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时政新闻是地方党报的"当家菜",公众要想及时了解本地的大事,捷径之一就是从地方党报的时政报道中"察言观色"。但是当前一些地方党报的时政报道面孔严肃、结构单一、言语空泛,缺乏新闻的趣味性和生动性,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济源日报》2013年精心策划推出的"济源向新加坡学习什么"时政系列报道,以其生动性、贴近性、互动性、持续性,营造出了济源人民争相"以新加坡为标杆、向新加坡学习"的浓厚氛围,达到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之前时政报道不接地气、创新力不够与指令性要求过多有关,那么当前,就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以"走转改"的要求和做法,提升新闻报道质量,克服目前存在的问题(宣传味道过重、表现形式不佳),达到有效宣传目的。力争做到"时政新闻要有厚度、经济报道要有深度、民生新闻要有温度、宣传报道要有尺度"。具体地说,就是时政新闻按新闻规律办事,突出新闻性,压缩会议和领导活动的程序性、简报式报道,突出其中的新闻内容;民生新闻要体现人文关怀,呈现民生幸福,要有任务、故事;经济新闻要有内涵,突出具体做法、经验,减少成就性的概念式报道。增加体验式报道、系列报道、主题报道,这是摆在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新闻栏目前的一个既传统又崭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时政活动的电视报道始终都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头戏,始终在向社会民众开展宣传发挥着巨大作用。现在一些时政报道,特别是会议报道、领导视察、调研动态等不受观众欢迎,是因为记者没有把最有价值、群众最关心、最新鲜的内容表达出来,一些观众最需要的新闻信息往往混杂在会场、人像、名单、讲话中。时政报道是通过报道政务及重大活动来表述、传达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和精神,传达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其内容关系全局,关系国计民生,因此,对于媒体来说,时政活动不但必须报道,而且一定要报道好。记者要善于平视。时政报…  相似文献   

4.
甘霖 《新闻世界》2020,(1):21-24
时政报道是各新闻媒体投入"重兵"的重要阵地,更是传统党报转型的关键所在。面对着"不变"的使命、担当和责任,面对传播技术、受众需求之"变"的挑战,时政报道必须与时俱进,创新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练就"十八般武艺",让新闻报道更有温度、更有深度、更有速度,从而提升时政报道的热度,为时政报道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提供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5.
时政报道始终是媒体的重头戏,国内媒体无不把时政报道放在吸引眼球的一版、二版位置。我们常说的"一版、二版是留给党委、政府的,"说明了媒体对时政报道的重视,但"过度"重视也会影响时政报道的可读性,影响时政新闻的宣传效果。时政报道存在的误区以下是某报2007年至2010年关于市政协主席会议的报道:  相似文献   

6.
在新兴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深度融合是方向,党媒时政报道如何守正创新,成为党报转型顺势而为的重要引擎。多年新闻实践表明,党报要有"大时政"视野,以思想高度为根本,深耕内容是王道,保持强大政治定力,充分挖掘隐性新闻,扛起党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1]的使命和责任,让党报发出更加铿锵有力的"主流声音",让时政报道更具影响力、传播力,更"吸粉"。  相似文献   

7.
时政新闻是个富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时政新闻存在诸多问题,如报道形式程序化、没有同期声、采访报道语言书面化等.时政新闻重点要改进创新典型报道、时事政务报道、发展成就报道、重大主题报道和政策解读报道.  相似文献   

8.
时政新闻报道承担着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地方工作部署和重要时政活动的重要任务。一项关系国计民生政策的出台,一个牵动各方面利益决定的宣布,都会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这也正是时政新闻的魅力所在。过去,很多媒体在报道时政新闻时,习惯于板着面孔说教,这  相似文献   

9.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从党报自身来说,思想观念严重滞后,是时政报道难以突破的无形障碍。结合实践经验和观察研究,笔者认为,束缚时政报道的观念障碍主要有容易泛化的政治思维、面面俱到的求全思维、陈陈相因的刻板思维、淹没个性的集体思维、"生吞活剥"的八股思维等。各级党报要敢于树立问题导向,勇于打破思维惯性,善于探索创新路径,尤其要强化新闻思维、人本思维、开放思维、创新思维,这样才能逐步改变时政报道的面貌。  相似文献   

