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湖北襄阳市,汉水北岸为樊城,汉水南岸为襄阳城。东汉末年,刘表当荆州刺史后,将治所移到襄阳城。襄阳城北的邓县,当时属南阳郡管辖,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在邓县境内。所以,诸葛亮的《出师表》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相似文献   

2.
<正>蜀汉丞相诸葛亮当年隐居躬耕的地点,究竟在今河南南阳的卧龙岗?还是在今湖北襄樊市郊的隆中?长期以来,这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两种意见之中,南阳说穿凿附会,漏洞百出,很难成立。比较而言,持今隆中地说者的理由则充分一些,但它在若干关键之处,又有重蹈郢书燕说之弊,因此不仅不能使对方服膺,甚至无法作到自圆其说。《三国志·诸葛亮  相似文献   

3.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一篇中,该教材对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解释为"邓县隆中,属于南阳郡"(邓县在今襄阳市樊城区北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语文》下  相似文献   

4.
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南阳、襄阳之争,由来已久,遂成疑案。近数年来,主襄阳说者不乏其人,许多人撰文著书,言之凿凿,认为诸葛亮躬耕地必在襄阳无疑。尽管不少史界师长亦持是说,但细察其依据,揣摩其立论,终难令人信服。笔者认为,作为后人,如欲考证远古之史实,必要克服主观臆断、先入为主和盲目随合等非历史主义的思想方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诸葛亮是一位深受敬仰的古代贤哲。全国各地有许多纪念他的祠庙。但诸葛亮躬耕地,究竟在襄阳隆中,还是在南阳卧龙岗,则自元代以来便长期争论,相持不下。清代襄阳人顾嘉衡,恰任官南阳知府,只好小心谨慎,题下“心存汉室,原无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的巧对。最近,邮电部准备发行的《三国演义》系列邮票第二组中,包括一枚“三顾茅庐”和一枚小型张“隆中对”,皆涉及到事发地点。于是,诸葛亮躬耕地问题波澜再起,引人瞩目。目前,各方面的无数关心者都殷切盼望早日揭开千古之谜。为此,1989年  相似文献   

6.
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今在湖北省襄阳古城西门外的隆中)期间,勤耕善思。留下了很多益智创新的故事,传颂至今.下面简述他巧拟趣题求平方数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他在受刘备"三顾"之前曾有一段"躬耕"生活。三顾之"茅庐"和"躬耕地"何在,由于历史文献的简略歧异,后世逐渐形成了在南阳和在襄阳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而在这场学术争论中,东晋习凿齿《襄阳记》中的"孔明在南阳,同县庞德公素有重名"和《草庐对》中诸葛亮的"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两句话,常被襄阳说者引为"躬耕地"在襄阳不在南阳之依据,但这个结论是不正确的,是其缺乏对史料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和误读了史料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有过十年的躬耕生涯。历史上的“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策”均发生于诸葛亮躬耕之地。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但其所说的“南阳”究竟在今何处,论者颇有争议,长期以来争执不下,成为一桩悬案。近年来,随着对诸葛亮研究的深入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关于诸葛亮躬耕地问题再度成为争论不休的话题,引起了各地史学工作者的关注。继武汉和北京相继举行了专题学术座谈会之后,1990年3月15日,华东师大史学所与复旦大学文博系又联合举行了“诸葛亮躬耕地”学术座谈会。会议由中国魏晋南北朝史  相似文献   

9.
说“布衣”     
秦丞相李斯说:“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抉于此。”李斯的语,是在寿宴上讲的,于踌躇满志的同时,也流露出自警之意。蜀丞相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这是诸葛亮在出师伐魂时,向后主刘禅上表所说的一段话,表现了他谦逊和自勉。  相似文献   

10.
古代士人亲治农事,多是仕宦无着的布衣所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述当年受顾蜀先主之前的情形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虽是有意避世,终归是不做官才可以躬耕的.也有逃官或遭贬得以躬耕的,前者如陶渊明,后者如苏轼.陶公为彭泽令八十余日,因不能忍受衙门的拘束生活,挂冠去职,去过他那“晨兴理荒秽,带月何锄归”(《归国田居五首》其三)的躬耕生活.对此,陶公倒是很乐得的.  相似文献   

