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新 《文教资料》2011,(12):19-20
汪曾祺小说以自然风景为背景,叙写故乡的风俗,表达对美好的人情和健康的人性的憧憬;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民风民俗融合在一起,加深了人们对当地风俗的印象;独具特色的风俗描写背后传达出温馨与和谐的人情、仁爱与率性的人性。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自然纯朴的民风民俗和美好健康的人情人性,共同构成汪曾祺的风俗小说世界。风俗描写在汪曾祺的文学世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使他的小说焕发出巨大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大量的文学史著作都把汪曾祺纳入新时期文学的范畴,考察其上世纪80年代"复出"后的作品。本文归纳了有权威性、有影响力的文学史著作对汪曾祺"复出"后作品的两种解读:一是寻根小说,二是乡土风俗小说,并分析其原因,进一步挖掘汪曾祺作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同为乡土文学作家的汪曾祺和哈代,以他们的独特性创作构建了诗意的乡土世界。怀想乡土,客观上起到了对地域民俗文化的历史传承作用。汪曾祺、哈代致力于民间风俗的铺张描写,是其乡土情怀的深切体现,也是其诗性审美意识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4.
地方色彩和风俗画面是乡土小说最基本的审美特征,具体到汪曾祺的乡土小说,则体现在浪漫野性的人文图景、独具特色的散文化叙事、充满诗意的优美语言三个方面。由于汪曾祺笔下的风景画、风俗画、风情画所体现的美具有异域风情的特点,又区别于同时代高大全原则下的僵化文体,使他的小说呈现出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这种陌生化来源于汪曾祺的乡土情结,而乡土情结亦可以追溯到"五四"时期的新文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汪曾祺的小说不仅是一种文学范式的回归,同时也是一种审美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关于汪曾祺新时期的小说创作,学界多是研究其民俗特征,而对其中的女性形象却少有提及。实际上,汪曾祺在新时期的小说中塑造了很多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构成了一个多元的女性形象群,而这主要与汪曾祺对民间与都市两种视角的选择息息相关。汪曾祺从浸入式角度书写故里女性,以高邮水乡文化和风俗环境为审美参照,基于其童年经验,塑造了具有原型人物特征的女性,表现出女性和谐自然的美好品质,展现了都市文化对高邮乡土的渗透。汪曾祺的民间与都市联袂的视角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是一位注重风俗和地域文化描写的作家,创作了大量以故乡人事为题材的小说,包括最为人称道的代表作《受戒》和《大淖记事》.他的小说展现出对俗世生活和普通百姓的浓厚兴趣,堪称一幅凝结着大美与大爱的画卷.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可分为写实类和抒情类两种基本形态,写实类乡土小说与抒情类乡土小说存在显在的分野,汪曾祺属于后者。他往往于乡土社会的边缘处入手展现乡土的特征,而描写正在消逝的传统职业是汪曾祺清新、灵动的创作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汪曾祺在新时期创作的一批以故乡三四十年代风俗民情为素材的小说,被评论界公认为“风俗画”小说,其中的《大淖记事》《受戒》、《异秉》等为广大读者所喜爱,他的小说通过简洁朴素浓淡相宜的笔墨,生动展示出中国乡镇市井的风土人情和平民百姓平朴自然的世俗生活,再现出一幅幅古朴  相似文献   

9.
汪曾祺的小说《大淖记事》,在人物塑造、风俗描写、文学观念上无不体现出作家"以民为精粹"的"民粹"倾向。这种倾向也成了汪曾祺创作的一大特色,表现出他发自内心地对平凡民众的敬仰和崇尚。  相似文献   

10.
民风习俗最能表现一个乡村的地方色彩,风俗描写是乡土小说家们最为喜爱的题材之一,他们在小说中暴露了大量的故乡陋俗,这样的创作手法真的就只是为了暴露吗?本文试结合文本和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探寻乡土小说风俗描写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1.
以汪曾祺一生主要经历和短篇小说、散文等代表性作品为研究对象,就其探寻人情、人性、人生的广度、深度等方面,综论其主要文学成就,包括他对世俗人物的人生样态所作的侧重地域和风俗文化特点的精彩描写,他对梨园子弟这一职业群体的独特关照和深入挖掘等加以详细论述和剖析,导出其以悲悯众生、追慕和谐为核心的人生观和文学观。汪曾祺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艺术的探索,在小说的结构、语言等方面有独到的体悟和贡献,形成了短小精悍、言简意丰的风格效应。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的小说从故乡高邮的风土人情入手,在细致的描写中反映出自己的自然生态理念。童年视角与生态叙事成为其作品中常见的手法,汪曾祺正是通过这样的手法,表现了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汪曾祺小说富于现实意义,他不仅描绘出家乡高邮生动的风俗图景,也表达出对现实社会的美好希冀。  相似文献   

