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说文解字》, “嫁”的意思是“女适人也”。根据《辞海》,“适人”的意思就正是“女子出嫁”。现在,我们提到“女子结婚”都会用“嫁”字, 但在古时候还有其他字词可以表达这个意思。除了“嫁”字,古人还用“归”字表达女子出嫁的意思。《诗经·周南·桃夭》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黄花闺女”来指称尚待字闺中的女子,这又有何由来呢?  相似文献   

3.
找们今天的节目可部是关于桃花的。是的,今天的“中国风”节目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这四个字就是“桃花礼赞”。在二三千年前,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首名叫《桃夭》的诗。对,《桃夭》是一首祝贺女子出嫁的诗。其中有这样几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文老,这“夭夭”“灼灼”,用现在的自话怎么讲?  相似文献   

4.
我的母亲     
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这件小事也可表示今昔时代的不同。现在的女子未出嫁的固然很"勇敢"地公开着她的名字,就是出嫁了的,也一样地公开着她的名字。不久以前,出嫁后的女子还大多数要在自己的姓上面加上丈夫的姓;通常人们的姓名只有三个字,嫁后女子的姓名往往有四个字。在我年幼的时候,知道担任商务印  相似文献   

5.
豆蔻年华——十三岁左右少女。出自杜牧《赠别》诗:"娉婷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也有人用作泛指十三至二十岁。待年——女子成年待嫁。古代女子到了15岁,会把头发梳起来,插上簪子,表示已经到了出嫁年岁,又称"待字"或"待字闺中"。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弱冠——二十岁的男子。古代成年男子为二十岁,须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语出《礼记·曲礼  相似文献   

6.
读了袁士良同志《寡妇及其他》(《语文知识》1993年第11期)一文,笔者有不同的认识,现提出来和袁士良同志商榷。袁文对“寡妇”一词的理解列举了四种可能的答案。第一是“没有丈夫的女子”,第二是“失去丈夫的女子”,第三是“死了丈夫的女子”,第四是“死了丈夫而尚未再嫁的女子”。袁文认为:第一种答案,指“从未出嫁的女子”;第二种答案,指“离婚的女子”;第三种答案,明  相似文献   

7.
女子到出嫁的年龄叫及笄。成年而尚未出嫁的女子叫室女。年长而未能婚嫁的女子叫怨女。已行聘礼而未结婚的女子叫聘妻。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叫归宁。女子所爱恋的男子叫萧郎。  相似文献   

8.
在贾宝玉的“女子三变论”里,他把女人人生的三个阶段分别作了比喻:未出嫁前,是宝珠;出了嫁,是死珠;再老了,是鱼眼睛。从贾宝玉的“女子三变论”角度解析曹雪芹的审美理想,可以看出这三个阶段分别体现了曹雪芹审美理想的三种不同状态:“宝珠”是审美理想的依托,“死珠”是审美理想的异化,“鱼眼睛”是审美理想的破灭。  相似文献   

9.
从文本入手,参考先秦婚礼制度,可知《北风》诗中“同归(行、车)”乃是指一同出嫁而言;“北风”、“雨雪”指秋冬“霜降逆女,冰泮杀止”的婚时;“莫赤匪狐,莫黑匪鸟”则暗示了女子思嫁,与其他句同为催促邀请从媵妊娣与自己一同出嫁之意。而三家诗中的《齐诗》,也将本诗看作媵婚诗。  相似文献   

10.
母女辨     
甲骨文“母、女”二字通用,历来皆以象形和跽跪来解释,并进一步论及女子的社会地位问题.本文认为“母、女”二字象跽跪之形,初文表现的是女子之常时之姿,为美恶羞耻之心的外在表现.“母”字为女子之美称,“女”字为女子之共名,这是“母、女”二字早期通用而产生区别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美术史上 ,《龙凤人物图》是最早的一幅人物线描画。它线条简练、流畅、遒劲有力。画中女子虽然只是一侧面 ,但我们仍可看出当时的服饰文化。首先我们从女子头部发式说起。楚国的妇女一般不戴冠帽 ,但也有很多种头上的饰物。社制规定 :“十五而并” ,是说女子到了十五岁后 ,就要把头发盘到头顶上 ,用一决黑色的巾帛包裹住头发。再插上并、替 ,加以固定。这种仪式表示女子自此成人 ,可以出嫁成家了。在《龙》中 ,侧面女子已梳成盘头 ,可见她是已婚女子。贵族已婚妇女的头饰较多。除去各式笄、簪以外 ,还有用假发制成的“副”、“编”、…  相似文献   

