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前有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天亮了,我醒了,起床了。起了床,我就穿衣了,穿袜了,着鞋了,洗脸了,刷牙了,去上学了,回家了……"老师批阅道:"‘了’字大王,‘了’字用得太多了,不该用‘了’就不用‘了’,该用‘了’才用‘了’,希望今后少用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作文作秀的现象已成了众矢之的。梦境多了,真情少了;忧郁多了,天真少了;深沉多了,清纯少了;抒情多了,记叙少了;概述多了,素描少了;柔情多了,激情少了;历史多了,现实少了;排比多了,平实少了;感悟多了,经历少了;上帝多了,自己少了。学生作文越来越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作文作秀的现象已成了众矢之的。梦境多了,真情少了;忧郁多了,天真少了;深沉多了,清纯少了;抒情多了,记叙少了;概述多了,素描少了;柔情多了,激情少了;历史多了,现实少了;排比多了,平实少了;感悟多了,经历少了;上帝多了,自己少了。学生作文越来越偏离了自己的感情世界和真实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成长宣言     
到了,到了,新年到了,春节到了。新年到了,春节到了,笑了,笑了。笑了,笑了,我们又长高了。听,爆竹声声辞旧岁,看,灯笼串串迎新年,一时间,神州大地处处尽欢颜。  相似文献   

5.
按时起床最好了,自己叠被最好了。刷牙洗脸最好了,晨起锻炼最好了。自己上学最好了,安心听讲最好了。做事认真最好了,格守时间最好了。文明礼貌最好了,团结友爱最好了。艰苦朴素最好了,勤俭节约最好了。注意安全最好了,身体健康最好了。讲究卫生最好了,干干净净最好了。能文能武最好了,会唱会跳最好了。关心幼小最好了,帮助老人最好了。勤勤快快最好了,不徽不滑最好了。脚怀大志最好一了,心地宽阔最好了。学好本领最好了,报效祖国最好了。.﹃,,、之,、‘,r‘二﹄.、、幼儿“好了”歌@牟平 @杨小平~~  相似文献   

6.
时代箴言     
楼房越来越高了,但视野越来越窄了。高速公路越来越宽了,但车速越来越慢了。买的更多了,但享受的更少了。 约会更多了,但时间更短了。 话题更多了,但共识更少了。 知识更多了,但观点更少了。 专家更多了,但解决的问题更少 。 药品更多了,但健康更糟了。 我们拥有的东西更多了,但价值小了。 我们说的更多了,爱的更少了。 我们学会了营造生活,但却没有会享受生活。 我们已经去过了月球,但我们对居却不甚了解。 我们征服了外太空,但却没有征内心世界。 我们净化了空气,却污染了自己灵魂。 我们的收入更多了,但良心更少 。 生产的数量提高了,但…  相似文献   

7.
笑了 笑了     
太阳笑了,彩云笑了,小鸟笑了,鲜花笑了,祝贺“六一”国际儿童节,世界儿童齐拍手!爸爸笑了,妈妈笑了,叔叔笑了,阿姨笑了,祝贺祖国的花朵幸福,我们大家都哈哈笑了!笑了 笑了@张惠珍  相似文献   

8.
雨桥     
星,慢慢地坠了夜,静静地睡了海,一点一点退了我,默默,默默地哭了星,伤心的话没了夜,清冷的风停了海,汹涌的潮息了我,疲倦的心碎了星坠了,话没了,梦中的人已走了夜睡了,风停了,狂热的爱没了海退了,潮息了,脆弱的心碎了我哭了,话变了,有你的梦散了星走了,风停了,一切化为乌有了心碎了,泪干了,还有什么伤心的当我幡然悔悟时,一切都只是在瞬间只是星光一闪,昙花一现……【简评】寒星、黑夜、海潮等景物融成了凄婉的意境,真挚的别情、舒缓的曲调,波动了一位又一位读者的心弦。雨桥$江苏沛县湖西中学高一(11)班@王敏…  相似文献   

9.
秋风     
秋天到了,秋风吹起来了,吹黄了稻子,吹红了高粱,吹笑了农民们的嘴。秋天到了,秋风吹起来了,吹开了菊花,吹香了金桂,吹乐了孩子们的心。秋天到了,秋风吹起来了,越过田野,来到花园,穿过树林,掠过山坡,吹美了整个世界。秋风@秦蓓蕾$江苏海门师范附属小学三(3)班 !指导老师$江苏  相似文献   

10.
天渐渐地冷起来了,宝宝,妈妈要替你添加衣服了。你总是不爱多穿衣服,你总喜欢只穿汗衫短裤的夏季永远不走。可是宝宝,如果夏季把脚步停下来,那一切都会变得很糟糕很糟糕。你睁着大大的眼睛问:“为什么会变得很糟糕很糟糕?”你想呀,夏季不走了,春天没有了,没有了春天,播种没有了,小草没有了,花儿没有了;夏季不走的话,秋天没有了,没有了秋天,果实没有了,金色没有了,收获没有了;夏季不走的话,冬天没有了,没有了冬天,北风没有了,雪花没有了,希望没有了。天渐渐地冷起来了,宝宝是不是感到小手麻木了呢?小脸儿是不是被北风吹得痛痛了呢?你点着头,…  相似文献   

