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观园里最有诗才的人莫过于林黛玉,她是香菱的老师,是湘云的诗友,是诗社里的砥柱.金岳霖形容民国才女林徽因"一身诗意千寻瀑",用在林黛玉的身上也很合适. 倚马之才 黛玉文思敏捷,常常一挥而就,颇有李白、苏轼之风.人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黛玉无需喝酒,诗咏自能汩汩流淌,特别是一些聚会场合,最能出彩.第十八回宝玉的姐姐元妃省亲,给大观园各处景观命名并题词,自称缺乏捷才,请众姐妹各题一匾一诗,并点名宝玉题四首.黛玉本想今夜大展奇才,力压众人,无奈只写一首,不甚快意.可怜宝玉苦思冥想,勉强做成三首.这给了黛玉机会,她让宝玉抄录前三首,自己替他做最后一首.  相似文献   

2.
唐代重视孝道,但人们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在家奉养双亲。因此,省亲在唐代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唐代士子省亲是孝敬父母的表现,落第的士子创作了大量的落第省亲诗来表现内心的苦闷和不能光耀门楣的无奈。唐代的落第士子的省亲诗多用老莱子"娱亲侍亲"的典故,体现了对归家侍亲的渴望和对儒家家庭伦理的倡导和推崇。  相似文献   

3.
赵嘏的省亲诗在晚唐颇具代表性。从赵嘏省亲诗的创作原因入手,通过探究赵嘏省亲诗中对自己不第的感叹和对他人落第的慰藉,来分析其省亲诗的情感特质。从而发掘晚唐士子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4.
据统计,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卷六十六共有63首<少年行>一类的诗篇.其中唐代诗人就占有55首;卷六十七有31首<游侠篇>一类,唐代诗人也达18首.这亦见载于<全唐诗>卷二十四(也是55首)、卷二十五(也是18首).如果我们再仔细翻检<全唐涛>,还会发现,在<全唐诗>的其他卷里,也散存着这类以"少年"、"游伙"为题的诗篇.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艾米莉·迪金森"夜夜暴风雨,夜夜暴风雨"这首诗中两个关键的意象"大海"和"伊甸园"的内涵和外延意义的分析,提出了对这首诗意义的另一种解读方案.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诗眼"?"诗眼"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提神的一个字"(魏庆之<诗人玉屑>).历代诗人在作诗填词时,都要反复锤炼,推敲字词的生动、形象、贴切、华丽.所以杜甫说"新诗改罢自长吟".孟郊写道:"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愁".贾岛的"推敲"故事,更是成为诗人铸字炼句的佳话.  相似文献   

7.
套用前人诗歌形式而写成的诗,俗称"剥皮诗".它常常套改诗词名篇,在貌似滑稽中寄托辛辣的嘲讽.例如清朝末年,鸦片大量涌入中国,国内一时烟馆林立,许多人出入其问,醉生梦死.有人就套用唐朝诗人王翰的《凉州词》,写了一首"剥皮诗".  相似文献   

8.
有一位老师到外地执教公开课《早发白帝城》。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他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向老师提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李白写了多少首诗?李白的诗歌有什么特点?李白这首诗是怎么来的?李白的酒量有多大?李白有儿子吗?李白死在什么地方?这首诗是李白什么时候写的,青年、中年还是晚年?江陵是什么地方?现在叫什么?请老师给我们谈谈古体诗都有哪些形式特点好吗?李白那个时期还有哪些诗  相似文献   

9.
明代有个大文学家叫冯梦龙,他编的《古今谭概》中有一首题为《咏老儒》的诗很有趣味:秀才学伯是生员,好睡贪鼾只爱眠,浅陌荒疏无学问,龙钟衰朽驻高年。诗中"秀才"、"学伯"、"生员"意思相同,"好睡"、"贪鼾"、"爱眠"意思一样;"浅陋"、"荒疏"、"无学问"都是说知识极少,"龙钟"、"衰朽"、"驻高年"都是说年纪很大。其实,这首诗的内容只用"秀才好睡,无知到老"八  相似文献   

