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外科学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一英寸宽,一英里深”。“一英寸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知识内容要尽量少一些、精一些,才有可能将教学活动展开,才有可能深入。“一英里深”是指内容要展开,要深入,让学生真实、生动地受到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2.
国外科学教育有个说法,叫做“一英寸宽,一英里深”。我的理解是:“一英寸宽”指知识内容宜少而精,“一英里深”指内容要展开,展开了才有可能“深”,才有可能让学生真实、生动地受到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3.
王莹 《青海教育》2009,(11):39-3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将数学情境化、生活化,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求知欲,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堂中的问题情境指的是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并且是其感兴趣、有利于发现数学知识和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学习的“数学情境”。数学情境创设的关键是要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的问题要有连贯性、梯度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那么,如何进行情境创设,什么样的情境创设才是比较合适的,才能成为教学的“助跑剂”呢?  相似文献   

4.
“一英寸宽、一英里深”,是当前科学课流行的一句话。它原是国外科学课的一个教学原则,亦是教科版《科学》编写者力图体现的指导思想(即所谓“少而精、窄而深”)。“一英寸宽”是指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容宜少而精,“一英里深”是指内容要展开,展开了才有可能“深”,才有可能让学生真实、生动地受到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5.
小学社会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集史地知识于一体,融古今中外事于一身,涉及面广,覆盖面大,是一门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极好教材。但由于它“出身卑微”,是一门“搭头”学科,因此,很少引人注目,受人青睐,造成了学生学习不用心,教师教学更感到“难于上青天”的被动局面。一、选准“切入点”,让学生在“读”中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为此,在社会课的教学中,我首先通揽了整个小学阶段社会课的内容,然后站在教材的整体高度,从小处入手,选准切入点,让学生在“读”中激发兴趣。如:教四年级第三单元第一课《祖国…  相似文献   

6.
赵必星 《考试周刊》2009,(25):108-109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和积累的错误资源,把它作为学生反思、探究的材料,有效地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本文以“错题深处有亮色”为切入点。全面分析了错误资源的教育功能及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培养创新能力的学生 ,必须要有创新意识的教师。”语文教学如何创新 ,关键在于教学设计的新颖不俗 ,而教学设计创新又在于不迷信于名案教参 ,不“复印”自己 ,在吃透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 ,围绕教学目标 ,审视和选择最佳的突破口、切入点。实际上就是选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契合点 ,设计出高而精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这些既能统率全篇 ,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及内驱力的问题去自主读书 ,并力图让学生读有所悟、说有所得。一、奇中见疑大凡一些情节曲折、内容离奇的文章 ,学生都感兴趣。教师在教这类课文前 ,学生早已熟悉…  相似文献   

8.
科学课堂时下流行一种“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说法,指的是科学教师在引导学生研究问题时口子要小,挖掘要深,不要蜻蜒点水,浮光掠影。而我以为,这一理念说得普通一些是指科学课的展开状况——在什么地方展开,展开得怎样。“展开得怎样”就是一种深度,越是展开就越有深度;深度有了,孩子的探究经历才会更真实、更生动、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化学实验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多数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存在“纸上谈实验”的现象,为改变这种现象,提升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一、乐学善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注意力才会高度集中,思维才会更加活跃,参加学习活动才会更加积极。如“奇妙的化学”这节课,我先讲述一些生活中的有趣现象,  相似文献   

10.
陈广玉 《考试周刊》2012,(75):131-131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探究中,教师不仅应关注通过探究让学生发现某些规律,而且应注重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探索兴趣,增进对探究本质的理解.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虽然参与了一个又一个探究活动,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那么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有效”?通俗地说探究的有效性是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此.科学探究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活动和问题探究”为中心,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一、要有明确的探究任务和目标“科学探究的设计。要循序渐进。既要整体考虑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目标的逐步实现,又要分别考虑每次探究活动的侧重点。由于课时限制,不可能在每次探究活动中各个要素都面面俱到。”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缺乏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随意开展探究活动。最终也只是营造了表面“热闹”的学习气氛,只能“越探越乱”。  相似文献   

