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永福 《现代语文》2010,(11):143-143
作文的写作及教学是有不同层次的。就以要写生活而言,作文命题那么多,甚至五花八门,哪有那么多的生活经验来对应?这就只好求助于书本材料,且书本材料的积累,正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著名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材料仓库,裟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大众化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仓库,写作起来就比较容易。”如何使这三个仓库具有丰富的内容呢?这就必须靠平时不断积累。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第一,写好观察日记,做好生活材料的积累。有些同学提笔就苦恼,觉得没有东西写。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生活必要的观察研究和对生活素材的日积月累。文学巨匠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哪儿,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我们应该养成认认真真写观察日记的习惯,通过写观察日记,练思想、练眼力.练文采,把握事物的特点和本质,从而培养和提高自己观察生活、认识社会的能力。写观察日记要注意三点:一是要真实,写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不能有不切实际的虚构;二是要具体,不写空话、废话,也不泛泛而谈;三要集中,写人、写事、写景、写物、写片断、写镜头,每次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3.
对擂方河北唐山一中指导教师:吴国梁[写作导示]要想写好此题,同学们应该弄清楚,“生活·追求”这个话题是从何而来的呢?是从“可以将这些喜好视为生活态度或人生追求”这一句而来的,而这一句中的“这些喜好”又指的是材料中有关茶、酒、白开水的阐述,这样就告诉我们,我们在写“生活·追求”时,应该扣住材料所给的茶、酒、白开水或任一种事物来写,这样我们写起来既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就不易跑题了,要知道一旦被阅卷老师判为“跑题”,那样得分将是非常惨的。在具体写作时,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角度”来写,亦可以把三者联系起来写。当同学们任…  相似文献   

4.
俄国作家契可夫认为,一个知识孩子,应当具备三个头脑,一个是天真的头脑,一个是生活的头脑,再一个是书本的头脑,语教学就是训练学生用其物质的头脑从生活中,从书本中寻找写作的材料和灵感,这就要求我们语教师必须从单纯的课堂教学中走出来。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周围的人、事、物、景有顺序、有重点地进行观察,从看似平淡无奇的社会生活中发现美好的东西,提取出有价值的写作材料,即进行生活积累。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多背、多记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表达方法,即进行阅读积累(以下简称“双项积累”)。因此,我们自1997年始,在金城镇小学89个教学班,2400多名学生中开展了“生活积累与阅读积累同步训练”实验。教学实验的实践。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积累与阅读积累并重同步训练,是提高学生读写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有材料可写。据调查,有的学生“感到没有材料写”,有的“感到有话写不出来”,这说明“言之无物”、“有物不会言”是造成学生害怕作文的主要障碍。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抓好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小练笔积累这三方面的积累工作。  相似文献   

6.
学生常说:“听到作文就头痛。”那么,学生写作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是材料,材料是文章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搜肠刮肚,牵强成篇,也很难写出好的习作。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就没有优秀的作品。当今中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接触面是宽广的,这为他们的写作提供了丰富材料。但教师大都是指导学生怎样写,不大注意学生向生活探究写作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教会学生“找米下锅”。  相似文献   

7.
我市提出的生活积累与阅读积累同步训练实验始于1994年(以下简称“双项积累”实验),顾名思义,是从生活和阅读两条渠道丰富学生的积累。生活积累主要是积累写作素材,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阅读积累,主要是积累语言材料、写作技法,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几年来的实验证明:这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的两把“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它,就能快速提高“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终生受益。一、重摄取,丰厚学生的积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意识决定着语文教学应注重“以生为本”的探索。因此,我们提出的“双项积…  相似文献   

8.
内容是文章的骨肉,要有具体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才能成为一篇好文章,要使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引导他们学会从内容入手。首先,要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留心一些有意义的人和事,多积累一些素材,这样,提起笔来就有内容可写了。有的同学很粗心,从河里趟过而说不出河水是清还是浑,从商店门口走过而不知店门是否开着,教室旁的小树被风吹倒而又扶正绑好了他丝毫没有留意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些“粗心”的同学平时不注意积累材料,当然也就写不出好作文了。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平时多积累一些材料,并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相似文献   

9.
莫泊桑曹说过:“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去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没有写过的特点。”“慧眼细察出佳作”。这些都道出了观察的重要性。丰富的生活是写好日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而观察是写好日记的秘诀。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写好观察日记呢,我的做法是: 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为写好日记积累材料。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对发生在身边的事物要多看,多问,多想。观察静物也好,观察自然景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不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是没有办法写作文的。写作素材积累得越多,写起来可能就越得心应手,作文也就可能会写得越好。因此,说到写作时,人们常常强调要多积累材料。这话固然说得不错,可是,却也害了不少同学,当他们写不好作文时,总是归咎于自己材料积累得太少而不知另寻出路,甚至因此而完全失去信心,一味地等待“厚积薄发”,以致变成“只积不发”。由此看来,我们不仅要致力于积累材料,更要致力于“开发利用”我们头脑中库存的材料,即要善于用足用活库存的材料。那么,怎样才能用足用活库存的材料呢?一、驰骋联…  相似文献   

