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伯特·西尔曼说:“如果父母与孩子交上朋友,就会觉得与孩子成为一生的至交,这种友谊对孩子的成长与进步大为裨益。”乍一看到这句话,我的心仿佛被阳光照射了一般,霎时亮朗了许多,因为它让我想到了一种有尝试性、甚至有些挑战性的方法,来帮助管理我们班上的那些“猴孩子”。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适合孩子的德育?我的理解是用孩子自己演绎的,能触动孩子心灵的故事,通过蕴含着教育力量的活动载体去浸润孩子心田的教育.用孩子自己演绎的故事打造我们显性的校园文化,用孩子渴望的锻炼岗位实行我们对孩子的行为管理,用孩子喜欢的评价方式构建我们的制度文化,用孩子难忘的活动载体保证我们不走过场的活动文化,这就是我们正在努力达成的“适合孩子的德育”.  相似文献   

3.
卜卫 《家庭教育》2002,(1):22-23
许多家长对如何指导孩子使用媒介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但却不知道该如何指导孩子正确使用媒介。在这里我们向大家介绍一位嘉宾,她就是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我们杂志的新朋友卜卫老师。卜卫老师从本期起在“校园内外”栏目和家长朋友们谈具体的指导方法。这一期先谈媒介对孩子的影响,让家长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孩子的媒介兴趣,从而能正确、客观地认识媒介对孩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家长心桥     
亲爱的短辫子姐姐:你好!你的来信早已收到,你还送了礼物,孩子非常高兴。我的孩子在上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就为他们订了《新语文学习》,孩子很喜欢看,我就鼓励她参加你的“亲子共读”活动。我们也是第一次参与杂志上的活动,这对于激发孩子学习语文热情、增长知识,有很大帮助。也感谢你的鼓励与祝福。我们夫妻都是工人,文化水平有限,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时感到手足无措,不知怎样去引导和教育孩子。为了能让这棵幼苗茁壮成长,希望你们能提供一些教育孩子好的方式方法。再次感谢你的来信,让《新语文学习》成为我们沟通的桥梁。祝《新语文学习》越…  相似文献   

5.
美德的剥夺     
下班买回一袋梨,女儿从袋里拣了一个最小的。看到这一切,我很高兴,夸女儿有孝心。作为对她的孝心的奖励,我拣了一个最大的梨,换回了她的小梨,一看,这小梨还有虫眼,就随手丢进了垃圾桶中。这不是当代版的“孔融让梨”吗?看着女儿津津有味地吃梨,我陶醉在父女这出精彩的表演中。一回头,看到女儿拣的、被我扔进了垃圾桶里的小梨,我的心一颤,悲伤像乌云笼罩了我的心。做家长的当然对孩子灌输着孔融那样的孝悌品质,孩子当然对“让梨”的故事耳熟能详。我们讲着,孩子听着;孩子讲着,我们听着。孩子与我们都深刻地理解了“让梨”故事中的高尚美德。…  相似文献   

6.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的一点不足或在某方面显得迟钝些,就认为孩子是“朽木不可雕”,也有的父母看到孩子能画几笔或能唱歌跳舞,就认定孩子具有艺术“天赋”。父母对孩子认识上的片面性,一方面会限制孩子的能力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另一方面不利于家长有针对地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7.
王梅 《华章》2011,(33)
中华传统经典文化走进校园,“书香校园”营运而生,凸显的效果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中华文化对孩子发展、成长的影响力.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以经典为伴、与圣贤同行”,我们通过营造宣传性、教育性、浅显性与可操作性的环境,让幼儿经常沉浸在经典文化之中;通过抓住生活环节,建立了两个特定常规制度,让幼儿时刻与经典文化为伴;我们以活动导入,幼儿参与到形式多样、富有游戏趣味的经典诵读活动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喜爱经典、亲近经典.  相似文献   

8.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遭受挫折,身为父母,不一定要事事都为孩子代劳,帮孩子“排忧解难”。引导孩子看到问题的另一方面,然后让孩子自己学着去解决问题,或许对孩子的成长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9.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给自己的孩子世上最好的教育,希望让他(或她)成人或成才。但教育孩子不可能像雕刻石像那样,有预定“轨道”。因为孩子是有思想意识的人,我们只要抓住平时的点点滴滴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即使孩子不能“成龙成凤”,也能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灿烂天地。教育孩子,“批评”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手段,但本人认为家长们在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时存在以下误区:  相似文献   

