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视危机公关的媒介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琦  倪燕 《传媒观察》2004,(9):41-42
今年7月8日美国环保署对杜邦公司提起行政指控,称其位于西弗吉尼亚州的一家工厂使用的一种化学品——PFOA(全氟辛酸铵)可能对人体和环境有害,而杜邦20年未向该署上报此信息,违反有关潜在健康风险联邦报告要求。7月9日后,此消息被国内媒体纷纷转载报道,引发了轩  相似文献   

2.
在杜邦公司《有关使用杜邦特富龙不粘涂层炊具的重要知识》中,杜邦公司表示,不粘涂层适合常规的厨房用途已获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验证;在把不粘涂层推向市场前的40年里,杜邦公司已在杜邦哈斯克尔实验室对其进行过彻底的研究和测量,此实验室为获得全球认可的研究测试机构。杜邦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有关公共饮食安全问题.由于和百姓生活利益攸关,因而越来越多地受到媒体重视。从最近的饮水机有毒、特富龙事件报道。到之前的苏丹红致癌、高露洁牙膏致癌、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甲醛啤酒、哈根达斯深圳事件、名牌乳业“早产奶”……众多媒体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舆论监督作用.但也不时出现一不小心就掉进漩涡甚至陷阱中的现象,引起了公众的不满与不信任,影响了媒体的声誉。  相似文献   

4.
黄瑞卿 《声屏世界》2008,(12):66-66
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发生后,有关国内奶制品行业普遍添加有毒物质三聚氰胺的行业潜规则最终大白于天下,而国家质检总局随后进行的大范围抽样检测结果也进一步佐证了潜规则的存在。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个人命关天而且早已是“公开的秘密”的奶制品行业潜规则直到现在才被媒体披露?  相似文献   

5.
“你是否相信上帝或者你是否有某种宗教倾向?”根据1994年3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举行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93%的美国人回答是肯定的,5%的美国人回答是否定的。 1994年,关于宗教信仰问题又在美国国内引起讨论。不少美国社会学家面对国内犯罪猖獗、家庭崩溃等社会问题日趋严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美两国公共新闻传播的现实差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蔡雯 《今传媒》2005,(6):4-6
2004年夏天,我作为美国富布莱特项目高级访问学来到美国,进行为期一年的有关美国媒体公共新闻传播的研究。在2003年为此作准备工作时,偶然从国外献中发现了美国新闻界近十几年围绕“公共新闻”的一场争议,于是就所能接触到的有限资料,进行了粗略的梳理,并撰介绍给国内同行。未料有关“公共新闻”的章立即引起了国内新闻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7.
"扒新闻"比假新闻更可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程 《青年记者》2006,(17):62-62
在刚刚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杜邦公司中国公共事务经理徐俊先生致辞中的一处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说,在2004年7月到8月,媒体关于杜邦公司的报道有8000多篇,而真正咨询采访过的媒体却不到100家,“众多的报道都是借助别人的报道来加以评论的”。  相似文献   

8.
一、集团化发展由来已久在美国新闻界,报业集团有多种表示,如报系(CHAINS)、报团(GROUP)、报业公司(NEWSPAPERS)等,这些都在中国早期的新闻译著上被引用过。为方便理解,这里统一采用国内当前习惯的用法———“报业集团”。美国报业集团的雏形,始于1794年,距美国第一家日报的诞生仅11年之遥,而且诞生地也在宾州的费城。这家名为“费城印刷商公司”(TheCompanyofPrintersofPhiladelphia)的“集团”合并了该市早期两家日报,其动机只有一个:节省开支。除了将机器合并使用外,公司将员工的平均工资由每周6美…  相似文献   

9.
王渊 《出版科学》2016,24(1):24-29
美国法院按照以下两个程序认定被告是否侵权并在此过程中确定侵权认定标准:首先,原告对作品是否拥有有效的版权;第二,被告是否侵犯了原告的版权。“被告是否侵犯了原告的版权”认定也有两步:一是被告是否事实上抄袭了原告作品,二是被告是否抄袭了原告作品中受版权保护的表达部分并足以构成侵权。而对于“抄袭是否足以构成侵权”的判断就是“实质相似”判断。在美国,随着时间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变化,不同的巡回法院在不同的阶段对“实质相似”判断方法是不同的,依时间变化分别有专家证言与抽象测试法、一般观察者的“整体判断”测试法、“整体概念和感觉”测试法(后来改进为“外在/内在”测试法)、“作品所针对的对象”测试法、“更敏锐的观察者”分析法和“抽象-过滤-比较”测试法。  相似文献   

