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佳 《中学生英语》2013,(10):61-61
小学英语教学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出生动活泼、有趣多样的学习活动,寓教于乐。课堂中,只有"动""静"有效的协调起来,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王维诗歌中"鸟"意象的运用与其诗中田园世界、禅寂世界的构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诗人紧紧抓住了"鸟"意象本身具有的特点,并将其融入诗境,以动形静、以有声形无声,以"鸟"的小巧衬托空间的无限,构建出了悠闲美好的田园世界,同时也营造出了明净空灵、幽深静谧的禅寂世界。  相似文献   

3.
郑亚群 《四川教育》2007,(10):34-34
目前,构建以活动为中心,以体验、感悟和理解为重点的语文阅读教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提高语文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真正发挥语文课堂活动在促进教学目标达成中的作用,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我认为,语文课堂活动要把握好三"动",即"动之有趣"、"动之有思"和"动之有度",才能提高活动的有效  相似文献   

4.
物理"动感"课堂模式即"五动一感",眼动、手动、脑动、心动、嘴动、有感悟。构建以"动"为主的物理"动感"课堂模式,在物理课堂中强化"互动"和"竞争"环节,让学生在动感中获取物理知识,快乐学习。物理"动感"课堂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中思维活跃,能多角度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5.
达堂贵 《考试周刊》2014,(62):88-88
<正>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设法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值得在英语教学中提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动"起来,教学"活"起来。所谓"活、动"不是简单的一种活动,而是具有一定的含义。在这里课堂上"活"不是随意放开学生,"动"不是让学生下座位七嘴八舌地乱讲地"动"起来,而是让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领悟、感知的听课,以便使自己的课堂"活"而不乱。一、激发兴趣,化难为易  相似文献   

6.
精简厚实的语文,是充满凸现语文个性的语文,是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语文,是目标简单、课课有得的语文,是去掉华丽、追求实效的语文。在这一次全国语文赛课活动中,我们领悟到了语文课的本质,感受到了理想课堂真实、朴实、扎实、厚实的教学风格,课堂上听、说、读、写训练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7.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行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门课程是品德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文化、科学教育的整合。作为教师,如何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活动在课堂中引导活动、发展活动,提高活动的实效呢?我认为关键在于一个“动”字。  相似文献   

8.
实施新课程后,教师已充分认识到操作活动的重要性,能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操作活动。但是,反观课堂中的操作活动,不难发现,很多操作活动有“形”无“质”。其实,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手是否“动”了起来,更要关注学生的头脑是否“动”了起来,是主“动”还是被“动”。操作了,不等于经历了,只有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才能提升操作活动的价值。下面以“圆的周长”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树人先育德,德正人才昌。道德教育旨在提升个体生命质量、促进社会发展,但是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凸显不足。由于道德教育课程"纯理化"、管理"实效化"、认知"狭窄化",从而造成道德教育内容偏于知识化、方法倾于灌输式、过程流于间断性、评价倚重于量化,出现道德教育中"教"与"育"分离现象。为此提出对策:倡导回归生活化的道德教育理念;采取体验式和活动化的德育课堂;构建以生为本的中小学校园文化;设立系统性的道德教育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是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核心,这种主题活动的教学活动方式带有"玩"的色彩。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中"玩",在动态的教育中,闪烁创新的思维,让学生既在"玩"中感知,又在"玩"中体验,并能在"玩"中领悟。科学合理地运用"玩"的策略,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努力让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真正提高思品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1.
李斌 《教学随笔》2013,(16):100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教学规律,想方设计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又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本文从让学生"动口"、让学生"动脑"、让学生"动手"等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正>南朝医药学家陶弘景指出:"静以养神,动以炼形,能动能静可以长生。"动静结合的辩证思想为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课堂是生命体机能与心志的特殊运动,动与静是课堂教学的外在表现。"动"是指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之下,经由教师点拨、引导,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中的活跃状态;"静"是指课堂上,学生聚精会神、静思默想、认真倾听等相对安静的状态,"动"与"静"是互为因果和前提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20,(A5):15-16
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电脑、pad、手机等智能终端作为媒介进入课堂,给教学带来了变革,教学方式更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互联网+教育"时代,学生应具备哪些关键能力,教师应如何革新教学方式?鉴于此,笔者提出在信息技术课堂的每个教学环节,尝试"五合式"教学策略,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关键力,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实效。  相似文献   

14.
基于教师体验"翻转课堂"的学习方式,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教师,以此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开展"翻转课堂"的园本教研活动,增强了团队的合作与交流,使教师获得知识上的共享和能力上的互补,有效地提升教研实效、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幼儿园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人”地位,将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智慧“学堂”。推行“活动单导学”,以生为本地设计出活动单、优化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活动和体验,是实施智慧课堂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挟师为主,以“讲”为主。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被冠以“被动灌输”的帽子。本文题目中提到的变“课堂”为“学堂”,意思是说把以“教”为核心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为核心,把讲堂变学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这是新课程带给教师的巨大变化,也是一种新理念的实践和探索。因此,教师要尽快地让学生自己动起来,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让课堂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7.
现在的品德课堂尤其注重以活动为载体达成教学目标,但大多为“动”而“动”。简言之,现在的品德课堂就是:“理论不在,盲目进行,快乐有余,体验不足,学习浮躁,思维肤浅。”所以,我们应探讨如何在动静之间架构成熟有效的品德课堂。  相似文献   

18.
有“趣”、有“动”、有“情”的课堂,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堂,是学生所追求的课堂.因此如何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其变成具有活力的课堂,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怎样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呢?我们认为必须还给学生“四权”.  相似文献   

19.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课堂教学的效益。在设计提问时采用不同的方法,坚持提问要"全""小""进""趣",从而"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让政治课堂活起来,打造魅力课堂、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20.
体育与健身课程作为一门学科,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本学科的固有特点,其中"动"是最基本特征。身体素质只有通过体育运动的"动"才能从量变到质变,增强体质。所以,体育运动通过"动"而达到健身目标。本文从营造"动""思"相随的教学环境,还学生一份自主;立足"动""创"结合的教学活动,使课堂充满情趣和活力;抓住"疑""思"连动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