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过去对耕读小学不太了解,只重视学生“读”而没有教育学生“耕”,结果学生一天少似一天。这种现象不能不叫人吃惊!我有一次走访贫农家长朱永强,他冷冷地对我说:“我孩子到你这里来懒掉了,回家什么活计不做,只捧本书,我明年不让他上。”贫下中农的这种反映,使我想起学生减少了的原因。我想:在学校里,我能只教书吗?不劳动行吗?从此,我一有空余时间就劳动,得到了贫下中农的好评。贫农张广根说:“你自己现在会劳动了,很好,  相似文献   

2.
魯迅与教育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与伟大的革命家。”他一生的活动虽然主要是在文学方面,但从一九零九年七月他自日本回国之后,到一九二七年十月初离开广州中山大学之前,这十八年中,他曾教过中学、大学,并且曾在当时的教育部任职,他和教育工作的关系是相当深的。同时,在他的小说里创造的知识分子典型,就有不少是担任教师的;在他的通信和杂文里,也有些关于教育工作的卓越意见,据他的一些学生回忆,他在教书的时候是极为爱护学生、极其认真负责的。郭沫若先生认为鲁迅同时还是—位卓越的教育家,这是完全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在早期创造社中,有一个十分有趣而又令人深思的现象:成仿吾把鲁迅小说几乎说得一无是处,基本持否定态度、郭沫若从他浪漫主义诗人气质出发,对鲁迅小说也不赞赏,然而奇怪的是,我们从郭沫若的文章里看到的郁达夫,竟然持完全相反的态度:“呐喊”我是没有读完的。在初出版时(民国12年),我曾请泰东书局买过一本……但终因和自己的趣味有点反驳了的原故,所以读了三分之一之后终  相似文献   

4.
他叫郭凤桐,她叫张秀兰,一对恩爱夫妻,如今又在天津市老年人大学同窗学习。他,在学校里担任班长、文体部部长、艺术团副团长,“官”越做越大;她,担任学校服装表演二队队长,排练、演出任务越来越多。老两口几乎成了快餐店的常客。人们可能会说他们“不会过”。可老两口觉得,老年大学让自己的生活充实快乐,付出再多也值得!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于1909年从日本回国就投身教育界,把培养青年一代的重担主动地挑到肩上。他先后在杭州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山会初级师范学校、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世界语专门学校、集成国际语言学校、黎明中学、大中公学、中国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劳动大学等十四所大中学校担任教职,在教育战线上紧张地战斗了十余个春秋,所到之处,均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6.
在党的领导下,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一年多来由于贯彻了“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教师的政治觉悟与劳动热情有了显著的提高。班主任一般都任课到18节左右,专任教师多的担任到24节。去年虽然劳动时间比过去增多了,但由于在支部的领导下对学习和劳动进行了统一安排,因此我们一方面积极参加劳动,另一方面也没有放松过教学,基本上完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课堂教学和批改作业比过去  相似文献   

7.
“我不离开学校,我要教书。”这是金川中学副校长邓传植常说的一句话。邓传植今年七十一岁了。他四三年毕业于川大,先后在广汉、成都、松潘、汶川等地教书,深受学生欢迎。五八年因莫须有的罪名,他被迫离校,到金川县国营农场工作;十年内乱期间又被下放到沙耳公社“监督劳动”。生活道路上的挫折和不幸,并没熄灭他心头的火花,他一面刻苦钻研园艺技术,一面仍操旧业,成了回乡知青的“地下老师”。他辅导过的学生,现在有的成了生产队的骨干,有的当了教师,有的进入了高一级学校。粉碎四人帮后,党为邓传植落实了政策,有关部门打算调他去搞农业科研工作,他谢绝了,坚定地说:  相似文献   

8.
一件小事     
1927年到1931年间,我在杭州教书,寒暑假中得空,就到上海去看望鲁迅先生。1929年8月底,我又到了上海。这时候鲁迅先生住在横滨路景云里。28日那一天,因为鲁迅先生约我晚上去吃便饭,所以我是单人去的。我到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9.
暑假快过去了。每天早晨,我总爱到苹果园里散步。有时还伸手摘下一个青苹果,轻轻地咬一口,体会那酸涩中略带甜头的滋味。这时,我就会回到高中最后一年的学习中去……进入高三,我们班来了一位新老师给我们当班主任,叫焦国栋,他介绍自己说“我在大学里是被称为才子的,是国之栋梁啊!只是由于无人识才,才被贬到这里教书。残酷的现实烧焦了的栋梁啊!”我为他的幽默发出了微笑,但也有同学私下里偷着撇嘴。  相似文献   