11.
"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道锋 《巢湖学院学报》2003,5(6):95-97,123
“来”具有“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靠近”的语义特征,“去”具有“离开说话人所在的位置或者文学作品中某一特定位置向另一地点运动”的语义特征。在“位移变化”的语义特征上,“起来”偏离了“来”,而“起去”与“去”却保持着一致。这种语义上的差异导致了“起来”起去”语法功能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v起来”和“v起去”中“v”的范围不对等。  相似文献   

12.
“假借”和“通假”是有关汉字用字现象的常见术语。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以同音字或音近字相替代。然而其替代的性质并不相同。“假借”相对“本字”而言、“通假”相对“正字”而言。它们分别是从文字学和训诂学两个学科的不同视角看问题的结果。从具体实例看,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逻辑关系上部分属不同的层面,不应把它们视为同一现象的具有互补关系的两个侧面。  相似文献   

13.
文学思潮的"特性",即是指只有在"文学思潮"状态下才能得以充分显现的东西.只有当各种因素的"共同倾向性"呈现出容易被人们感知的"群体"样态时,"思潮"的生命过程才算开始."共同倾向性",既表现为"共时性"的各个完整系统之中的各环节或部分,又表现为"历时性"衍化而成的"家族相似"式的纵向现象异变中."文学思潮"的"群体性",既可以是某一特定时期以平行方式排列的集束"现象",也可以是一种现象以跨时空(指不同文化时段)排列呈现为纵向性的"现象"群体.文学思潮的"扩张性"特点,意味着它总体上不是内敛,而是外扩并具有强大的辐射性.由"点"到"面"的变化过程亦就是由单个的"思"之于群体"潮"的生成过程."点"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最先呈现了某种趋向,潜含了外扩的潜能及被多角度接受的可能性.它首先体现为对存有"小异"的"同质"因素的"吸附",其次表现为对在对抗中日益弱化的因素的"招降"或"改编",同时也相应产生对"传统"因素的"改造"."整合性"是文学思潮"扩张性"特征的重要内涵,也是"扩张性"功能外化的主要策略."整合"中的"呼应性"和"矛盾性"(对抗性),可谓文学思潮扩展历程中最有活力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4.
关于“文章学”与“文学批评”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献学、古代文学理论方面考察,现代"文学批评"与古代"文章学"歧异分明。郭绍虞等囿于所处时代环境,以"文章"非"文学"的先行观念为主导,试图在"文章"中清理出一种纯粹的"文学"概念,实则是不能完全成立的。实事求是地还"文章学"、"文学批评"以本来面目,是中国现代学术重建的首要工作。  相似文献   

15.
老子认为,"道"不是常人所能言说的,只能是道家的人采用道家的语言才能予以言说;斯宾诺莎认为,"实体"难以规定,因为"规定就是否定",但是采用逻辑的语言也是可以阐述的。"道"和"实体"都是以自身为原因的,这就没有给意志之神留下任何地盘。"道"是以"反"作为其运动变化的方式,而实体却是静止不变的;老子追求的是"道"的境界,而斯宾诺莎却以理智的方式追求真理。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老子》为语料,对其中第一人称代词"吾"和"我"从句法功能和指代意义两方面进行辨析,并进一步讨论了"吾"与"我"在《老子》中共存的意义。"吾"在《老子》中可以做主语和定语,"我"可以做主语、定语和宾语;"我"是得道之人,是圣人,"吾"是未得道之人,是"道"的追求者;"吾""我"共存清晰地展示了"道"是"德"的目标和归宿,"德"是"道"的实践和追求。  相似文献   

17.
“兴”的审美效果有高下之别。“兴”有不同的类型。兴是“诗缘情”理论的实践及发扬,是一种独特的生命省察方式,是中国古人混沌思维、巫术思维的具体体现。探讨兴的原始发生可以看到,最早的兴句可能是人对神的致敬、问候,是诗歌权力性质与一般口语的标志性区别之一。将“兴”规定为“物”“我”的审美互动可以具有普遍的解释功能。  相似文献   

18.
"农校对接"供应链接模式发展前景广阔,积极有效地促进了农校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基于"农校对接"多赢模式的释读与运行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困境分析,提出"农校对接"模式良性循环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框架下讨论汉语中表示强调的“是”字句的词性及其所处位置.在树形图的描述上,运用LuigiRizzi关于splitComp假说中的理论,印证了“是”是焦点标记词的观点;同时,根据splitComp假说发展“是”是焦点标记词的观点,认为“是”是FocusP的中心语,位于“是”之前的成分是从TP生成然后显性移位到TopP位置上,而被强调成分隐性移位到[Spec,FocusP]的位置获得解释.  相似文献   

20.
"五陵"与"五陵少年"--以诗赋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汉年间,经过长期的陵邑建设,在渭河以北的咸阳原上形成了著名的“汉五陵”。五陵邑由于具有特殊的地位,在西汉中后期政治生活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骚客诗人的笔下,“英俊之域,黻冕所兴”的“五陵”,与以“任侠”、“纨绔”为特色的“五陵少年”,成为一个恒久为之歌咏感叹的对象。检讨“五陵”及“五陵少年”的形象,对于认识五陵邑的政治地位与社会风尚的变迁或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