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失乐园》是弥尔顿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之一,作为一篇神话史诗中的典型代表,所塑造的亚当、夏娃、撒旦、上帝、天使等形象都较为丰满,尤其是撒旦形象,体现出了作品推崇及追求的精神,具有代表意义,本文即针对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形象及长诗主题进行分析,以便了解《失乐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17世纪英国大诗人约翰·弥尔顿晚年三大诗作<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入手,探讨其在人物形象创作方面的自主性活动.弥尔顿在晚年作品中先后塑造了三位悲剧英雄形象:撒旦、耶稣和参孙.这主要是生活在王政复辟时期的诗人有意无意中抒发内心的苦闷、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资产阶级革命坚定信念的自然情感流露所致.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秉承明代中后期相对自由开放的时代精神,在故事主人公孙悟空身上体现出了鲜明的自由思想。无独有偶,17世纪英国著名的清教徒诗人弥尔顿一生都在追求自由,他的著名长诗《失乐因》就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自由思想。文章就《西游记》和《失乐园》中所体现出的自由思想加以比较,说明两部处于不同时代和民族的作品在同一问题上所表现出的共同性,以期更好地突显各自的独特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失乐园>这一部杰作,反映了诗人在当时大革命时代背景下不屈的革命斗志以及他如何由一名清教诗人转变为一名民主革命诗人.  相似文献   

5.
受德莱顿、布莱克等对弥尔顿<失乐园>中撒但形象误读之影响,学界认为<失乐园>是在宣扬魔鬼的反叛精神,弥尔顿与撒但同党,他通过长诗反映了17世纪的革命精神.本文认为这一观点既不合乎诗歌文本,也完全背离了弥尔顿创作撒但形象的原意.弥尔顿其实是通过<失乐园>来谴责撒但带给人类的悖逆和堕落,认为只有回归神圣真理才能带来真自由.  相似文献   

6.
约翰·弥尔顿是十七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他的代表作《失乐园》是一部宗教政治性史诗,其主题是"人类的堕落",也即人类的违抗和伊甸园的丧失,其根本原因是撒旦。撒旦是《失乐园》中最具生命力、塑造最为成功的形象,作者借助撒旦的形象巧妙地表达了他的革命情感与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7.
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的诗作《失乐园》(Paradise Lost,1667)被视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堪与荷马的《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相媲关。文学评论家们从不同角度解读其主题,这部长诗的主题固然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反对暴政,追求自由,但是,由于弥尔顿还是一位虔诚的英国清教徒,他在《失乐园》中也反映了一些清教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8.
在英国诗人弥尔顿的长篇史诗《失乐园》中,夏娃的诞生被描述为是由亚当被抽出的"左侧肋骨"创造出来,而英文单词"left"在《圣经》与《失乐园》中,都与绝对的负面含义相联系,通常意味着"罪恶".同时,夏娃与诗中另一位女性角色"罪"彼此互成镜像,二者自诞生起便命运重叠,并经历了类似的文学变形.由此可以看出,尽管作为一名人文主...  相似文献   

