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中西方学校主体性道德教育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人的主体性激发出来,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个问题上,由于中西方在经济、政治、历史、化等方面发展的差异,造成了主体性道德教育在彼此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也不同。本尝试对此作了比较,希望找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有完善人的德性品质,提升人的理性精神,从而使人过上“好生活”的责任。“好生活”需要个人的奋斗和努力,但它同时也是建立于社会、群体的和谐的基础上的,假如作为整体的社会不和谐,那么个人的“好生活”就很难得到实现。道德教育一方面能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为“好生活”的实现提供和谐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它也能通过提升人的个性品格来使人达致“好生活”。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育的意识形态化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被看作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立场和观点,道德教育中的泛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就是其基本表现。这种道德教育不是培养人们批判、反思、创新的道德意识和能力,而是不遗余力地论证、维护、诠释主流价值观念。人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然而,“以特定的政治理想框定对道德生活的追求、以不变的政治教条遏制涌动的道德理性。最终使其具有难以僭越的保守特征”因此,对道德教育意识形态化的系统反思、清理与批判,是道德、道德教育回归本体性内涵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所谓道德智慧也就是人们运用道德知识、道德经验和能力对自己和他人、社会、自然关系的积极的道德审视,并对他人、社会、自然给予历史的、未来的多种可能性关系的明智的判断和选择。道德智慧源于道德生活实践,又穿越具体的道德生活,透视并把握道德生活的实质,形成一种日趋稳定的道德智慧结构。当一个人具有了较高的道德智慧时,就会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备种利益关系,尤其是面对很难的道德抉择时,表现出一种平淡恬静、从容自如的睿智。  相似文献   

5.
周东升 《文教资料》2008,(31):80-81
蔡元培的道德教育思想认为新道德的核心和宗旨是自由、平等、博爱,在道德教育的方式上强调人的自我选择、理性自律,在现实意义上告诉我们:人是目的不是工具,教育应以人为中心.  相似文献   

6.
对涂尔干来说,教育不是中立性的,它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教育.否认这一点,无异于自欺欺人,而承认这一点,则要求我们对教育的目的做出规定.道德教育所要培养的自主的社会人,并不是一个仅仅懂得生存技能、老于社会世故的庸人,也不是一个被掏空了一切情感和欲望的纯粹理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尊重和热爱社会生活,并能够在社会实在所给予的“客观理性”和自身的欲望之间建立一种平衡,根据社会的理性来从事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的人.达致这一点,不仅要求我们重视学校环境和教师的作用,而且要求我们借助社会科学来预先重建理性.  相似文献   

7.
宗教是西方社会里影响最为广泛的意识形态之一。现代西方社会中,仍有成千上万的人去教堂接受真、善、美的福音传播;在美国自称有宗教信仰的人高达百分之九十;西方青年一代的宗教观念也十分深厚。由此,宗教以这样广泛的人群基础全方位渗透进西方社会各个领域。其中,道德教育是受其影响较为深刻的一个领域。道德自产生以来就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有一段时间,道德教育被宗教教育所垄断,甚至是替代。因而,探究宗教对西方教育的作用很有必要。本文将以分析现代西方社会宗教发展的转变为起点,展开对现代西方道德教育中宗教作用表现的具体阐释,以此揭示其对中国道德教育发展所具有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道德需要:道德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需要是不同于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一种特殊的、高级的社会需要。所谓道德需要,就是人们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与社会的价值、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自觉遵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第一,道德需要是一种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表现为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的道德要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需要是人提升的需要,它不是从社会中去获得、索取、占有、使用、享受某种物质的或精神的产品来满足自己,而是通过对社会或他人的给予、奉献、牺牲来满足自己。  相似文献   

