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埃及有个残忍的暴君,他以杀人为自己的乐趣,他在处决囚犯时,喜欢先给囚犯出一个问题,然后再来处决囚犯。他的问题是:处死囚犯有两种方式,即绞刑和杀头。如果囚犯说一句话是真话,就处以砍头;如果说的话是假话,就处以绞刑;如果说了一句不能马上验证其真伪的话,则被视为是假话也会处以绞刑;如果说不出来话就会被当做真话处以砍头。囚犯们大批地被砍头或处以绞刑,因为这样的问题怎么回答都只是死路一条。但有一个机智的小伙子说了一句话,让国王左右为难,不得不放了他。那么,小伙子说了一句什么话呢?这个小伙子说:“请对我处以绞刑。”如果国王…  相似文献   

2.
王立宪 《学语文》2003,(4):10-10
诗人梁小斌的诗《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以一种复唱之美表现了他对秋天的热爱。全诗只十七行,但“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却出现三次。一般来说,这样短的诗应尽量避免用语的重复,因为如弄不好,就会给人以语言不丰富和思维空间狭窄的感觉。而梁小斌在这首诗中的复唱却收到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认真执著     
王尔德是19世纪末英国作家,作品有《认真的重要》《快乐王子》《理想丈夫》等等。在文学创作上,他总是一丝不苟、不遗余力,因此,他的作品千古流传。一天,用晚餐时,王尔德显得有些疲累。他的好友走过来说:“今天你一定很忙吧?看你一副累垮了的样子。”王尔德回答说:“是啊!今天真是累人,我整个上午都在校对一首诗稿。”朋友说:“校对一首诗稿?只是这样啊!结果呢?”王尔德说:“删除了一个符号。”朋友有点吃惊:“就这样?”“是呀!就这样。可是……”“可是什么呢?”王尔德说:“可是下午,我又把那个被删除的符号加回去了。”现代人一味讲究速度…  相似文献   

4.
我们都熟知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著名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的诗名叫《自由与爱情》。在诗人看来,自由比爱情和生命的“价”都高,以至为了自由,它们都可以不要。想想也是,一个人如果没有自由,那就等同于囚犯或奴隶,他和别人就不一样,人家来到这世上是为了追求幸福,他却是为了承受难以忍受的痛苦。没有自由的人生也太没有意思了。而从哲学层面上讲,自由本来就是人的“存在”的一种规定性,没有自由就意味着一个人被剥夺掉了人的尊严。和很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不同,诗人算得上是一位“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5.
孙应鳌的诗歌创作,其艺术特色或基本风格是儒雅纯正、深厚真切。这个特色或风格,主要从他一贯坚持正统的儒家诗教、以“理”入诗,接受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等方面表现出来。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首先,在诗歌创作中贯彻儒家诗教观念。在孙应鳌看来,儒家诗教最重要的一点是,诗的创作必须坚持“思无邪”的原则。他认为《诗经·关睢》一诗,“为修身齐家之诗”(《四书近语》卷三),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诗,这样的诗就可以“淑身心,理性情,察伦物”(《四书近语》卷五),达到诗教的目的。孙应鳌创作的诗均本于此,所以他的诗篇符合诗教要求,显得儒雅纯正,没有失之哀、淫,没有轻靡妖艳之词。他在做京官的时候,写了几首“雅颂”之诗,正是他贯彻诗教的具体表现。他为皇帝授课以后所写的《辟雍》诗十二首,就几乎同《诗经》中的“雅”、“颂”差不多,全是些歌颂升平、承欢颂德、述志抒怀的教化诗。例如:  相似文献   

6.
谈译诗     
郭沫若既是诗人而又兼长于译诗,故对译诗确有使人折服的精辟独到之见.他在《古书今译》一文中谈及译诗时说:“诗的翻译,假使只是如象对翻电报号码一样,定要一字一句逐译,这原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这样逐字译了出来,而译文又要完全是诗,这除非是两种绝对相同的语言不行.两种绝对相同的语言是没有的,如果有时就无须乎翻译.[……]诗的翻译应得是译者在原诗中所感的情绪的复现[……]这个问题我不只说过一次了.[……]便是西洋诗家译中国的诗,如德国檀默尔 Dehmel之译李白,我们读了他的译诗,每不知道原诗的出处,独于我们的译家,定要主张直译,而又强人以必须的直译,所得的结论,当然是诗不能  相似文献   

