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和"道"是语文教学最核心的两个范畴。语文教师如何把握文与道的关系是其语文教育思想的直接显现。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文、道关系形态各异。本文分别展示文、道关系的四重境地: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统一,文道同一,以此促进语文教师更加深入地思考文、道关系,从而能真切地把握住语文教学之本意。  相似文献   

2.
文道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基本范畴之一,自唐以后,出现了文以载道的主张。文以载道:即用文章来说明道。道:旧时多指儒家思想。文道问题千百年来一直伴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是语文教育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那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道问题存在着哪些特殊性,又是怎样解决的呢?目前,我们应该拥有怎样的文道观呢?下面我们就主要从语文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着重探讨不同时期道的内涵及文道之间的关系。一、封建社会注重伦理道德的语文教育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注重文以载道,强调“传道,授业,解惑”。这主要体现在教材编写、教…  相似文献   

3.
在唐宋古文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文道”关系一直是文人学者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因而唐宋文道关系的演变就显得错综复杂。由“道统”、“文统”到“文以明道”,由“文道合一”到“文以载道”,最终发展为“作文害道”。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不仅提出了“道胜文至”、“道以充文”、“重道而不轻文”的文道观,而且扩充了韩愈“道”的范畴,将道分为“圣人之道”与“诞者之道”,赋予“道”崇尚实际、重视实用的新内涵。他强调:“文与道俱”,将文品与人品紧密结合,欧阳修纠正了唐宋古文运动以来“文道关系”的错误倾向,从而摆正了“文”与“道”的关系,欧阳修的“文道观”更是受到了《周易》思想的启发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与“道”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的《明道》篇中,已经有了“道缘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提法。但因刘勰使用骈文,意思往往含糊不清。到了唐代,韩愈、柳宗元都重视这个问题,也说得比刘勰明确,值得深入研究。这里,先就柳宗元“文以明道”的观点,试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文道关系是王通一个重要内容。王通的基本主张是以道统文、文以明道。他认为诗赋应以明道为宗,文章应以达理为本,诵云,学部应以贯道明理为要。王通这一思想具有一空积极意义,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道关系是王通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王通的基本主张是以道统文、文以明道.他认为诗赋应以明道为宗,文章应以达理为本,诵云,学问应以贯道明理为要.王通这一思想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道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基本范畴之一,自唐以后,出现了文以载道的主张。文以载道:即用文章来说明道。道:旧时多指儒家思想。文道问题千百年来一直伴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是语文教育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那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道问题存在着哪些特殊性,又是怎样解决的呢?目前,我们应该拥有怎样的文道观呢?下面我们就主要从语文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着重探讨不同时期道的内涵及文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古今许多教育家、文论家的诸如“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论述都充分论证了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学科的两个基本属性。这就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通过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的训练来发挥其开发智力和思想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文论中,文与道的关系表现为二种形态:一是“文原于道”,即道是文的本原或本体,文是道的流布或表现。这种“本与末”、“体与用”的关系,正是哲学中“道与器”关系的投影。二是“文以载道”,即道是文的主宰,也是文所表达的内容;文是传达、阐释道的载体或工具。这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实用主义文学观的突出表现。“文原于道”论主张“文道合一”,在本质上体现着对艺术美的深刻把握,体现着文学与哲学的高度统一;“文以载道”论要求文学成为社会政治的教育和传播工具,在本质上则与文学的规律相背离。  相似文献   

10.
“文以明道”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论题,也是古代作家从事创作的一条重要原则。这一原则,直至现在仍被我们所运用。但是,历代作家、文学理论家对“文以明道”的理解是不同的,提法是不一的。  相似文献   

11.
傅统語文教育的第三个阶段是进行閱讀訓练和作文訓练。这里只談前一个方面。前人向青少年进行閱讀訓练有一套看法和作法,其中有不科学的、陈腐落后的地方,也有宝貴的經驗:这些,大致都反映在一些片段的記载里和流傳下来的教材里。下边把前人进行閱讀訓练的原則、方法和教材概括为几个問題,分别探討一下。“文”“道”不可偏廢 古人对于“文”(語言文字之学,辞章之学)与“道”(他們所理解的正确思想的总称)的关系非常重視。历来有过种种說法,诸如“文以載道”“文以明道”“文以貫道”等等,也有过不少爭論,但是爭論之点往往在“載”“明”“貫”这些字眼上,說到基本精神,則一致  相似文献   

12.
文与道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作为两个侧面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彼此间紧密相连,互为依存条件,不可或缺其一。古人说,文是载道的工具,是明道的媒介,文道只有作为一个统一体才能得以成为实在,才能在发挥教化之功的过程中渐行渐远。在语文教学中,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是偏废了这个统一体的道的一面,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则是偏废了这个统一体的文的一面。这两种倾向都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思绪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人才培养目标要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困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仃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一.“文以载道”,“文以明道”。这里,“文”即文章,字词句篇的语言和语言形式等教学内容;“道”即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类的教育性内容。它说明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14.
我想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文与道的问题。无论是从“文道结合”的角度,还是从“文以载道”的角度,我们发现,更多的时候,于漪是以道为先的,有时甚至牺牲文,以文祭道。往深层揣摸,我恍然发现,于漪孜孜追求的所谓“人文”,仍然是几十年未根本更易的在语文教育中进行的思想、道德、情感教育。在于漪那里,也许变的只是一种提法而已,而内在的原核好象一直都是根深蒂固。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在特定的中国语境中,于漪与其说是一位语文老师,不如说是一位挺立在语文教育风口浪尖上的“弄潮儿”。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新形势下,语文教学正确处理文道关系,发挥教材优势,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语文教学要坚持“文道统一原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文道统一原则”。元朝人郝经说过:“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话精辟地阐述了“文”与“道”的对立统一关系,即道是文的内容,文是道的形式。课文就是一定的思想内容和一定的语言形式的统一体。这是从教材本身看。再从教学方面看,语文教学包括读和写两个方面的内容。学  相似文献   

16.
传统语文教学有许多闪光点值得继承和光大。这里,我想就其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段谈两点想法。一是传统语文教学在教学思路上的合理性值得借鉴。古人主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以贯道。”我们不去追究这里的“道”指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封建思想,这是历史的局限而无法改变的。然而,他们的教学思路就在于“道”不以赤裸裸、干瘪瘪的面目出现,而是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人才培养目标要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热爱社会主义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 ,努力为人民服务……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道非文不著 ,文非道不生” ,“文以载道” ,“文以明道”。这里 ,“文”即文章 ,字词句篇的语言和语言形式等教学内容 ;“道”即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类的…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十年来,语文课程“文道”关系失衡,重视文本思想内容、忽视文本语言形式的现象普遍存在。古代课程文史哲不分,在“文”与“道”的关系中,重“道”是必然的。现代课程文史哲三分,“道”的功能由相应的学科承担,语文理应重“文”。语文教学该由“文”入“道”,披文入情,重在“道”的表达,而不在“道”本身,否则会偏离语文课程目标指向,弱化语文课程功能。  相似文献   

19.
二程在阐述其理学思想时,涉及到了文与道的关系,明确提出了“作文害道”的文道观,完全割裂了文道关系。二程有限的诗歌创作是其文道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周存辉 《广东教育》2009,(10):11-13
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问题关系到语文教育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问题。因此,小学语文学科性质始终是语文教学研究的焦点。从古代教育史上的“文以明道”、“文以贯道”、“文以载道”,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强调工具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再到新世纪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性质一直在探索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