13.
作为乡土写实小说流派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鲁彦的乡土小说,以丰富的浙东风俗描绘、深刻的社会心理刻画、“温情脉脉”式的批判,展示了风俗文化现实主义倾向,触摸到乡土中国的生存风貌和历史变迁。在最俗常的风俗生活的世态中感受中国人的生存状况、种族心理,乃至中国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文化错位中的精神危机,为现代中国文化重建与文学审美的提升,带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4.
围绕古朴风俗的描写,以沈从文、汪曾祺为代表的京派作家的小说创作表现出明显的感性主义伦理倾向。小说以风俗为窗口,大多突显世俗人生的快乐与满足,发掘风俗生活的乐生内涵。同时,从生命的自然需求出发,肯定、赞赏人的身体欲求及其所带来的健康愉悦的生命感受,相对忽视正统文化制约下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15.
张凡 《华章》2011,(26)
汪曾祺的小说在中国的当代文坛有其独特的风格,以自己的艺术观、创作论去挖掘故乡的风俗人情中别具特质的形式美感和精神底蕴,形成其文化型乡土作品.他小说的自然平淡之美主要体现在汪曾祺小说文本的三个方面,即汪曾祺小说“真”、“简”、“散”.  相似文献   

16.
屯堡乡土小说主要以屯堡文化为背景,通过对屯堡人的生产生活、社会交往、人情风俗的描写,反映他们的文化观念、心理情感以及集体性格。屯堡乡土小说创作展示了屯堡文化的自觉、屯堡民俗文化"常"与"变"以及屯堡乡村文化精英之间的博弈。  相似文献   

17.
汪曾祺小说在新时期里独树一帜,他的小说的特殊性在于以边缘心态选择"远视角",描写边缘化的民间人事,建构象征意味的情调模式,以平和冲淡的叙事语调,形散神聚的情绪结构,共同构成了独特的"边缘叙事".同时也可看出汪曾祺在民间这个图腾式象征里曲折表达了作为知识分子"精英意识".  相似文献   

18.
屯堡乡土小说主要以屯堡文化为背景,通过对屯堡人的生产生活、社会交往、人情风俗的描写,反映他们的文化观念、心理情感以及集体性格。屯堡乡土小说创作展示了屯堡文化的自觉、屯堡民俗文化"常"与"变"以及屯堡乡村文化精英之间的博弈。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初由鲁迅先生首创和力倡的中国乡土小说,则至今日已走过了漫漫近一个世纪的路程,其间虽免不了曲曲弯弯,磕磕碰碰,却一直是中国文学中一股最鲜活、最跃动、成绩也最卓著的泉流。这当中充满了五四乡土小说侃派涂抹的一幅幅色泽凄历的中国乡村野蛮风俗及农民苦难响画幅,也飘荡着“京派小说“返归自然”的生命体验和田园牧歌的袅袅余音;既杂合了“革命乡土小说”、“乡土社会小说”、“东北作家群”及。“七月派小说”等各作家群体的成就和缺点、经验与教训,更充盈着“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表现新形势下新农民新生活的激情及某…  相似文献   

20.
汪曾祺小说有一股浓厚的“人间烟火”气,对“人间烟火”气的喜爱,构成了汪曾祺小说的一大特色。而所谓“人间烟火”气,其实正是一种生命意识的体现,是对生命的一种体察和热爱。本文试图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对汪曾棋的小说略作探讨。汪曾祺小说表现了一种对“人间烟火”的浓厚兴趣,“人间烟火”构成了汪曾祺小说的重要内容。汪曾祺特别擅长写风俗,风俗、风情、风物常常成了他小说的主体,而真正的故事和人物反而退到了幕后。所以有人说汪曾祺是一个风俗画作家。风俗的确占据了汪曾祺小说的大量篇幅,这可以从我们随手列举的例子中看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