7.
正明代袁宏道曾这样说过:"诗以趣为主。"然后他又这样来解释"趣"字:"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号善说者不能下一语,惟会心者知之。""趣"就像山色、水味、花光、女态一样,它不易于言传,需要用心去体会,而"诗趣"亦是如此。单纯地"就诗论诗",比较容易走入乏味无趣的境地。而从诗歌学习中获得趣味,不仅与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有关,还与个人的生活情趣、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及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8.
宋代诗人杨万里,善于捕捉自然界的典型景物,用清新的语言把它们直接表现出来。在讲究“无一字无来处”,用典成风的宋代诗坛,他的诗风独具异彩。这首《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就代表了这种诗风。诗的开头两句十四个字,意思是:西湖六月中的风光毕竟与其他季节不同。诗人把“毕竟”二字提前,不仅是为了协调平仄,更主要的是为了突出对西湖六月风光的赞美之情。从  相似文献   

9.
正歌德(1749年—1832年),德国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又是思想家,科学研究者。他的诗剧《浮士德》是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品。长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早在百年前就翻译到中国,无数的少男少女为之倾倒。歌德十岁左右就接触并爱上了绘画。他说:"我从童年起就生活在画家中间,我习惯于像他们那样,把景物与艺术联系在一起看。"(《诗与真》)  相似文献   

10.
王勃(650——676),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十四岁应举及第。做过朝散郎、号州参军。后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时年二十六岁。他存诗不多。《关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王勃当时在长安当朝散郎。他的朋友杜少府(名字不详)到蜀州去做官(蜀州,今四川崇庆县),王勃就写了这首赠别诗。离愁别恨,自古以来是诗人骚客喜爱的主题。但表达这种主题的诗歌多落入俗套:即离不开一个愁字。梁代诗人江淹在《别赋》中就这洋形容:“是以别力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  相似文献   

11.
感受眼泪     
今夜依旧。人也朦胧,影也朦胧。只是,今晚的月色如带着淡淡忧伤的泪水,而那月儿却早已是泪水迷蒙的泪眼了。窗台上摇曳着一支烛,那荧荧的烛火无奈地摇曳,流下淡淡的烛泪,渐渐地凝固,仿佛偶尔驻足的流水,恰似刚出炉的鲜奶面包,更像质朴的汉白玉雕。“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望着窗台上的那支烛,我不禁吟诵起这首诗来,我想到了那位伟大的民主革命诗人闻一多,想到了他拍案而起的那一份坚定,想到了他挥写《死水》的那一份潇洒,想到了他《七子之歌》唱出的那一份赤子之情……我想到许多,思绪驰骋,目光却定…  相似文献   

12.
在海德格尔的“存在诗学”里面,没有被思想和语言照亮的存在是黑暗的,因此也是不可思议和无法言说的。在他看来,“思想和语言”是诗的“居所”。只有在这样的价值前提下,诗才可能成为一次开始,一次更新,一次萌芽,诗才可能是诗。“思想和语言”之于诗,显然是实质性的东西,是其特质。比如对于“乡愁”,李白通过“月亮”来抒写,这就从意象上使  相似文献   

13.
小资料     
孟霞 《良师》2004,(11)
(一)亲爱的妈妈Mother是英语中对母亲的正式称呼,“祖母”是grand-mother。在儿语中,称母亲为ma(妈),“祖母”就是grandma。对母亲的非正式称呼,还有mum,英国儿童称母亲为mummy(妈咪),你看,是何等亲切!有位诗人在他的诗中写道:“啊,母亲真伟大(howgreat)!没有母亲就没有英雄(hero),也没有诗人(poet)。”让我们都来尊敬、爱戴自己的mother吧!(二)英国人的手势语言和其他许多国家的人一样,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多手势来表达一定的语言含义。⒈伸大拇指,向上翘。表示:It'sOK.⒉伸大拇指,向下翘。表示:It'snotbad.⒊大拇指伸出嘴,半握拳。…  相似文献   