10.
鲜花是人们表达心意的钟爱礼物,但它也有缺点——保鲜期短,几天就会凋谢,况且在展露个性的年代,大家千篇一律的送玫瑰、百合也缺乏新意。如果有一种永不凋零的花,还能吃出好心情。是否对你更具诱惑力?它就是风靡欧美的时尚“糖果花”。一位山东女孩是如何与美国发明“叫板”.创造出国内第一束艳丽妩媚的糖果花,并从中‘‘玩”出百万身价的?[编按]  相似文献   

11.
该信谁的     
如果同一天就同一个事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新闻,你相信谁的?11月3日某报载,近年来,国家质检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对一次性餐具明察暗访,发现近50%的产品不合格。2日,国家质检总局有关工作人员称,此消息并非国家质检总局官方发布。不过,曾全程参与这项调查的中国包装资源综合利用委员会副主任董金狮证实此事属实。同日,另一家报纸报道,“国家质检总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此传闻纯属捏造”。一个说此事属实,一个说纯属捏造。让读者无所适从。“一次性塑料餐具”命运如何?我想不久会有权威发布。但当“致癌或不致癌”的新闻出现时,民众会是什么心态?…  相似文献   

12.
美国国内2000多名反战人士,向伊拉克人民寄送他们的私人照片以及反战信息,以说明“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国人”。此次活动由一个名为“和解团体”(ellow-shipofRecollciliation)和平组织举办,并将于美国当地时间20日在华盛顿正式启动这一计划。寄送这些照片旨在改变美国在伊拉克虐囚丑闻中狼藉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只要宣传主管部门一强调“把关”,一些媒体很容易想到的就是“紧螺丝”,这实际上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把关”是否就意味着捆住大家的手脚?是否就意味着扼制了大家的创新追求?是否就意味着无所作为?这些认识问题不解决,就会对“把关”产生消极甚至抵触情绪;即使“把关”,也会是盲目的而不是自觉的、被动的而不是能动的。最终,使我们的新闻宣传效果打了折扣。  相似文献   

14.
“甲醛门”事件告诉我们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兵 《传媒观察》2005,(9):17-18
95%的国产啤酒使用了致癌物甲醛?今年7月上旬,由一封匿名的读者来信作导火线,围绕国产啤酒是否普遍使用了甲醛、到底能不能用甲醛、用了是否会对消费者造成身体伤害等问题,在媒体、啤酒生产企业、行业管理部门和广大消费者中间引发了一场波及面广、观点针锋相对的“甲醛门”冲击波。它像一枚重磅炸弹,不仅引爆了国内啤酒行业的信任危机,也在媒体之间引发了观点迥异的口水战。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从美国引进出版了系列“富爸爸”丛书,其中《富爸爸穷爸爸》在国内掀起了一场强劲的“紫色风暴”,在畅销榜上一直居高不下。  相似文献   

16.
《网络传播》2003,(5):25-29
二十一世纪被称为原子弹世纪,但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不仅限于原子弹。散布有毒的化学物质和疾病的做法也曾被用于古代的战争之中,如今它们已被发展成威力巨大的生化武器,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否也会像打开的“潘多拉盒子”一样,把灾难扩散到人间呢?  相似文献   

17.
合理最小值理论与一馆两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四大”提出了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图书馆是否能够部分进入市场,实行一馆两业,本文运用最小值理论进行分析论证,并试图用此理论规范与调控一馆两业的活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刘晓程 《新闻前哨》2006,(10):102-102
刘晓程在今年第17期《青年记》发表章说,在刚刚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年会上,杜邦公司一位先生发言说,在2004年7月到8月,媒体关于该公司的报道有8000多篇,而真正采访过的媒体不到100家。多数报道是靠“扒”别人的东西,然后添枝加叶或稍作评论,堂而皇之成了“自己的报道”。  相似文献   

19.
2007年,哈佛大学经济史教授尼尔·弗格森在《星期日电讯报》上撰文,提出了:“中美国”(Chimerica)一词,以强调中美经济关系联系的紧密性,称中美已走入共生时代。“中美州”在宏观经济层面是否完全实现,尚有争议,  相似文献   

20.
佚名 《出版视野》2005,(1):27-27
见《又辛酸又美丽的重逢》一文中写道:“时间真如行云流水,一晃这么多年过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