10.
<孤独的割麦女>这首诗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人和情节",就事件而言是极其普通的.但是诗人通过想象和沉思使激烈的情感升华,使得普通的人和事在诗中呈现出不朽的韵味.本文将从这首诗的诗体、韵式、节奏、语音使用等几个方面分析这首诗的音韵特色,展示本诗的音韵风格及其对诗歌主题的烘托.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有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和杜甫<阁夜>两首诗.关于"荡荡空中景"一句中的"景"字,教材的注释是:"景,通'影',月光."(教材第19页)关于"日暮阴阳崔短景"一句中的"景"字,教材的注释是"景,影,日光".(教材第43页)这两种解释,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三"与"九"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有这样两句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里的"三"、"九"都是数词,如果按数排列,三在四下,九又小于十。而这首诗开阔的意境、磅礴的气势,却是借助"三"和"九"来显示的。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3.
邵建新 《初中生》2007,(7):22-23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毛泽东一生中所写的最后一首关于战争的诗,它纪实言理,气势磅礴,是一首抒发今胜于昔的人间正道之歌,是"一首雄浑沉着的新史诗"(郭沫若语).它使我们充分感受到毛泽东作为诗人政治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作为政治家诗人独特的风骚文采.关于这首诗的发表过程,说来还蛮有趣的呢.  相似文献   

14.
题目一我是……阅读下面这首短诗,按要求作文。我是……山羊说:"我是哲学家。" 袋鼠说:"我是拳王。" 斑马说:"我是健康活泼的英国皇家水兵。" 狮子说:"我是狮子。" 请根据这首诗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相似文献   

15.
晋安帝义熙元年(419年),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回归田园,从此彻底摒弃仕途,成为一名真正的农夫.次年,他写下了著名的<归园田居>五首,其中的第一首尤为后人称道.在这首诗中.诗人叙述了自己归田的原因、归田后的生活以及"复得返自然"的愉悦心情.陶渊明为什么要返归自己的出生地"园田居"?"田园"对他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16.
司空图诗集现存较早版本是明人胡震亨《唐音统签》中的"《戊签》七十四”,辑录司空图诗365首,其中6首在《全唐诗》本中注明为"互见”诗.本文依据多种资料对这6首诗逐一考订其作者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堪为诗的故乡、诗的国度,诗人数以万计,写诗成千上万首者不可胜数。但诗人及其作品能否为世人广泛传诵,并不一定取决于其写诗数量的多少、诗作的长短。诗言志,诗抒怀,诗贵在能感动人的心灵。乾隆皇帝的诗超过万首,但有几人能记诵他的诗?荆轲、刘邦、项羽,这三人每人仅存诗一首,可他们的诗却古今流传、众口吟诵。诗不在多,有“仙”则名。荆轲的两句诗——《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首诗见于《战国策·燕策·荆轲刺秦王》,后人称之为:《易水歌》。此诗是秦  相似文献   

18.
夹堤杨柳绿依依,傍水人家篱落稀。 小妇携篮卖蒲笋,得钱含笑入荆扉。 上面的这首小诗,是明代思想家、诗人薛瑄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风清新,意境如画,可以称得诗中上品。 这首小诗写于作者三十三岁那年。三月,他在京中了进士,五月,便还家省亲。这真是“春风得意马蹄轻”,薛瑄满怀喜悦,乘船南下。一路上,他看不完的美景,抒不尽的壮怀,祖国山河的秀丽与个人前途的美景交织融汇在一起,他兴致勃勃,写了《舟中杂兴》(十八首)。这首小诗是其中的第十二首。  相似文献   

19.
周作人、钱理群等人认为《小河》一诗表达了对于"将来的忧惧",但事实并非如此。在不同的时期周作人赋予这首诗不同的意旨内涵与价值取向,诗中的"农夫"意识游移不定。对《小河》思想意义的再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入剖析历史细节中周作人复杂多变的文化心态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20.
<正>"诗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词或句子;也指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诗眼"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这是局部的诗眼,称为句中眼;另一种是指一首诗的眼目,表现为一首诗思想的凝聚点,揭示全诗主旨,有统摄全篇的作用,这是全诗的诗眼,称为诗中眼。一、句中眼语文教育家陆精康先生认为,"诗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