12.
在翻阅新(辞源)的过程中,发现它的注释尚有些不确或讹误之处,兹提出若干条讨论于下: 一、不字(67.1)注: 未许嫁,古人女子许嫁叫“字”。《易屯》:“女子贞不字”。  相似文献   

13.
屈原在《天问》这首诗的开头,就大大地写了一个“曰”字:“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这开头的“曰”字,是什么意思?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对这个“曰”字没有注释。按照训诂惯例,凡是第一次出现的字,都应该注释。那末王逸为什么不注释这个“曰”字呢? 一种可能是:王逸看到的《天问》原本开头就没有这个“曰”字,所以他不注释。就是说,现在《天问》开头的这个  相似文献   

14.
女孩出嫁:年龄不是绝对的问题一个女孩来信说她今年26岁了,按说年龄也不算很大,但是这个年龄很让父母为她的个人问题操心。今年年初,  相似文献   

15.
方利明老师:您来信谈及小语九册《少年闰土》一文中“猹”字的读音,《新华字典》,中小学语文课本均音“zhā”,而《辞海》、《现代汉语辞典》则音“chā”。询问这个字究竟应该怎么读。现试复如次,供参考。《少年闰土》是由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改  相似文献   

16.
【案例一】教学指向:生词“脊椎骨”词语来源:《微笑着承受一切》《微笑着承受一切》一文记叙了我国女子体操队运动员桑兰在一次体育竞赛中失手致残的事。文章的教学重难点是: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体会桑兰遭遇脊椎骨骨折,后半生可能永远在轮椅上度过的巨大不幸时,仍微笑着面对一切的坚强不屈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描述:教师出示“脊椎骨”一词,然后让学生指出自己在学习这个词语时需要提醒大家的地方。一个学生说“:脊”这个字应该读第三声。于是,教师让这位同学带领大家齐读三遍。又一个学生说“:脊椎”这两个字很难写,书…  相似文献   

17.
对"汉有游女"为何"不可求思",学者们给出了各种解释。本文通过"之子于归"表示的时态问题,用"这个女子已经出嫁"解释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夜阑人静,我拆阅了一封北京来信,一行字映入眼帘: “敬爱的钱老师: 您好,您辛苦了!知道我是谁吗?我是您的小朋友。”我急忙读下去。“每当这个时候——‘六一’国际儿童节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二册《答李翊书》中:“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其中的“何”字,《教参》译成了“为什么”的意思。结合文章原意,我以为如此解释欠妥。这句话,韩愈不仅称赞李生“辞甚高”的才华,而且还赞扬了他谦恭的态度。“下而恭”前附一“何”字,是对其谦恭的态度从程度上加以修饰,属副词,作“多么”讲。全句可译成“你的来信文辞很好,而  相似文献   

20.
女部字趣谈     
一、女为人之初,青史留作“姓”在远古的氏族社会里是以女子为中心的。《说文解字》曰:“姓”,从女从心生,复合而成。女子为人类的起始,尔后,“姓”即成为同一血缘系统的家庭的标记。故而《百家姓》及其他有关的著论中至今一部分姓氏是带有“女”字的。如:姜、娄、姚、汝、姬、赢等。此外,尚有相当数量带“女”字的汉字曾用作姓氏。如:姒、委、嫘、妫等。可见“女”字与姓氏已久结姻缘,永载史册。二、“女”字意为美,常常露姣媚尽人皆知,“好”字是由“女”和“子”复合而成的,其意为美,由此可见,“女”字被视为美好的象征。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