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青年作家、河南省商城县人武部政工科长余英茂,初涉新闻工作时,他把新闻看成“小兄弟”,以为凭自己文学上的功夫,搞新闻是小菜一碟。然而,真刀实论地干起来,他才发现“新闻别有洞天”,三十六行,各有各的门道,并非一通百通,吃“老本”是不行的。因此,他报名参加了新闻函授学习,苦心钻研新闻写作知识。果然事半功倍,在新闻写作上也取得了成绩,发表了大量的新闻作品,还有不少篇目获奖。也许会有读者产生疑问,搞文学的从事新闻写作以后,文学这个本行会不会丢了?新闻写作对文学创作究竟有哪些促进作用?二者能否协调统一,相得…  相似文献   

2.
田廷方是济南军区第148医院药械科的一位助理工程师,知情人都说,他长着“第三只眼睛”。在写作的这块园地卫,他硬是凭着比别人多长了一只的“新闻眼睛”,先后采写了《嫁给当兵的不吃亏》、《为了三十六年的心愿》等十余篇稿件在地方省级和军区报刊获奖。作为一名业余新闻爱好者,他勤奋求索,笔耕不辍,人们不难看出他在新闻写作成才道路上执著追求的足迹。“爬格子”的生活的确很苦,田廷方怎么也没想到在1988年的一个偶然机会,居然使他这位修理技师也“玩”起了笔杆子。而这笔杆子虽轻,“活儿”匈那么沉,那样艰苦,对他又有那么大…  相似文献   

3.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1994,(6)
“情景记者”的“情景新闻”新华社著名军事记者阎吾被人们称为“情景记者”,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他采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新闻名篇。这些作品大都是他亲临火线实地采访和观察的结果,因而情景交融成为他作品的一个鲜明特点,“情景记者”的美名...  相似文献   

5.
无悔的选择     
从军5年,有4年是走“新闻”路。 记得那次新闻干事到基层物色报道员,我拉着新闻干事的手苦苦要求到团报道组搞新闻,并把以前发表的几篇“豆腐块”拿给他看……就这样,我放弃了当班长、报考军校的机会进了团报道组。在先后投出70余篇稿件都如石沉大海的情况下,我敲开了郑干事的房门。郑干事每年都被省军区和师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并且三次荣立三等功。我找他“拜师学艺”取经。但他只丢给我一句话:“路要自己走,志要自己立,梦要自己圆……”临出门时他还送给我《新闻简明教程》、《新闻标题制作100例》、《耕耘录》、…  相似文献   

6.
邵飘萍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文化战线上的勇猛战士、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并用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理想,最后因言论“获罪”牺牲在北洋军阀的屠刀之下,为新闻事业贡献了宝贵生命。在舆论界他享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盛誉;他所著的《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等,  相似文献   

7.
“抓新闻就是讲政治,对新闻工作不‘感冒’的领导不能算是合格领导!”这是武警辽宁总队铁岭市支队政委邵慧忠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情系新闻工作的真实写照。几年来,在他的关心支持下,支队新闻报道工作频创佳绩,连年被总队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并获得了2003年度总政治部“橄榄杯新闻优胜单位”殊荣。  相似文献   

8.
名艺评论家肖云儒读《原野》(健涛、郗居正)后,写了一篇《原野上,好大一棵树》(《新闻知识》2003年第11期)。他根据《陕西日报》高级记原野的新闻实践,总结出原野是“重量级记”,写“重最级稿件”,表现出“重量级人格”,其秘笈足因为他仃双让人大开眼界的“新闻眼”,精力过人的“新闻  相似文献   

9.
段勃 《新闻知识》2006,(4):57-59
具备新闻敏感是对一个新闻记最基本的要求,人们形象地将新闻敏感称作新闻记的“新闻鼻”,但是对于电视记来说,他不但要有一个灵敏的“新闻鼻”,还要有一双敏锐的“新闻眼”。  相似文献   

10.
陈新华 《新闻界》2001,(6):15-16
记者类型有多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润时以风格作为分类依据,把新闻记者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记者”。艾丰在他的文章里,也谦虚地承认自己算学者型记者。比照艾丰辉煌的新闻实践,我们会发现艾丰不仅在记者和学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而且做“全”了学者型记者。在长达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他把记者的强烈的新闻敏感、拥有调查研究之便和学者的缜密思考紧密地结合起来,突破了单纯学者式的论证和思辨,弥补了记者忙于采编业务、无暇思考的欠缺,不仅做成功了新闻学学者,而且做成功了经济学学者。他在新闻学方…  相似文献   

11.
事实的魅力     
“新闻作”!这是人们对某些文字拙劣作品的~种带有贬意的形容。其实,这里也包含着对新闻写作的某种误解,以为新闻报道就注定是文字干瘪、枯燥和令人乏味的。许多人早就指出,新闻应当也必须是写得引人的,要能够抓住读者,使他们饶有兴趣读下去。胡乔木早在几十年前的那篇(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中,就要求把新闻写得“立体化”。他说:“你得在你的新闻里,每一次供给他详细的注释,纵断面和横剖面的背景,色、香、昧呼之欲出,人证物证一应俱全。”不错,新闻不是文学创作。新闻不能依靠故事曲折情节的编织,对人物心理的那种充满生观感…  相似文献   