14.
语言的穴道     
语言的经络是由隐喻和换喻编织起来的,而话语中某个聚集了密集的语义的结节点,就好比是语言的穴道。这样的穴道一经触及,便会发生神奇的语用效果——而诗就是在这些语言的穴道上弹奏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有个故事。一次,一个爱写诗的小青年恰好与欧阳修同行——只是不知道同路者的身份。就这么走着走着,小青年看到路连有棵枯树,于是诗兴大发,指着枯树来了两句:“远看一枯树,两个干树桠。”显然,这是两句俗不可耐且不可救药的“死”诗,既无生命,也无色彩。但欧阳修听了并不嘲笑,而是夸他,还笑眯眯地点头说;“写得好,那枯树的确是这个形状,而且你只要再加两句,就能让此树充满生机!”小青年听了,也就绞尽脑汁使劲地想,欧阳修见他想得挺苦,知他已有所悟,也就加了两句结他听:“春来苔是叶,冬至雪做花。”小青年听罢,感慨万…  相似文献   

16.
李绅的诗,语言质朴,通俗明白,但无单调浅薄之弊,使人常读常新。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特别提到“李二十新歌行”,对他的一些“为时”“为事”而作的诗篇十分推崇。《锄禾》(人教版五年制二册第35课)一诗也是范例。其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已成为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格言。这首诗一开始就从形象描绘入手。一、二句描述了农民的辛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是  相似文献   

17.
萨都剌的一生,是将诗歌看作比作官还重要的事业来从事创作的。在《雁门集》中,到处提到写诗的事。他有一句名言:“过江日日水与山,诗人得趣如得官”(《晓上石壁滩》),他把生活中获得的诗意,看得如同得官那样值得欣喜,那就无怪乎他在诗中反复提到作诗之苦乐了。例如,翻开《雁门集》,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诗句:“吟诗思苦家人骂,捣药声高邻舍闻”,“何如与子谈诗夜,雪冻空林落归柯”(《休上人见访》),“酒热春如海,诗闲日似年”(《题高秋泉诗卷》),“山鬼每惊诗句险,客怀惟恨酒杯乾”(《陪张子寿御史游古竹堤》),“官船到岸人多识,楚馆题诗客又来”(《秦邮  相似文献   

18.
那一次耍他     
“啊!救命啊!”又是他,他一天吵吵闹闹,让人不得安宁,不行,我得玩玩他。“杜航宇,你快过来,我有事告诉你。”“什么事?什么事?快如实‘招来’。”他就是这样,对任何事都充满了好奇。  相似文献   

19.
网友说"梦"     
《中学生天地》2006,(10):13
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节目,垃圾透顶!尤其受不了那些评委,真不给面子!一点也不给选手面子!在提倡以人为本的现在,这样做是绝对残忍的!还有那些选手,做作得令人作呕!郁闷啊!——bck19881109也许有人把成名当做成功,可你能为观众带来什么?好多明星他们的初衷只是在虔诚地做好他热爱的艺术事业,自然地他们便成了人们认可的明星。若抛开事业,只为做“明星”而去想方设法走捷径,何其肤浅可笑!——疯痴狂明星的生活都有狗仔队打探着,他们也是不自由的,一点小事就会被媒体炒啊炒得不得安宁。想成功又不是只有做明星一条路,如果纯粹为了名利而去做…  相似文献   

20.
一篇课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离开这个整体,孤立地理解词句,就难以理解得深透,甚至还可能误解。五年制第六册24课《瀑布》这首诗中有这么一句:“这般景象没法比喻。”教参上这样解释:“作者突然望见了瀑布的全身,立刻被壮丽的景象所吸引,一时想不出用什么语言来形容(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只是感到太美了。”这里果真是作者“一时想不出用什么语言来形容”吗?否!看前一诗节,作者用“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和“阵阵的风吹过松林”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