10.
孩子都爱玩,玩就是一种自发的探索。孩子在玩中所体现出来的积极主动性正是孩子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起点。这是一种需要爱护和发扬的学习动力。对孩子的玩,若不加引导,就可能发展为“调皮捣蛋”,惹来麻烦;若精心引导,不仅能把握好方向,还会收到出乎预料的效果。因此,我们“玩个GO”栏目会陆续刊登一些家庭游戏,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动起来,让孩子在游戏中“认识环境,接触环境,以致创造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主持:现在我们的身边充满了很多快节奏的东西,我们在追求速度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本该好好享受的美好时光,对孩子的教育、教养尤其如此。为了让孩子拥有美好童年,为了让孩子有更强的发展后劲,我们对孩子还是要“慢养”。那么,什么是慢养,孩子认为的慢养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来听听杭州市保傲塔实验学校同学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听话,这是一个在家长和教师口头中经常出现的词汇,表明了我们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一旦我们对孩子不再用听话一词来评判孩子好坏的时候,也许就是这个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但是,试想一下,一个家长或教师惯于用“乖”、“可爱”、“听话”这些标准去审视我们的孩子,如果出现了令我们头疼的出格、捣蛋、甚至于叛逆的时候,我们还能容忍孩子的自由吗?于是,在课堂上,教师就表现为对孩子一如既往、不折不扣、全方位关注的专制角色,不容许孩子有丝毫的出格与捣蛋,甚至于不允许孩子有一点点的异想天开。当然像这样的课堂情景,在现在是很少出现了,但是,…  相似文献   

13.
一、理解孩子,鼓励孩子,做孩子的朋友 有一位伟人说过:人来到世界,他总有一样生存的本领,我们要看到他的“闪光点”。作为教师,我们要对孩子的言行及时作出反应,孩子遇到困难时及时指导,孩子气馁时要多加鼓励,孩子受到表扬祝贺之余别忘了提醒。有的孩子特别爱说话,这当然会讨人喜欢,多话的孩子之所以有时不讨人喜欢,  相似文献   

14.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孩子考上北大清华,几乎是每一个做父母亲的心愿。这确实是好事,人才的培养关系着民族的兴盛、国家的富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事。这篇叙述一位父亲呕心沥血、想方设法把儿子培养成“北大”学子的故事的文章,发人深省,引人思考,给人启示,让人看到了“北大有多远”,就看“对孩子的爱有多深”。这篇文章相当出彩,其“亮点”如下:  相似文献   

15.
只看到孩子     
曾在一期《早期教育》杂志上看到这样一段话:春游时,我什么也没有看到,只看到我的孩子们。 “只看到孩子们”这一句话体现了一位幼儿园教师对孩子的爱心、细心和无微不至的关心。在幼儿园里也许你一眼没看到,就会出现孩子摔伤、烫伤、走失、溺水等意想不到的事故。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我  相似文献   

16.
现在常能听到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儿子缺乏男子气概,甚至有的人嘲笑这样的男孩为“娘娘腔”,也常常看到一些男孩疏远父亲,与父亲打“冷战”,更有甚者成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少年”。心理专家表示,这主要是由于“变相父爱”导致的。父亲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少,孩子没有得到正常的父爱;或者父亲教育不当,让孩子对父亲不满;还有就是因为特殊家庭环境父亲放弃了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  相似文献   

17.
把孩子培养好,首先家长要有自信心,要充满成功的信念。家长对孩子抱有更多的信心时孩子也会对自己更有信心,就可能会有更大的进步。对孩子充满信心,期望值不能太高,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标准,会使孩子屡战屡败,信心受挫,从而也使家长自己对孩子失去信心。缺乏自信的家长,往往对孩子也不抱太大的期望,几乎放任孩子,而采用的手段往往粗暴武断,这种消极的期望往往会成为现实。要让孩子自己在生活中多体验、多尝试。不要老是对孩子说:“不可以”、“你还太小”、“我已经说过好几遍了”,应多鼓励孩子:“我相信你”、“你能帮我真好”、“我知道你会…  相似文献   

18.
特别的力量     
说到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对父亲这一角色“情有独钟”,他有一句名言:“父亲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让我们来看一看——  相似文献   

19.
你看看人家     
只要孩子们在一起,家长就会看到他们之间的差距,并在不自觉的比较中对孩子说“你看看人家”。尽管这句话没有直接说孩子有什么不好,却隐含着对孩子的不满和指责,以及对其他孩子和家长的羡慕。从家长的语气、语调中,孩子能够推测出这句话中所隐含的意义。且不说这句话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种横向比较本身就是有失偏颇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智能结构,都有自己不同的强项和弱项。作为家长,我们要用发展的[光看待孩子,要看到孩子的优势。即使孩子在某方面有所欠缺,家长也可以用一种积极的方式给孩子提供建议,引…  相似文献   

20.
我们对孩子的传统教育方式,借用一句成语叫做“君子动口不动手”。家长总让孩子们要“听话”,这个不准动,那个不准摸,于是孩子们嘴巴蛮灵,能说会道,而动手能力极差。曾在电视中看到,四五岁的孩子没有家长的代劳,竟不知道怎样将熟鸡蛋剥开装进嘴里;上小学的孩子不会削苹果、系鞋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