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作为形象学的研究对象,《边城》所展示的艺术形象是全景、和谐的;其文化理想具有普适意味;儒学的道德理想、道家的审美追求、禅学的终极关怀构成它的中国形象。其形象具有三重意蕴:整体和谐的生态形象,普适价值的文化形象,三色互补的中国形象。这三个方面分别对应“边城形象”的性状、本质与结构。  相似文献   

2.
“和谐世界”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范畴,它包括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生态等方面。从广义的角度看,“和谐世界”应是“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中国之所以要提出建设和谐世界,是因为当今世界还远不够和谐;“和谐世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愿望的反映;也是为创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外部条件之必需。倡导建设和谐世界是把中国传统的“和合”思想推向世界,必将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和谐世界”是我国外交思想在继承中的发展和创新;高举“和谐世界”旗帜回应了“中国威胁论”,表明了中国负起自己的国际责任。  相似文献   

3.
“和”,最早见于甲骨文,本指乐器和声音的相应和谐,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谐”,本指音韵的和洽,引申为协调关系或适当状态。“和”、“谐”合用表达了人们对匀称、适当、适中和协调的追求。古代的和谐观意在强调一种有价值的普遍的和谐关系。“和”还与“中”合用,称为“中和”。“中”,本为正中、适当、恰当、适量,在哲学上是指相对于事物的两个极端而言,意在强调“度”的分界。“中和”也就是指“适中、适度与和谐”,并成为儒家人生哲学中核心理论“中庸”的主要内容。孔孟以“和”为目的的“中庸”之道,强调高度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并用来处理人伦和社会关系。“和合”概念,自秦汉以来被普遍运用,《吕氏春秋》将此概念用于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的起源、构成。“和合”文化自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被普遍认同。而“天人合一”的观念则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共产党关于“和谐社会”的提法,就是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的,寻绎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前追求、构建和谐社会理想的渊源,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主席代表中国人民向全世界郑重提出构建“和谐世界”新理念,集中展示了中国的国际新形象,即爱好和平的形象、谋求合作的建设者形象、主持公道正义的形象、开放包容的形象、关爱同情弱者的形象,展示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这种新形象必将随着中国对“和谐世界”新理念的践行而得到不断充实和提升,从而有助于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5.
“和谐”是一个独具中国文化内涵的美学范畴,对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文化中的“和谐”观念起源于对音乐的认识,并逐渐把它作为一切社会、自然现象的终极属性,从而成为一个具有本体色彩的范畴。中国古典艺术自觉以和为美,很好地体现了中国艺术哲学的“和谐”追求。  相似文献   

6.
“侠”的形象塑造与人格建构是武侠小说创作的关键。金庸依据传统文化思想和现代文化观念,重新塑造了“侠”的人格形象,为“侠”的人格精神注入了崭新的文化内涵,满足了现代读者的精神渴望和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7.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亦是当今我国课程发展的方向。儒家“中和”思想引领下的传统和谐课程思想,虽然存在着价值取向单一、重继承、轻变化与创造的偏向,但在寻求课程诸要素之“中和”与“时中”方面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一步挖掘“中和”思想的现代意义,在创新中构建全面、系统、开放的和谐课程体系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国家形象的塑造是发展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战略。国家形象分为有机联系的三个层次:物质经济层次、文化制度层次、精神价值归属层次,而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精神价值基础,因此“伦理中国”的国家形象是精神价值归属层次的基本内容。本文分析了构建“伦理中国”的理论依据,提出了“伦理中国”的基本内涵包括和平的形象、诚信的形象、正义的形象、负责任的形象、仁爱与宽容的形象,探讨了“伦理中国”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谐指事物发展处于协调、均衡、有序的状态。构建和谐从传统的中国文化来讲,就是构建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对于如何发展理想社会的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0.
“和为贵“与“非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中国历代王朝奉行的对外政策是与各国在天朝礼治的和谐气氛中“共享太平之福“。在新的历史情况下,在和谐社会的理念指导下,中国应坚持和发扬传统,从经济的“大“走向文化的“大“。  相似文献   

11.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流传至今影响甚大的蒙学读物,700年来深受群众的欢迎,其中隐含的"中和"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影响深远,对于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就《红楼梦》中“宝玉”名字的意蕴,作不同意前人作出的解释,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宝”字含有“功用价值高”的含义,此字揭示了宝玉对于贾家的重要意义,也指出了宝玉被利用、被牺牲的悲剧命运,而“玉”字则评价了宝玉的人品,“玉”在中国传统化中,多用来比喻君子的道德。“玉”永远无法成为世俗人眼中的“宝贝”,这就预示了宝玉最后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3.
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中的一个最高价值目标。本文在阐述和谐社会的内涵及道德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的基础上,试从道德或曰伦理的视角来探求和谐社会的三大基础:社会公平、社会公正和诚信。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和”、“合”、“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基本道德规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观是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逻辑的历史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关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是继承传统文化、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文化体系。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观与科学发展观有关内在的联系,和谐理念的升华推动了科学发展观的产生,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则确立了和谐文化观的价值方向。  相似文献   

16.
梅山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充分地表现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义之一。中国传统道教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道教文化依然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挖掘和弘扬道教文化中诸如"无为而无不为""见素抱朴""上善若水""无量度人""性命双修""道法自然"等思想的积极因素,有益于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进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辩证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传统文化是中国实际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要求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也就必然包括了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缺一不可的。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实现发展的基础和补充,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丰富着马克思主义。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也不断弘扬着中华“实事求是”的民族精神,实现了“民本思想”向“人本思想”的转化,寻得中国人民自古以来追求的“和谐”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磨练出来的文化命脉和文明成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谐社会理想经由长期的历史积淀已泛化为民族的社会心理习惯。对古代和谐思想的传承,使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并彰显其中国特色。充分审视和把握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元,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世界文化的一元,面对今天的中国画发展,从其教育来看.青年教师应该以怎样的思维观念切入当代中国画的教学,笔者从社会时代文化背景与中国画发展的现状为切入点.对中国画教学的核心范畴、中国画教学对待与选择等方面通过综合、分析、比较,进而得出中国画教学和谐思维导向性的体系建构。使之对当代中国画教学新意识形态的形成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