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是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所以教师应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材料,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要求教师要敞开课堂的大门,走大语文教育之路。一、借助文本资源,让学生课内"活"起来1.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较多,看上去显得有些枯燥,没有其他类文章耐读。  相似文献   

2.
关注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实践"大有挣脱课堂樊篱,阔步迈向课外、其他学科和社会生活新天地的趋势.事实上,在基础教育阶段,课内语文实践是课外语文实践的前提和基础,课外语文实践是课内语文实践的补充和拓展.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实践",为学生课外开展更为有效的"语文实践"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给小语课改吹来了一股强劲的东风,尤其在突出学生主体实践活动方面,作了充分的阐述和强调,它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睦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标准对大语文观的重视。尽管如此,我们发现不少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仍然是紧盯考点,局限于书本。为此,笔者想通过本文,对培养大语文化教学观念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新课改下,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实践”大有挣脱课堂、阔步迈出课外、与其他学科和社会生活相融合的趋势。然而,通过对“语文实践”概念的历史回溯和新课改中“语文实践”本义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基础教育阶段,课内语文实践是课外语文实践的前提和基础,课外语文实践是课内语文实践的补充和拓展。因此,我们必须给予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实践”足够的重视,为学生课外开展更为有效的“语文实践”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20,(10):43-44
语文阅读教学需要生活化。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在"语文观"理论支持下,要充分营造生活氛围,创设生活情景,以课内阅读做起点,利用生活资源,在师生生活化教学活动中,整合文本与生活资源,沟通运阅读与生活,有效实现阅读教学目标,即让生活化资源使语文阅读教学"活"起来。针对语文学科特点,教师要时时进行生活化的阅读教学,生活化的阅读教学策略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用语文的意识,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一门课程,它来源于生活,也应该回归到生活中,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文本从创设情境,在生活中观察;引导实践,在生活中体验;再现原形,在生活中感悟等几方面来论述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课文的讲解,教师是在教课本,只关心考试中出现的知识,而未能将教学与生活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致使语文课枯燥无味,缺乏生活的乐趣。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  相似文献   

9.
陈根玉 《广西教育》2007,(7A):61-6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教学中,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破课内与课外、学科与学科、课本与生活之间的壁垒,努力开发并巧妙运用各种语文课程资源,使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让语文学习绽放生命的光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王敏 《考试周刊》2011,(39):56-57
我们用新的课改理念、新的语文课标和新的培养目标来指导语文教育,就是要彻底摒弃"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的语文教学模式,应该积极组织让孩子多实践、多合作的游戏活动,让孩子在新教材的实验中,在课堂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  相似文献   

11.
李陈洁 《考试周刊》2014,(54):34-34
<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由此可见,语文实践非常重要。然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  相似文献   

12.
为了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课程标准第一部分课程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下有这样一段话:“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众所周知,活泼生动的语文课外活动可以扩展知识领域,发挥特长,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内与课外本来就是语文教学的两翼,两者之间的关系:课内是基础…  相似文献   

13.
面对新世纪 ,我们的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我们的生活中 ,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语文教学也最具创新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可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学习资源 ,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就目前来看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每天 ,学生一到学校就在课堂中学习。因此 ,我们要利用课堂主阵地 ,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 ,组织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所谓“…  相似文献   

14.
<正>主持人语语文课程有没有必需的语文知识?小学生学语文,应该学哪些语文知识?不同类型的语文知识需要哪些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不厘清这些问题,不探寻出语文知识教学的最佳路径,就不可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只能是雾里之花、空中之阁。小学阶段,面对语文知识随文编排的特点,我们选择了探索阅读教学中"语文知识"的话题,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展开讨论:"语文现场"板块,聚焦淮安市实  相似文献   

15.
贾步营 《现代语文》2007,(12):33-33
《语文课程标准》在"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一节中说:"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同时也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我们要打破语文教学的局限,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语文实践性作业就是很好的途径。语文实践性作业具有生动活泼、充满智慧与情趣等特点。这种作业,能使课内外加强联系,使各学科间达到有机融合,使学生由校内走向校外,变被动  相似文献   

17.
职业中学语文教学要以教材为根本,激发学生兴趣,用教学艺术性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在课内外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综合语文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加强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创造大量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要不断开发并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活动,在学语文、用语文中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我校"三段六环节"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语文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语文实践,培养其语文能力,促进其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设计思想: 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抓住无处不在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本设计充分利用我校图书馆的丰富图书资源,从课内的神话学习延伸到课外。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