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布丹丹 《文教资料》2010,(24):211-213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日常生活批判视野中的大学生日常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局限及其批判反思,要求大学生道德教育从自在自发的日常生活走向主体自觉的文化生活,引导大学生树立人类意识和全球意识,这是大学生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受科学主义及工具理性的影响,一直以来,道德教育过于强调工具理性价值,导致道德教育的主体价值被消解,道德教育远离生活本义。从道德教育的本质看,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发展,包括道德价值选择及道德生成,主要是使他们回归到生活的过程与生存的状态中。故此,道德教育必须在师生之间构建具体的生活场景,找到道德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回归到生活本义中,才能够发挥道德教育的实际作用,使道德教育保持活力。  相似文献   

3.
生活世界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关联具有存在与价值的双向维度,把握生活世界的基本特点是确立道德教育基本原则的前提所在,建构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又是面向生活世界的必然要求。从德性修养论的角度看,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既强调道德教育应该以现实生活为首要根基,又突出了道德教育对于提升日常生活的价值层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具有双向互动性:生活世界构成了道德教育活动的背景;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意味着道德教育对日常生活的批判性重构。道德教育应回归真实的而不是理想的生活世界,开放的而不是自我封闭的生活世界,充斥价值冲突而不是故意掩盖矛盾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5.
在呼唤人性复归,强调以学生为本的今天,学校道德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分隔已使学校道德教育走入了误区。生命是道德教育的根本,“超越性”将道德教育与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生命因道德教育而成为价值的存在。生命是过程,是生活的主体,生命惟有在生活中才可找到生命精神的源泉。以个体的生命成长为旨归的学校道德教育必须走向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最终改变生活,提升生命。  相似文献   

6.
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生活世界是学校道德教育鲜活的“教育场”;回归生活世界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学校道德教育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在生活中关注德育主体的现实需要,培养生活中的德育主体。  相似文献   

7.
体验生活的道德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向青年学生日常生活资源开发的道德体验,既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又是寻求支持道德学习的条件。传统的道德教育由于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而丧失了生活意义,而体验生活的道德学习起始于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贯通,使学生对生活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在日常生活历程中,收获人格发展与认同中所需要的体认。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理解:道德教育方法论的一种思考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反思现行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有必要对道德教育中的理解投以更多的重视和思考 ,在道德教育中进行“元”理解。当代教育已经开始从人的主体存在出发来重新认识道德教育中的理解 ,在道德教育中理解主体人生活的现实世界 ,走进人的生活中 ;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理解中感受道德存在的具体情境。德育的理解回归生活世界、促进主体间彼此理解的“视界融合”、以质的研究方法指导教育者的德育理解正在成为道德理解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9.
日常生活世界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不可避免要回归的地方。德育生活化克服"美德袋"道德教育模式和"认知性德育"模式,使学校道德教育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生活是德育的目的,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是21世纪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日常生活世界是德育理论中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上,它对于我国德育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的普及与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自身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社会网络化趋势,使青少年德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在此背景下,要提升网络道德教育主体意识,增强网络道德教育整体活力;构建网络德育新体系,强化网络道德教育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11.
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是其在生活中长期逐步养成的。小学阶段的教育在我们一生中起着启蒙、引导的基础性作用.然而.当今小学道德教育的一个明显缺失就是远离生活.过于制度化.这样的道德教育不足以唤起小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共鸣,不足以使他们真切地体悟德性,小学道德教育应走向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2.
叶飞 《教育导刊》2008,(9):37-39
生活世界有两种基本形态: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道德教育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土壤,也无法脱离可能生活的目标指引。本文从道德教育的根本属性出发,认为道德教育应基于对现实生活的批判性重构。在可能生活与现实生活之间架设起沟通的桥梁,从而实现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思想观念也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道德教育问题日益引人注目。如何做好新时期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呢?我认为要回归生活、凸现主体、注重情感、突出实践,实现“三个转变”,使道德教育生活化、个性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使道德教育有了更加广阔的领域,道德教育被赋予新的特点:有人群的地方就有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伴随着人的一生;道德教育的主体与客体呈现出了以互换性为特征的不确定性。通过对道德教育特点的阐述,意在通过对道德教育特点的把握,更好地实施道德教育,使全社会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彰显道德教育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邓旭阳 《江苏高教》2012,(5):134-135
文章认为,为开展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应注重大学生道德教育主体与实施路径的融合。注重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与学校教育路径融合;学校课堂道德教育与道德生活教育融合;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社会道德教育融合。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道德教育的一个失误,在于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脱离,使发展人的德性的道德教育成为思想品德知识的教育。这种“美德袋”式的教育,把受教育者变成盛装各种美德的袋子或容器。道德教育被教育者从生活世界中抽离出来,由教育者通过各种教育教学形式一味地向受教育者强制灌输。更由于长期以来唯智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道德教育逐渐地走向了唯“思想品德理性”。道德教育完全忽略了教育对象的内在需要、生活目的和主体道德体验,导致道德教育的生命活力和育人魅力荡然无存。当代道德教育只有从纯粹的理性世界和理想世界中走出来,回归丰富多彩的交往的现实生活世界,才能重新散发其育人魅力和显示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是充满意义的世界。行走在意义世界中的人是道德生活的主体,并在道德生活的实践中追求超越。正是基于道德生活本身的意义性,道德教育有意义既具有个人价值又具有社会价值。有意义的道德教育是内在于生活的道德教育,以生活这本大书为教材,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了生活而教育,使道德融合于生活,从而实现过一种有道德的好生活。  相似文献   

18.
重返生活世界:走出道德教育"灌输"的困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无论是道德灌输的“美德袋”显性模式还是提倡“情景引导”的隐性模式都不能解决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剥离的现实。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生活世界理论以“交互主体论”为基础,强调道德教育对生活世界的主体参与式回归,摆脱了“道德灌输”理论在实践中的困境,这对于面向新世纪的道德教育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学校德育现状,指出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生活德育是在生活过程中通过道德的生活而进行的德育,是实践性德育。提出了生活德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德育教育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在生活中关注德育主体的现实需要,培养生活中的德育主体。  相似文献   

20.
传统教育模式下的道德灌输抹杀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人格,严重背离了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规律,最终导致的是受教育者对灌输式道德教育的反感和漠视。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理念对我国道德教育有现实意义。改变传统道德教育低效率状态,必须树立主体道德教育理念。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培育道德主体的道德判断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