10.
鲁迅曾经说过,“要极节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幅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鲁迅在这里所说的“画眼睛”,实际上是我国传  相似文献   

11.
徐季子同志《茅盾的〈鲁迅论〉》一文曾说到:“茅盾写《鲁迅论》的时候,这两位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还不曾见过面……。”这话与事实是有出入的。茅盾的《鲁迅论》作于一九二七年十月三十日,而前此一年,亦即一九二六年的八月三十日,鲁迅与茅盾就已经晤面了。这在《鲁迅日记》里有明确记载。茅盾在他的回忆录《创作生涯的开始》里也写道:和鲁迅“第一次见面是一年前(指1926年——笔者)他去厦门大学路过上海的时候,郑振铎在消闲别墅“请鲁迅吃饭,我是陪客之一”。查《鲁迅日记》可知,同席者还有郑振铎、胡愈之、朱自清、刘大白、叶圣陶、陈望道、夏丐尊、孙福熙等人。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在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曾深情回味过童年时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百  相似文献   

13.
托马斯·阿尔发·爱迪生所经受到的第一次挫折,发生在他开始上小学3个月的时候。他的老师把他送回家交给他的双亲,并递交一张条子,说:“他没有能力接受教育”。 爱迪生再没有回到学校,他开始在伟大的“艰苦奋斗大学”教育自己;他在这所大学里所受到的教育使他成为最伟大的发明家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样一个非常经典的句式,通过反复品味和认真分析,可以看出该句式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充分有序地列举并引出某处的景物和趣味。这个句式由低到高,由静到动,充分有序地将景物列举和引出,即:先用一  相似文献   

15.
你为什么要教书?我的朋友问起这个问题时,我告诉他我不愿考虑将来担任行政职务。我不愿象大多数美国少年那样,读书是为了长大后往上爬,获得金钱与权力。对此,他感到大惑不解。当然并非由于教书轻松我才干这一行。我曾想当一个推土机修理工,一个木匠,一名大学里的管理人员或一名作家,去谋取生计,在这些职业中教书是最艰难的。对我来说,教书是一种“红眼睛”、“掌心出汗”  相似文献   

16.
渔村好园丁     
在阜宁县马荡水产乡,人们都夸奖洪流小学校长钱银贵,说他既教书又育人,是渔村的好“园丁”。解放前,洪流村渔民没有一个识字的人。解放后,党在渔村办起了学校,渔家儿童才有了念书的机会。钱银贵就是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他深感建设新渔村迫切需要知识。为了使渔家后代摆脱愚昧,走向文明,十九岁他就离开捕捞渔船,毅然走上讲台。一九八三年,他又担任了洪流小学校长。  相似文献   

17.
<正> 鲁迅先生一生中有近二十年时间从事教学工作。凡听过他讲课和讲演的人,都深深佩服他的精辟的见解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许广平先生回忆她在学生时代听课时的情景写道:鲁迅先生讲课时,“没有一个逃课,也没有一个在听课之外拿出什么东西偷偷做”。她在追述下课时情形说:“钟声刚止……许久许久,同学醒过来了,那是初春的和风……吹拂着人们……感到一丝暖气,不约而同的大家吐一口气回转过来了。”在厦门大学听过鲁迅讲课的陈梦韶先生说:“他的从容的讲学态度,他的娓娓动听的言词,常能吸引听讲的人,使他们乐而不倦。”  相似文献   

18.
王珍时同志是清江市人,今年28岁,青年团员,现在担任清江市铜元初级小学校长。他原来是在部队里工作的,1952年转业以后,被分配在清江市老(?)口小学做教师。他初到工作岗位上的时候,业务一点出不熟悉,学校里的一切,对他说来都是阳生的,尤其当时他任课的一个班级,学生纪律很差,打架、偷窃、上课吵嘴是普遍的现象,这些问题,使他感到不知如何处理。有一次,他班上有一个不守纪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也是教育家.鲁迅一生工作的27年中,有17年是在教育部门和学校教书,教育工作是他唯一的社会职业,而且对教育有精辟的见解.他早年就提出中国要“别立新宗”、“争存天下,首在立人”,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父母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说:在他要到N进K学堂时,母亲为了支持儿子的“自便”,为他“办了八元的川资”,“然而伊哭了”。又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鲁迅对哭了的母亲与“亡故”了的父亲是热爱的。那么,现存就让我们对他的父母做些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