9.
大学道德教育的改革 ,世界各国都在探索 ,我们可以从西方大学道德教育中吸收、借鉴一些有益的经验 ,如重视道德教育 ,实施全方位道德教育等  相似文献   

10.
孔子与苏格拉底是早期人类思想吏中的重要人物,他们都有着深刻而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尽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二者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内容与方法也迥然相异:可以说孔子更是一个道德实践家,而苏格拉底更是一个道德说教家.但二者道德教育的现实和理论起点却又有诸多相似点.比较、反思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异同,对于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传统.批判性地吸收我国古代和西方道德教育中的积极因素,推进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建设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道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所维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善和恶、荣誉和耻辱、正义和非正义等作为评价标准,并逐步形成一定的习惯和传统,以指导或控制人们的行为。道德作为一种概念,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古代,“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范。我国现在的学校与社会的道德教育目标,是通过道德规范,通过内涵丰富的综合性的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道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经济基础的变化并不是完全同步的,有滞后和超前两种情形:一般是旧的道德观念不可能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而立即消亡,以至变为束缚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成为社会政治  相似文献   

12.
学校道德教育工作在各国道德建设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课题。我国和西方各国在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必须突出学校道德教育的时代性和人文性,调整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进一步发挥理想教育的优势,拓展德育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对我国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西方国家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且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实用,途径开放,方法巧妙隐蔽,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启迪:我们应该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之中,将培养民族精神作为德育的核心目标;重视核心价值观教育;拓宽途径,创新方法,加强现代德育模式的探索;加强道德教育者队伍建设,努力提升德育教师的从业素质。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初,针对过去学校道德教育严重脱离生活的弊端,我国一些学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生活德育"理论,在积极推动学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同时也使道德教育研究本身更"接地气"。章乐博士的新书《风险社会的道德教育》(人民出版社)作为一本接续"生活德育"理念的佳作,利用西方社会学中的"风险社会"概念及理论框架重新审视当代社会的道德困境,对当下生活中种种越来越令人担忧的现象,比如"恐慌人"的出现、分数崇拜下的病态竞争、儿童的“自然缺失”和“秘密被侵犯”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进一步给出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应对策略,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是一本值得所有关心当代道德教育的读者仔细阅读的著作。  相似文献   

15.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一个道德教育理论极大丰富的时代。但是“20世纪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增多并不是道德教育本身更重要了,而是道德问题在本世纪更复杂。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更多了”。于是,发生和发展在这种“更多的学校道德教育问题”时代里的道德教育,也必然更加关注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本文将从道德教育理论历史发展的脉络和道德教育理论流派两个维度,对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予以介绍和分析。并从中得出对早期儿童道德教育的启发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一种和谐的精神。孔子和儒家提出“仁”的思想,要求人们应当“舍已爱人”。虽然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无法实现,但其在中国传统道德中仍处于重要地位。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是崇尚和谐,主张以和为贵。但在今天,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伦理正处在深刻的变革时期。与此同时,中国传统道德慢慢失去了它的光彩与个性,并且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理念,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漠视大学生的生活和他们内心的价值冲突。  相似文献   

17.
中西艺术精神的比较,重要的是对它们不同形态的本质进行认真分析,才能对中国艺术的“全球化”有清醒的认识。中国艺术的民族性在于中国优良的人文精神传统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对自然的审美态度,中国艺术的“全球化”必须建立在这种传统之上。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源于生活的需求,这就注定,作为维系社会和谐与人的发展所必需的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世界而孤立地存在。分析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澄清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探寻道德教育究竟应该如何面对生活,对于促进道德教育与生活的良性互动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9.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只有人类才有道德,才有道德教育。道德教育须求真向善。  相似文献   

20.
道德教育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和中国同时被重新重视和呈现复兴趋势,虽然表现形式各种各样,但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当代中国道德教育复兴的主要社会动因是社会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道德教育复兴的社会动因是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冲突愈加明显,社会道德问题频发使道德教育面临严重危机,同时人们受历史文化传统影响和教育改革内在需要的驱动。我国对道德教育改革应该从现实出发,制定长远计划,将行政权和学术权逐渐分开,创设宽松的研究氛围,加强道德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道德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水平和促进人们道德素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