需要,不断积极探索、优化,从创新培养模式、搭建培养载体、丰富培养方法、形成长效培养机制和拓展培养训练时空五个方面入手,构建卓越师范生"研、职"能力立体式培养体系,创设良好的运行平台和健全的保障机制,是提升师范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师范生就业困难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问题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与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无关系。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培养出的师范生大多重知识轻能力,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河北师范大学的顶岗实习工作以在实践中锻炼师范生从教技能为手段,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是一种以师范生就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高师学生的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优质师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因素,职教师范生作为中职学校师资的重要来源,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强化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学技能模块、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等等,是提升职教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8.
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需要强化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体系是高师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技能培养应构建以技能要素培养与训练为中心,实施两类课程联动、三个平台同构、四段各有侧重、五种机制保障的培养体系,简称为"2345"专业技能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9.
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针对化学师范生提出三个精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目标式分类培养的设计,确定了三个精细化的具体方向定位、培养目标和实训内容,构建了实施路线、教学数据分析平台及质量保障体系。经过实践和数据分析,形成一套学生精细化实训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了配套运行操作平台和管理办法,应用于学生的全过程培养。  相似文献   

10.
师范生的职业发展是指师范生在教师职业精神的引领下,在教育教学与教育实践中展开的,不断提升职业素养、走向职业成熟的过程.为此,学校应以成功校友的榜样激励学生的职业精神,通过教育实践锤炼学生的职业精神,通过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其职业精神;构建以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培养机制和制度建设与创新,加强教学硬件建设,为学生打造全方位、多样化的学习平台,探索"共享共赢,校际合作"的教师教育新模式;营造职后专业发展平台,关注师范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十"和"口"     
《小朋友》2007,(7)
  相似文献   

15.
对于“以人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以人为本” ,是既相对于“神”又相对于“物”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社会历史的根本、社会价值的根本和衡量一切问题的根本。对于“以民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所说的“以民为本” ,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主张“以民为本” ,是既把人民群众视为手段 ,更把人民群众视为目的 ,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我"和"我们"     
《班主任》2002,(10)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