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过去我们教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王之涣的诗题作《登鹳鹊楼》。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却将这一诗题改作《登鹳雀楼》。这是不是说原来的诗题错了? 徐州 何梅 王之涣的这首诗题,向有异文。一作《登鹳雀楼》,如《全唐诗》、《唐诗三百首》、《唐诗鉴赏词典》等;一作《登鹳鹊楼》,如《唐诗解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对《登鹳雀楼》一诗的解释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水正滚滚流向大海。我们认为这种解释是对《登鹳雀楼》的一种误读,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3.
解放束缚,学生敢问。敢问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一种表现,敢于产生疑问,表明学生已投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去了。一位教师教学古诗《登鹳雀楼》时,教师把鹳雀楼的图像投到屏幕上。这时,一个学生举手发言:“《登鹳雀楼》里说诗人已经上了楼,而要‘穷千里目’还要‘更上一层楼’,这说明鹳雀楼应该有三  相似文献   

4.
正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学习古诗,就是使学生在积累、内化语言的过程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亲近感,增强理解和认同。如何让古诗真正在现代学生的心中扎根,笔者以《登鹳雀楼》为例尝试跨界融合多角度,合力教学古诗文。一、与美术学科融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情同手足。教学中,两者跨界融合,将更加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与宽度同时发展,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比如在教学《登鹳雀楼》之前,可以设计看图猜诗的环节。  相似文献   

5.
王之涣是盛唐时代的重要诗人之一,他虽然留下的作品仅有六首绝句,却以《登鹳雀楼》和《凉州词》两首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人所咏写的鹳雀楼,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大清一统志》曾经这样记载:“山西蒲州(永济县)府:鹳雀楼在府城西南城上。旧志:旧楼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鹊栖其上,遂名。后为河流冲没,即城角楼为匾,以存其迹。”它本在高处,临山濒水,又有楼三层,颇具“高出尘世”之势。文人墨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千般思绪,无限感慨,故历来咏写此楼者甚多。沈括《梦溪笔谈》评曰:“唐人留诗…  相似文献   

6.
王之涣是盛唐时代的重要诗人之一,他虽然留下的作品仅有六首绝句,却以《登鹳雀楼》和《凉州词》两首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更上层楼凭远处 我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人所皆知.江西的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著名,湖南的岳阳楼因范仲淹《岳阳楼记》而不朽,湖北的黄鹤楼因崔灏《黄鹤楼》而名扬天下,山西的鹳雀楼也因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而名留千古. 在这四大名楼中,有三座在长江流域,只有鹳雀楼在黄河流域,它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南的黄河岸边.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绝便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余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白日"一词,写出了落日之态.  相似文献   

8.
《太原大学学报》2020,(6):73-84
唐诗五绝《登鹳鹊楼》存在很多异文,包括诗题、作者及正文。基于大量的考证以及对该诗所有异文作了辨析,可以断定诗题不是《登鹳雀楼》,作者亦非王之涣。最早收录《登鹳鹊楼》的《国秀集》等诗选署名朱斌,《明一统志》等大量史志载明作者为朱佐日,而包括墓志在内所有关于王之涣的史料均未提及这首诗。另分析认为,朱斌和朱佐日应为同一人。  相似文献   

9.
鹳雀楼     
先来看一首大家熟悉的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读了这首诗,大家马上会想到这首诗的题目──《登鹳雀楼》,作者──唐代王之焕。诗因楼名,更多地却是楼因诗名。因为,在一次对影视名星的考核中,主持人问这首诗中的“楼”指的是黄鹤楼、鹳雀楼还是岳阳楼?明星的答案竟是黄鹤楼。唉,不说这些明星们学识疏浅的话了,单说咱的鹳雀楼,它的确有点“默默无闻”。你知道鹳雀楼在什么地方吗?它就在山西省永济县,也即古蒲州。楼因何而得名呢?据《蒲州府志》记载,“时有鹳雀栖其上”,故名。鹳雀楼始建于南北朝时…  相似文献   

10.
《登鹳雀楼》注释廓疑太湖县玉珠乡马安山小学吴明开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王之涣写的《凉州词》和《登鹳雀楼》,世称绝唱,垂名千载。自实行全国统编教材以来,这两篇就被编人中、小学教科书,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材虽经多次重编,这两首诗均未被淘汰。九年义务教育五...  相似文献   

11.
古诗扩成语《登鹳雀楼》这首诗想必大家都熟悉,你能动一下脑筋,把每个字都扩展成成语吗?  相似文献   

12.
《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 ,作者写的是登鹳雀楼凭栏远眺时的感受 ,前两句写景 ,后两句议论。全诗洋溢着盛唐时期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教学这首古诗。可采用“读、查、连、画、悟、疑、背”八步教学法 ,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用心去感受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1 读。在揭题后老师范读课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由地轻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 ,并逐步做到流利地读。2 查。让学生把诗读熟了 ,再要求查字典 ,解释字义 ,从字面上初步弄懂诗的意思。如“依”、“尽”、“欲”、“穷”等。从字典中查得的字义 ,要放到诗句…  相似文献   

13.
鹳雀楼位于山西蒲州府城西南,前瞻中条山,下瞰万里黄河,在唐朝乃游览胜地。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此处“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这话颇有见地。李益,畅当姑置之不论,若乃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实是千古不朽的好诗。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己。上焉者,意与境深……”《登鹳雀楼》正是这种名列上品的诗篇。它“能写真景物,真感情”,意与境相交融,特别是能写壮阔之景,抒深远之意。  相似文献   

14.
笔者听过两位教师教学《登鹳雀楼》这首诗,两位教师的教法迥然不同,如“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这两句诗:  相似文献   

15.
《登鹳雀楼》之“白日”辨王文珍王之涣是唐代著名诗人。《登鹳雀楼》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但许多选本或赏析之类的书对这首诗中似乎很明白又较关键的地方(如“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却没有明确注释。有的虽加注又十分费解“如白日星辣,也切旷野落日之景”。那么究...  相似文献   

16.
《登鹳雀楼》只有简短的四句话,二十个最常用的普通汉字,然而它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境界,却是一幅雄奇壮伟的千里大画。唐诗流传于现在的将近五万首,其数量不可谓不多了,三百年的社会生活都有反映,其范围不可谓不广了;但是在这浩瀚的群芳竞艳的诗国里,能够为人吟哦成诵的名篇佳什,也不过数百首罢了。《登鹳雀楼》由于其理趣的臻于高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板块是语言学习、培养语感的重要部分。对《登鹳雀楼》一诗展开背景与主题探讨,通过字句扫盲、诗句品析等深入探讨诗人创作的主题意旨。教师可按照如下四个步骤教学:看图导诗,读文解字,品境知诗,探究悟诗。  相似文献   

18.
聚焦并抓住关键字词鉴赏古诗,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词句的精细理解,从而为其把握诗人情感及古诗主题铺路。以教学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聚焦诗中的"依""尽""上"三字,以使学生借助想象理解诗意,走进意境,体悟哲思。  相似文献   

19.
2014年9月开始,上海小学一年级新教材删除了《登鹳雀楼》《夜宿山寺》《江雪》等7首经典诗作。经梳理发现,近年来至少有43篇经典诗、文从小学到高中的课本中消失,其中22篇为经典古文、古诗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说,他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诗、文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相似文献   

20.
从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对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和其两种不同的英译本进行经验功能分析。通过这种分析,试图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一些翻译问题,从而检验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方面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