11.
诸葛亮是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他原先隐居隆中,躬耕于南阳。刘备亲往隆中,三顾草庐,向他询问平定天下之大计。诸葛亮隆中对策,议论风发,纵谈天下大势,并为刘备提出一套完整的战略策略思想。诸葛亮未出草庐,就显示出他的政治远见和杰出的军事才能。因此,他深受刘备的器重,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忠诚谨慎,不辞劳苦,征战疆场,积极帮助刘备创立蜀汉帝业,跟曹丕、孙权形成三国鼎峙的局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他受遗命辅佐后主刘禅。在诸葛亮执政期间,他实行联吴抗魏、安抚戎、羌的政策;他制定汉律,科教严明,赏罚必信;他治军,特别注重训练有严格纪律的军队。他的为人,重视身教,能严于律已,虚心纳谏,不谋求个人私产。由于上述原因,他将蜀国治理得有条有理,出现了“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的大好局面。诸葛亮不愧是个具有洽国治军杰出本领、具有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任蜀汉丞相,后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当政期间励精图治,推行屯田政策,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他曾五次出兵伐魏,意图统一中原,未能如愿。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勉县境内)军中。诸葛亮死后,后人为了缅怀他的功绩,曾在他居住过的地方建造了武侯祠堂,以示追念。自西晋以来,历代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来此凭吊,留下了一副副脍炙人口的名联。在这些楹联中有一些对联巧妙地将数字嵌入其中,别出心裁,独具匠心。位于河南南阳的卧龙岗相传是诸葛亮当年躬耕之地,这里景色幽雅,建筑别致。武侯…  相似文献   

13.
布衣     
李斯说:“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李斯的话是在踌躇满志的时候说的:“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可谓富贵极矣。”  相似文献   

14.
名联与名人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对联立意新奇,没有像常见的那样去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而是着眼于历史上对诸葛亮出生地的争论,以此展开评论。作者认为,不论对先主刘备,还是对后主刘禅,诸葛亮都是忠心耿耿的。既然他才智过人,功载史册,即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人,不必去分清他的出生地究竟是襄阳还是南阳。  相似文献   

15.
南阳是三国文化较为丰富的地区,归纳起来,共有八大特点:南阳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和成才的摇篮,南阳是三国历史的源头,南阳是魏蜀吴的人才库,南阳有卧龙岗等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南阳卧龙岗祭拜诸葛亮活动曾为明嘉靖皇帝所钦定,南阳有一笔名人与卧龙岗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由南阳人和事而积淀形成了数十个汉语成语,南阳在全国三国旅游线上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董杰  董伟 《现代语文》2002,(2):31-31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作为一个大隐,非要劳动刘备跑上三次才接见,又不想出山,非得搞得刘备哭哭啼啼才勉强答应。在此,一个文人的那点要求尊重的心理是得到充分实现了。然而事实如何呢?当年诸葛亮和老弟诸葛均避乱南阳时,并非如《演义》中所言就是哥俩,他们还带来了一姊一妹。《演义》中讲诸葛亮“身长八尺、面如冠玉……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第三十八回)大概是溢美之辞,但《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说他“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想来他的姊妹长得也不差。当时襄阳一带有位庞德公,乃天下名士,受其评判者俱可大名骤显。当年布衣诸葛…  相似文献   

17.
《河南教育》2010,(7):F0003-F0003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医学类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坐落在医圣张仲景故里,诸葛亮躬耕地南阳市卧龙岗上。  相似文献   

18.
妙对巧解困     
周瑜十分嫉妒诸葛亮的才能,因此总是想找理由和机会杀掉诸葛亮。为此,在一次酒宴上,他故意对诸葛亮说:“不是说你有才吗?我吟诗你来对,如果对不出就杀头。怎么样?”这是一个明显不合理的约定,但诸葛亮自恃有才,因而微微一笑回应道:“君子无戏言,如此请先说。”  相似文献   

19.
杜甫于公元七一二年(唐玄宗先天元年)生在河南巩县的瑶湾.但史书记载他常自称“京兆杜甫”,不少史籍又说他是襄州襄阳人。这是从何说起的呢?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公元二二二—二八四年)的第十三代孙.杜预智勇多谋,才高善战,被时人誉为“杜武库”。他懂  相似文献   

20.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他出生在襄阳&;#183;(一说河南巩县)的一个“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但他一生经历坎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