12.
李明在政治处当主任的时间正好与“抗战”的时间相吻合,他自称是基层新闻队伍里的“老班长”。经他发现共培养出来的新闻人才,有的成了他的“上司”,有的成了地方报社的记者,有的成了政府机关部门的“要员”,可他仍然还是八年前的他,继续干着政治处主任这一团里的“新闻长官”。在战士报道员中,小李是最有出息的,3年来,经李主任的精心调教和自己的奋蹄扬鞭,已在军区小报上小有名气不说,时而还能登登《解放军报》大雅之堂。可时光在萨,岁月似乎太匆匆,眼看小李就该退伍回贵州老家了,让这样的“小星星”走了,太可惜了,应帮他…  相似文献   

13.
济南军区某防化团团长徐永红在带领全团官兵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竭力支持新闻工作,尤其是他那求实而又深刻的新闻思路更为官兵赞赏。逼着众人成“高徒”有人认为,团里的报道员只能写点“豆腐块”式的文章,成不了大气候。除团长不这样看,他常说:“浅水也能腾蛟龙。一方面,很多新闻名家当初都曾是在团队起步;另一方面,许多军事新闻佳作也出自基层”。为此,徐团长采用“逼”的办法,高起点培养人才。报道员小刘写稿积极性很高,但又苦于上路慢。徐团长知道后,拍着他的肩膀说,快成才要有紧迫感,参加解放军报新闻函授学习,…  相似文献   

14.
范敬宜在新闻领域的建树是多方面的。他在发现新闻、捕捉新闻方面的能力,更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他说,“我一直主张,写经济建设、经济生活的变化,一定要着眼于那种静悄悄发生的、不为人们注意的,但一经点破之后会使人恍然大悟的事情”。①从理论上来说,新闻是到处存在的,只是需要一双慧眼去发现。按复旦大学王中教授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事实上,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无时无刻不在变动之中。按事物的变化形态,可将其分为“突变型”、“速变型”和“渐变形”几种。一般来说,突变型、速变型的事物,因其变化幅度之烈之大,…  相似文献   

15.
在云阳县有一位小有名气的“土记者”名叫吴秋生。从2002年开始他迷上了新闻写作。别人业余时间沉醉于棋牌中,他却陶醉于新闻写作中,业余时间采写新闻成了他快乐生活的一部分。短短两年时间里.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他在省、市报刊上发表新闻稿件200多篇。  相似文献   

16.
我与江永红同志同代、同辈、同行、同步、同道,五同。这使我比其他同志更有可能经常接触永红同志的新闻作品。“同步”,我们差不多同一时期走进新闻界。“同道”,是说我对永红新闻作品风格特色的认同与欣赏。就我的感受而言,永红新闻作品最显的风格特色是激情奔涌与大气勃发。翻阅他的新闻作品集,总觉得作在不停地奔走呼号,在向你大声传告他的所见所闻所想。这种风格特色,具体表现为“三力”。  相似文献   

17.
潍坊市坊子区委宣传部新闻科长商永祥,足一位参加过边境防御作战并荣立过二等功的“新闻老兵”。他靠在部队当报道员练就的本事,把坊子区的新闻工作搞得红红火火,他本人多次被上级表彰为优秀新闻干部和先进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18.
新闻要真实;做人要真诚、老实;新闻要快写快发,做人要勤奋、敏捷;新闻处处求新,人的思想、知识要时时更新;……新闻,难道是有生命的吗?否则,怎么会与人生有诸多的相同点?──金天恩日记摘抄因过去同在一个机关工作的缘故,我们太了解金天恩了。他没有搞过一天“专职”新闻,收获的新闻作品却剪贴了厚厚的4大本;他不是出身“科班”,也没有拜过名师,却有一大摞各级新闻单位颁发给他的新闻作品获奖证书;他连续10多年被新疆军区和几家省级报刊评为优秀通讯员,1993年,被兰州军区评为1991年至1993年度优秀新闻干部。这个新闻圈外…  相似文献   

19.
郗芳从事新闻工作10余年,先后8次被军区评为先进个人,其作品20多件次在全国、全军和军区获奖。但他从不引以为傲。“如果说有什么聊以自慰之处,那就是所经手的每一篇新闻,都经住了真实的考验”。那么,在充满艰辛和诱惑的新闻岗位上,他又是怎样洛守真实性这一原则的呢?求真的思想如果说“真实”今天已成为郗芳的座右铭,那么在1983年当他刚刚走上新闻干事岗位时,显然是一种深刻的训诫。当时,郗芳所在的某师新闻干事因报道严重失实被调离岗位,从此,他挑起了师新闻报道工作的大梁。前车之鉴,如警钟一般悬挂在他的脑际。无论是硕果…  相似文献   

20.
36岁的阳新县委宣传部新闻科长叶祥东,中等身材,憨厚中透出机灵。他一心扑在新闻事业上。白天,忙于采访,晚上埋头写稿。即便是因病住院期间,他的床头也离不开书、纸、笔。叶祥东信奉“脚板底下出新闻”。为了采访方便,他买了一辆摩托车,哪里有新闻线索,他的“新闻采访车”就出现在哪里。一天,他听说排市后山有个养山鸡专业户的事迹感人,连忙骑车去采访,返回时一只轮胎破了,便推车走了10多公里,到家后连夜赶写稿子,很快见了报。叶祥东说:“搞新闻的人,不仅要练好脚功和手功,还要练好耳功和眼功,善于从‘寻常’中抓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