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三册《道士塔》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雕塑委曲一下。”此处的“委曲”当系“委屈”之误。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第三册<秋天>(语文出版社)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水灵灵的葡萄,红彤彤的枣,随风吹来一阵阵清香."这句话中"灵灵"的注音为līng līng"彤彤"的注音为tōng tōng.笔者认为,其注音值得商榷.现就"水灵灵"的注音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高一<思想政治>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2版)第七课第二节第三框"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中,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处不妥的地方,在此提出与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4.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德国著名作曲家,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钢琴艺术史的高峰,被钢琴家们奉为"圣经". <第三钢琴奏鸣曲>(Op.2No.3)主要体现出音响性格的对比,所以被后人称为<协奏奏鸣曲>("conerto sonato" ).贝多芬在该作品中既表现了莫扎特的室内乐乐队风格,又表现了海顿式的独奏风格.  相似文献   

5.
关于《现代》的“第三种人”论争及施蛰存的倾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汶(杜衡)在<现代)一卷三期发表了<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从而引发了20世纪30年代的"第三种人"论争.因为施蛰存是<现代>杂志的编辑,所以施蛰存也被鲁迅和左翼作家称为"第三种人",虽然施蛰存说他在<现代>编辑这场论争的文章时,"始终缄默无言."但我以为,施蛰存白始至终有他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6.
<错误>是人教社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中国当代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小诗.全诗短短的9行,却隐含着一个凄美哀怨的故事,风格轻巧隽永、明快含蓄.诗人承继了古典诗词常用的手法,运用生动的意象和鲜活的比喻营造出了特有的意境.这首诗属于字面读得懂,精妙处又需细细揣摩品味的一类.  相似文献   

7.
"文章由日常生活小事引出重大问题","北洋政府时代生活中一件大家都曾遇到的小事",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三册<灯下漫笔>教材练习和教参开头的解读. "钞票贬值"真的是"如此平凡的日常生活小事吗"?"钞票贬值"的事仅仅是引出或为了引出"重大问题"吗? 细读文章开头三段:第一段是写包括"执迷于现银的乡下人"在内的国民"很乐意"地相信了"蒸蒸日上"的几家国家银行而将银元换成钞票,第二段写银行停止兑现后大家想把钞票换回银元而不得,第三段是写鲁迅自己听说有了行情打折兑现而在所不惜.这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联,却并不是"小事".  相似文献   

8.
<守财奴>(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课后练习第三题把<死魂灵>中的乞乞科夫与<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悭吝人>中的阿巴公、<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等相提并论,都判为守财奴形象,这对学生是个严重的误导.  相似文献   

9.
潘美明 《现代语文》2005,(10):10-10
<氓>是<诗经>中的名篇,被选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一般认为它是一首弃妇的怨诗,笔者喜欢读这首诗歌,但发现教材上的注释有三处值得商榷,现考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与它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本次活动的"有关资料"中说:"中国汉民族没有长篇史诗,最早的咏叙部落历史的诗篇见于<诗经>,这些诗是对祖先的颂歌.  相似文献   

11.
喜欢读沈复的<童趣>,读着读着,不觉哑然失笑;更喜欢教<童趣>,好像在和学生一起捡拾童年的记忆. 今天,应该是第三次教<童趣>了,不同的是现在面对的是稚气未脱的七年级的学生.离上课还有几分钟,我梳理了一下思路,考虑到这是他们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我把这节课的重点确定为: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尝试疏通文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语文实践活动"--<诗词寄慨妙联抒怀--名胜古迹诗词对联交流>中,录入了四副岳阳楼联.原有两联录入有误,后改正了一处,但仍有一处至今未改.此联课本中为:"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其中的"河"应为"湖",错把"湖山"当"河山"了.  相似文献   

13.
吴智龙 《文教资料》2009,(18):34-35
"落花"这一意象,自古以来就被广泛采用,红楼梦中由"黛玉葬花"引出的<葬花吟>则是给了"落花"一个归宿.本文就将从<葬花吟>与唐寅<落花诗>、龚自珍<西郊落花歌>的比较入手,探索"落花"意象的发展与开拓过程.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语文>2004年第5期刊登了<"出乎意料"与"意料之外">一文,认为"出乎意料之外"的用法经不住推敲,"出"是"超出"的意思,"超出了人们的意料"可以,"超出了人们的意料之外"就是结构杂糅.所以,从规范语言的角度出发,"出乎意料"和"在意料之外"只能选用其一.笔者以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5.
怀着异样的心理读完了毛恩波老师的<怎一个"巧"了得>(<中学语文教学>2005.1,第40页),读时感觉到自己的心是被扭成了几道,不知是喜还是忧.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第18课<绿色蝈蝈>一文中的"绿色蝈蝈",我们始终搞不清到底是何物,也很难向学生说明白.  相似文献   

17.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现行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第17课<端午的鸡蛋>中说:"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句中"与有荣焉"是引用古人常语,教材脚注中释日"因而也感到荣幸".这个注释中的"因而""也""感到""荣幸"四个词都是怎么来的?它们是无法与被解释语"与有荣焉"对号入座的.  相似文献   

18.
<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三传之一,其重在挖掘<春秋>的微言大义,它在儒学中,属于偏重于外王的政治学说.在对<春秋>的注解中,它宣扬儒家思想,强调以尊王为核心的大一统.严君臣上下之分,为强化中央专制集权提供了思想武器,并总结出了"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为中国讳"的"四讳理论".  相似文献   

19.
<辞源>(修订本)、<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挠"的标音有失误.文章先指出三部字、词典的错误所在,其次从<广韵><集韵>出发,根据古文献中的音义材料论证判断三部字、词典标音失误的依据,并逐项提出参考性的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第四单元的"单元知识和训练二,古代文化常识简介",在"谦称类"词语中,介绍到了谦词"愚",说它是一个"一般人对人自称"的谦词.这本是一个很容易把握的知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