10.
孙国红 《报刊之友》2013,(10):120-121
多元化的媒体格局,市场的细分,受众的多元化需求,不断地挤占着党报原有的生存空间。在这一过程中,时政新闻报道的角色更加微妙起来。一方面时政新闻报道是党报天然的优势资源。另一方面党报时政报道长期以来形成的僵化的报道模式,空洞的内容,八股的文风,越来越远离读者。只有通过不断创新,使报道形式更多样,报道内容更鲜活,文字表达更生动才能满足读者日趋复杂的阅读需求,才能体现时政报道的竞争优势。只有盘活时政报道资源,创新报道模林,让时政报道接地气,才能当好领导的决策参谋,成为百姓的贴心朋友,才能更好地发挥党报的舆论引导作用,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都市报先后提出了做主流媒体的办报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不少媒体努力寻求时政报道的创新与突破,以体现新闻的高度和政治影响力.《衢州晚报》不断颠覆老传统,在时政报道领域进行了各种尝试,把一些政治味浓、面孔严肃的时政新闻"装上"了一张生动鲜活的面孔,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相似文献   

12.
时政报道历来是新闻报道的重头戏,加强时政报道,创新时政报道方式,让时政报道领域新风劲吹,是越来越多的报社创新办报理念、提高办报质量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时政报道是新闻报道中非常重要的报道,时政报道要把握好"五关"。一是把握好导向关。二是把握好提法关。三是把握好排序关。四是把握好错字关。五是把握好送审关。在新时代,时政记者一定要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有力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14.
现在,党报的很多时政报道为群众所诟病,其根本原因就是大多数时政报道对群众的生产、生活、工作、娱乐等没有实际用处,所以他们不喜欢,因此,我们要从群众的角度看时政活动,从群众的视角写时政报道,把他们的眼球吸引过来。  相似文献   

15.
张坤 《新闻传播》2016,(4):80-80
提高电视时政报道的可视性,关键要增强时政报道的新闻性。新闻性就是把握真实、及时和故事等属性,从背景和细节中挖掘时政报道的新闻内核。从一定意义上讲,实现电视时政报道新闻性是改文风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不少时政报道面孔严肃,亲和力差,读者看起来有如鸡肋。因此,要想使时政报道更具吸引力,还需要在语言风格上实现社会化,群众化,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便于读者阅读理解,从而增强时政报道的受众范围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17.
孙立 《视听界》2014,(1):97-98
时政新闻是报道领域中一个特殊且重要的方面,时政新闻中的文化报道更具特殊性,它的特殊性在于正面报道多,领导活动报道多,而且涉及的专业面广,文学、艺术、图书、出版、考古、文物、收藏、群众文艺等等无所不包。如何做好时政新闻中的文化报道值得探究。笔者在数年的一线实践中,有一些心得体会,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18.
丁柏铨  李卫红 《新闻传播》2005,(10):10-14,17
时政新闻历来是新闻报道的“富矿”,在我国尤其如此。而近年来,由于受众欣赏口味的多元化。以及时政新闻的冷漠面孔和几十年不变的僵硬模式。使受众对其阅读和收听收看兴趣日淡。由此使时政报道的新闻价值和传播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分析长处与不足。总结经验与教训,进而使时政报道与时俱进、焕发青春。这是大家共同的关注点。本刊这期组织的学界与业界新闻研究和从业人员,就从多个方面对如何搞好时政报道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和经验体会.希望能给改革创新中的时政新闻报道带来一些新鲜的“养分”。  相似文献   

19.
为了适应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电视时政报道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转型。本文论述了融媒体时代电视时政报道转型的必要性,以及融媒体时代电视时政报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电视时政报道转型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时政新闻是主流媒体最重要的报道内容,受众关注度高。在新形势下,晚报要做大做强。争当主流媒体。必须加强和改进这方面报道。这已为大家所公认。而如何做好这类硬新闻,改变其较容易出现的面孔生硬、内容空泛、远离读者的状况,提高报道水平。更好地吸引读者,则是目前包括地市党报、都市晚报在内的主流媒体面临的重要课题。《太原晚报》在此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