9.
约翰.弥尔顿于1667年创作出的《失乐园》可谓是文学史上屹立不倒的丰碑。然而,弥尔顿《失乐园》大篇幅地描写撒旦,其原因在于向读者阐明一个事实:撒旦是恶魔,撒旦是人类不幸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撒旦是弥尔顿《失乐园》中最具争议的人物。一方面,撒旦是个敢于反抗上帝暴政的反叛英雄;另一方面,撒旦被认作是一个诱惑人类堕落、彻头彻尾的恶魔。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宗教信仰、革命事业等方面,可以了解到撒旦并不是单一的英雄或者恶魔形象,他的形象具有复杂性与矛盾性。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传统文化当中,撒旦是作为上帝的"敌对者"而出现的,是一切"罪"与"恶"的最高象征,也是《圣经》中的诱惑者和告发者。但是,在弥尔顿笔下,撒旦被赋予丰富的话语权,从而使一个单纯的"极恶"形象生动丰富起来。《失乐园》中的撒旦,既是悲情英雄,也是狡诈恶魔,作者用反讽的手法,表现出了一个具备双重性格的撒旦,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伴随着整部《失乐园》的发展,撒旦的形象从英雄走向恶魔,这是逐渐发展的结果,其形象的双重性,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和审视。同时,撒旦无论是英雄,抑或是恶魔,都表现出雄辩的才能,对语言的运用,展现出英雄的不屈和恶魔的猥琐。发展带来了立体且全面的视角,双面的撒旦由此拥有了鲜活的形象和无穷的魅力,成为了评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13.
杨紫瑜 《文教资料》2010,(17):16-18
在《失乐园》里,亚当和夏娃是人类的代表,也是英国清教徒祖先的体现。弥尔顿在刻画这两个形象时,赋予笔下的人物以一种新型的思想意识。弥尔顿笔下的亚当、夏娃,并非是迷恋于天国乐园,超凡出世的人类原始的祖先,而是积极面向现实,肯定人生,执着尘世的人间的楷模。在描绘这两个形象时,诗人明显地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亚当与夏娃代表的精神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失乐园》深深植根于《圣经》的《创世记》。一方面,受传统和等级思想所限,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塑造的夏娃有着魔鬼般的形象;另一方面,夏娃能与亚当平等交流沟通,向上帝忏悔并勇于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5.
《失乐园》作为英语语言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作之一,和荷马的《伊利亚德》、维吉尔的《伊尼德》以及但丁的《神曲》同被奉为西方文学的史诗经典.多年来,人们对《失乐园》的研究探讨可谓数不胜数,然而,人们关注最多的总是其中撒旦的形象,对其评价或褒或贬,莫衰一是,却对贯穿整篇史诗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亚当和夏娃堕落的真正原因置若罔闻.本文将采用诗歌研究最原始但也是最基本的方法—整体细读法,以文本为本,细读关键局部部分,仔细考察作品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联,来探讨《失乐园》中亚当和夏娃堕落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6.
《失乐园》中的撒旦作为诱惑者,他的骄傲、狡猾、自欺、偏执和绝望,是由他的身份和堕落的基本事实决定的,这些在《复乐园》中的撒旦身上都有体现。然而,由于经历、境遇和对手的不同,《复乐园》中的撒旦在形象、心理和手段策略上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一方面向普通人、世俗化靠拢,一方面又有工具化、讽喻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傅紫琼 《文教资料》2012,(20):31-32
《失乐园》有两部作品,一是17世纪英国作家弥尔顿的描述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受恶魔撒旦引诱偷尝禁果而被逐出伊甸乐园的史诗著作;二是日本现代著名的情爱作家渡边淳一的描写中年男女陷入不伦之恋,追求纯粹的爱而背离传统道德,背叛家庭,选择殉情的代表作,《爱的流刑地》也是他同类题材的著名作品。本文拟探讨其中隐含着的相似意象,以得出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朱晓光 《文教资料》2007,(30):28-29
《失乐园》是十七世纪英国作家弥尔顿的代表作。在这部史诗作品中,弥尔顿开门见山地宣称要"阐明上帝对人之道",然而,他随后却塑造了一个英勇的反叛者撒旦形象。而随着人类始祖亚当、夏娃的出场,读者逐渐明白:史诗的真正英雄是人类。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品《失乐园》的分析,揭示出弥尔顿身上的多重矛盾性,即革命性、清教主义和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19.
刘衍 《海外英语》2012,(1):207-208
《失乐园》是英国17世纪最伟大的诗人弥尔顿笔下的经典史诗。全诗共12卷,记录的是圣经中创世纪的故事。该诗第一卷气势浑宏地展现了魔王撒旦被贬入地狱后联合其他被贬诸神一同准备向上帝宣战的全过程。弥尔顿对形形色色的人物描写可谓入木三分。该研究探索第一卷中撒旦和上帝两个性格迥异的主要角色,从不同的视角试图证明诗人成功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文本分析,该研究揭示有助于更好理解文本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从西方后结构心理学的镜像理论入手对舒婷的早期代表作《致橡树》进行文本重读,对诗人在文本中的话语进行历史的分析。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舒婷诗歌中所体现的女性特有的微妙心理变化结合西方女性理论和中国近现代女性的自我发展历史做以综合关照,并对《致橡树》的自身的文学价值提出重新地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