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没有继承就不会有创新和发展。在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我们广大青年教师正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蓬勃的创新精神积极参与这场教育改革,勇于摈弃和批判以往教育体制中的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大胆地进行着教育创新和实践,这是我们教育的希望。但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批判地继承以往教育教学中合理的、有益的东西。该文作者的观点和做法希望能引起我们的思考和注意。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段掌声雷动、让人难忘的片断,又是一段让我狐疑与不安的片断。一位老师执教《船长》(苏教版的第十一册)一课时,先抑后扬,也许是因为故事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太远,绝大多数时间课堂很平静,但至结尾,高潮迭起,让人陡然拭目。  相似文献   

3.
教材简析本次习作为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习作7”的内容。教材由三部分组成:其一,例文《写春联》主要写了小湛同学到外祖母家送年画,按照舅父的要求作对子的经过;其二,围绕例文内容,概括出写记事文章的基本要求———叙事清楚,重点突出,还要注意前后照应,为学生借鉴、迁移起到了很好的指路作用;其三,指明本次习作的题材范围和具体要求,要求学生选择学习生活中的一件事写下来,做到叙事清楚、重点突出。教学过程一、读例文,议例文,议中引“路”1.初读例文,感知内容。(1)默读例文,思考:从文题看,这篇例文要告诉读者一件什么事?小作者(2)讨论交…  相似文献   

4.
在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教科书第27页练习七中有这样一道题: “如果a是一个自然数,(1)1/3÷a等于多少?(2)1/a÷3等于多少?(3)你能用一个具体的数检验上面的结果吗?”新大纲、新教材已明确提出“0也是自然  相似文献   

5.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与创造的过程。那么,在解题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呢?下面以自己一个教例来说说。例题:人教版数学第九册有一题:右图是人民医院包扎用的三角巾。现在有一块长7.2米,宽1.8米的白布,最多可以做这样的三角巾多少块?(图略)受先前的知识与方法的定势影响,学生往往会用“块数=大面积÷小面积”的解题模式来解,即(7.2×1.8)÷(0.9×0.9÷2)=32(块)。显然,这种思维方式要在长与宽都是0.9米的整数倍情况下才可,…  相似文献   

6.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基础训练1”的第一题,此题中有四句纯拼音的句子。在四句中,“liǎ”(俩)用了两次,且都用在“rén”(人)前。我认为这里用“liǎ”不妥。我们来看看《现代汉语词典》中“liǎ”的用法:词典上它虽有“两个”的意思,但这时  相似文献   

7.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一册(2002年4月第1版.2003年4月贵州第2次印刷)中有两处细微的错处、就是练习三十五第19题第(2)小题和练习七的思考题。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素质的培养。在自己施教的一节数学课上,学生的表现让我感到高兴,同时也深切体会到了教材的编写与教师指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秋天的……”是苏教版第十一册语文“习作四”的训练内容。从安排上看,本次习作训练体现了时令(季节)性,并且安排在学习《埃及的金字塔》《游天然动物园》之后,这样学生不仅有东西写而且有方法可借鉴。但是我们在训练时,既要创造性地利用好上述资源,又要敢于拓展。引领学生走进秋天,进行多方对话。在“对话”中体现习作训练的多维性。  相似文献   

10.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根据教材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用音乐,可优化教学过程,生成精彩。  相似文献   

11.
12.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通过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的天然的野性美,抒发了作者畅游其间的无比愉快的心情。略读课文的教学,从内容上讲,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只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理解词句不作为训  相似文献   

13.
邸银凤  姜言明 《辽宁教育》2005,(9):58-59,49
教学内容辽宁省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试用课本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第105~107页教学目标1.通过折叠、自学等方法掌握圆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会用圆规画圆。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初步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圆  相似文献   

14.
李佑生 《湖南教育》2006,(12):27-27
[实录]:(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我的战友邱少云》) 师:讲完了《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请大家再一次自由朗读,然后谈谈你们由此产生了什么感想?(生读)  相似文献   

15.
2001年第1期《小学教学研究》载张淑君老师《此处用“liǎ”不妥》一文,认为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一位教师在教学《泊船瓜洲》(义务教育教材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一诗时针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让学生展开讨论:“绿”好在哪?可讨论的结果却不令人满意,就连老师的结论也不外乎是些生动呀、形象呀等空洞概念。“绿”确为精警之作。相传王安石数易始成,先后用过“到”、“过”、“入”、“满”等字,终不如意,最后才选用了“绿”。那么“绿”究竟好哪呢?首先,运用“绿”体现了动态效果。“到”、“过”、“入”、“满”等字只从风的流动着想,抽象而缺乏生动,为了突出个性,作者进行了思维移位,以形容性词语“绿”代替普通动词,从…  相似文献   

17.
《牛郎织女》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牛郎与织女结为夫妻,生儿育女,过着幸福自由的生活,后被王母娘娘发现后,把织女拉回天上,一个幸福家庭终被拆散的故事。在教学中,出现了如下片断。案例师:王母娘娘“发誓要把织女捉回来,给她顶厉害的惩罚”,织女该罚吗?请你  相似文献   

18.
“通分”是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材上的一个教学难点,由于这部分内容属于“纯数学”,学生学习时感到比较枯燥:如何让这部分数学知识“活”起来?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现以课始的教学实录为例具体谈谈。  相似文献   

19.
在学习第十一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中,有学生发现“得意扬扬”一词与以前学过的“得意洋洋”不一致,存在疑惑。问题一提出来,孩子们顿时像树上的一群小麻雀,叽叽喳喳,更多的是睁大了眼睛看着我。我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以前读书时见到的无一例外的都是“得意洋洋”呀。怎么现在换成“得意扬扬”了呢?是出版的错误,还是编者刻意的安排?  相似文献   

20.
田玉贞 《山东教育》2005,(25):45-45
“分数乘整数”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掌握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能运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教学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