11.
新的教学理念特别重视培养高中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本文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一观点为例,建议尝试把目前史学界存在争议的问题设计成历史探究活动。在设计活动时既要重视精选一些史料,同时又要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这种设计方式不仅可以激起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欲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班主任与学生心平气和地谈话,是了解学生真实想法和心理活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巧妙的“说”,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融洽的交谈氛围,通过有步骤、有耐心的诱导、启发,使学生心悦诚服,产生积极的行为反应。为此,班主任要选好“谈话”的切入点。选准共同点。人与人之间会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如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经历、境遇等。班主任和学生谈话,必须找准共同的话题,以学生的爱好、长处为切入点,使学生保持谈话的欲望。我班小俊同学经常迟到、吸烟、酗酒、吵架,同学们说他天不怕、地不怕,称他是“无人惹”。老师要找他谈心,简直是针插不…  相似文献   

13.
黄华 《绥化学院学报》2003,23(3):139-141
一、激发兴趣——自主探究力量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努力去钻研;只有对望知产生了渴求,才会主动去探究。实践证明,兴趣是驱使小学生自主探究的力量源泉。因此,我们首先就应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促使他们有效地进行学习,并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主要途径是。  相似文献   

14.
课改以来,小学科学教学中流传着这样一种理念,叫“一英寸宽,一英里深”。所谓“一英寸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知识内容要尽量少一些、精一些.“一英里深”是指具体到每一个教学内容要充分展开,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像科学家一样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同时搞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突出了探究的深度。  相似文献   

15.
兴趣是学生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趣的体验的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刘桌件事产生兴趣,才会有了解他、探究它、解密它的动机,才能对学习产生求解、创新的意识。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只有学生对物理学习有了兴趣,才会去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 ,要鼓励学生写想像的事物 ,激发他们展开想像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从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关联出发 ,转变作文指导的策略 ,以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为切入点 ,让情境走进课堂 ,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下面就自己的一些做法 ,向大家作一些介绍 :一、在活动中学写作借助活动练习作文 ,变传统的“要我写”为“我要写” ,丰富了学生的生…  相似文献   

17.
提起作文,许多学生就头痛。是的,作文是一项艰苦的智力活动。对于学生害怕作文的“病症”,教师要对症下“药”,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作文兴趣不会自然产生,它需要教师有意激发。一、运用多媒体,情景激趣文章的好词佳句、独特构思从来都不是“压”出来的。只有激发学生的情趣,他们才有可能愿意去吃苦,愿意去思考。情景设计好了,学生自然能快快乐乐地学习作文,写好作文。例如,我指导学生写《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在习作前,我组织学生去多媒体教室看录像,让他们从记录“春游”、“夏令营”、“帮助孤寡老人”等活动的录像片中学习。这种方式不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倡导科学探究应着眼于学生动手动脑兴趣、技能、思维和活动能力。要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第一手资料,逐步提高其初步的启蒙的科学素养。基于这一点,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9.
“备学情”,指教师对执教对象——学生的情况分析。学情涉及的内容非常宽泛,学生各方面的情况都有可能纳入进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思维状况等,都是把握学情的切入点。对上述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并不见得要面面俱到,而是要选择那些确实与本节课教学设计有着密切关联同时也是自己在教学设计时确实加以考虑的内容,作为备课对象。  相似文献   

20.
一、将教学与生活情境相联系《一天的食物》选取学生生活中随手可得的食物作为研究的背景。先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在自己的早餐上,以常见的包子、牛肉面是几种食物作为切入点,接着将视野逐渐扩大到整理出自己一天吃的食物究竟有几种。然后将研究活动定格于四人小组所吃的食物有几种,组织学生对它们进行分类,最后才将研究的情景移至学生又发现的“人为什么要吃食物”、“怎么吃才能达到营养均衡”。活动内容是学生生活中的一日三餐,情境的范围在原有基础上一点点扩大,学生接二连三地发现问题,兴趣盎然地不断地进行探究,从而对于食物的认识步步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