11.
一、指导积累写作素材写作材料来源于哪里呢?来源于生活!要解决学生写作的“货源”,就必须把学生带进生活,指导学生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社会生活是开放的、多元的、动态的,与人们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任何一个空间,如家庭、学校、街道社区、农村等等,都是写作的素材。生活就展示在孩子的面前,孩子如何把握生活呢?我总喜欢把观察生活的技巧告诉他们,让他们自己观察生活。每个学生都有一本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随时随地把自己所看所想写下来,这些都可成为以后写作的材料。但是,还是有学生感觉到没东西值得记录,总向我发问:“老师,写…  相似文献   

12.
积累写作素材的能力是衡量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学生生活经历有限,生活空间相对狭小,写作文往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有效地解决好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没什么可写”和“不知如何写”两大突出问题,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地搜集,大量占有材料,学会找“米”下锅.也就说写文章必须有充足的材料,而材料就来自平时的积累.  相似文献   

13.
题目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一、各人根据平时积累的写作素材,自己确定一个中心,围绕中心提取有价值的材料,写一篇文章,在“班级笔会”上交流。二、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自选一个你熟悉的人为写作对象,以这个人物一天的生活为题材,选取一个或若干个生活片段,写一篇作文。注意从搜集的材料中提取有价值的材料来写。(苏教版)提示: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势必要贴近现实,素材越鲜活越好,越能引发人们思索越好。不管是阐述自己的观点,还是写人记事,都要选择典型的、能最好体现中心的材料入文。这就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考虑自己选择的素材…  相似文献   

14.
果戈里     
天天都写果戈里总是天刚亮就起床,稍稍活动一下,就开始一天的工作。一次,一个朋友问他:“您天天都写吗?”果戈里肯定地说:“必须每天写。”“如果一天没写呢?”朋友问。“如果一天没有写,怎么办?没关系。拿起笔来,写‘今天不知为什么我没写’,把这句话一遍遍写下去,直到写得厌烦了,你就要写作了。”“万宝”笔记果戈里是有名的“笔记迷”。他有一本厚达490页的大型记事簿,名为《万宝全书》,实际上是搜集创作素材的笔记本,里面有天文地理、民族风情、贫民生活、趣闻轶事……内容极为丰富。出门时,他常带个袖珍笔记本。有一次,他请朋友到饭店…  相似文献   

15.
获得和积累了材料,又能在构思文章的过程中运用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使积累的材料活跃于胸中,这就为写好文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里说的“米”就是写文章的材料。没有材料,搜枯肠也只能是望题兴叹。因此,我们应该象蜜蜂广采百花酿蜜那样,留心观察,勤于积累,尽可能多的占有材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这是写好文章的前提。但是,材料多了,却又不能“放进篮子就是菜”,写进文章的材料并非多多益善,也不是所有材料都适合写入一篇文章中。要选择好材料,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唐彦怡 《教师》2019,(9):56-57
正所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阅读就没有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模仿,通过“阅读、积累、联想、仿写”等几个环节,把课本作为阅读和积累的重要材料,并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语言训练,从而实现读写结合式写作教学,促使学生“乐于说,乐于写”。为此,文章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升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有效性,以期为相关教学活动提供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笔者曾对我校1000多名学生做了一次作文心理调查,调果结果是:“觉得没有材料写”的占57.7%,“有材料写不出来”的占43.7%,“没有激情去写”的占70.8%,“写后也没啥意思”的占42.5%。造成以上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没有把作文与生活结合起来,二是没有把作文与阅读结合起来,三是应试作文僵化训练的消极影响,四是学生作文的激励机制贫乏单一。基于以上情况,我们提出了“快乐作文”的口号,并就如何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把写作当成一种乐趣和享受,进行了创设“三个激活器”的研究和实验,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一、生活——写作源泉的激活器作家李说…  相似文献   

18.
怎样积累素材、写好作文呢?最重要的是在平时学会观察,在生活中汲取养料。那么,应该怎样来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呢? 首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各样事物,记在心头,或者笔录下来,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就会发现在自己身边随处都有写作的材料。有一位初一的学生周伟写了一篇《我的花母鸡》,文中的花母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他在一篇谈写作体会的文章《善于观察才能善于作文》中说: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 ,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最复杂、最重要的环节 ,又是“学以致用”的综合反映。正因如此 ,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把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投入到作文教学之中 ,并不断地进行种种探索性的作文教学改革。如何高效、快速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我认为 ,应按以下三步走 :一、注意积累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传统的作文课就是老师出题 ,学生作文 ,不管这道题目他想写不想写 ,有没有内容可写 ,在规定的时间内就要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由于学生平时不注意积累写作素材 ,不注意积累丰富的语言 ;所以 ,一写作文就抓耳挠腮 ,强拉硬凑 ,这样当然写不出好文…  相似文献   

20.
正有这样一则笑话:有一个秀才要写一篇文章,抓耳挠腮,就是写不出来。他老婆在一旁说:"难道你写文章比我生孩子还难吗?"秀才说:"你生孩子毕竟肚里有孩子,我肚里没有文章啊!"这则笑话形象地告诉我们,要写出文章,写出好文章,就必须"肚"中有文。这个"文"就是指写作素材。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必须指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一、学生"肚"中无文的原因所谓导"肚",就是指导学生深入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