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当代传媒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这话有时会演变为保守与固执的偏性。暂且不提那些铺天盖地的商品宣传广告,即便是传承久远、魅力长青的民歌,在当代社会也需依赖多种传播途径,助其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从1999年举办至今已经有十余年,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已经成了中外瞩目的民歌艺术盛会.民歌节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这背后与传播者、传播内容、媒介渠道以及传播技巧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当代信息传播中的传媒歧视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樊葵 《当代传播》2003,(5):51-53
在当代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对受众决非一视同仁,他们总是偏爱某些阶层的受众而忽视甚至歧视另一些阶层的受众。本指出这种不平等现象的实质是一种传媒歧视,并着重分析了它的基本形态、深层成因和严重后果。从长远来看,传媒歧视将日益加剧现代社会的知识信息鸿沟,破坏社会的平等公正原则。不仅可能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会影响和扭曲大众传媒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播与传承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京族民歌艺术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京族民歌艺术传播的现实困境,提出了较为切实有效的传播与传承策略,以期对京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发扬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传统民歌具有重要的本土文化价值.传统民歌纳入电视视野,增加了电视的传播力,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电视文艺资源;电视的介入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延续起到了良好的宣传、示范作用,同时在对民歌进行加工和改造的过程中,也出现模式化倾向,存在失去原生性和传承性之险.因此需要进一步探讨电视语境下民歌如何更好地生存.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搞好少数民族语言广播意义重大。中央电台开办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第一要务就是把中央的声音传播到少数民族千家万户,让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及时了解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其次,要传承、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对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玉梅 《新闻爱好者》2021,(2):I0007-I0008
优秀的中国民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民族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韩小菲、冯丽娜、李晓琳、徐立群著的《临沂地方传统音乐郯马五大调研究》(2019年6月九州出版社出版)一书,特别深入探究了地方音乐中的郯马五大调,从侧面揭示了传播学视域下地方民歌的传播和发展,读后收获颇深,启示良多。  相似文献   

8.
9.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直是社会与媒体关注的焦点。当前,时代更替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因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具备的非物质性、文化性及民俗性特点疏离日常生活,脱节现代社会,地理区域零星,传承人老龄化等隐形问题,使其在市场需求下难以维系,面临失传的窘境。非遗文化保护难度大,传统代际传递、口传心授的方式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无法真正达到对非遗文化的保护。随着数字化技术发展,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和传承方式,对非物质文化进行合理数字化采集、保存、展示与传播,可为我国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播,从而推动我国文化产业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媒体发展的推动下,传统高校图书馆对固有信息传播形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不断对高校图书馆固有信息传播途径进行创新,才能推动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传播信息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媒体时代与图书馆两者之间的信息传播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对二者关系的了解逐渐从感性认知发展为科学实证,其对高校图书馆信息传播途径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图书馆利用媒体将信息进行传播,能积极地将高校内的新型信息传播出去,进而提升高校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是一个民族更替及文化交流十分频繁的地方,有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双赢目的?这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与传承所必须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孟锦 《军事记者》2004,(10):31-32
舆论战是根据国家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斗争的需要,有效地利用传媒传播社会信息,有目的地生成和调控舆论.积极影响国际与国内舆论走向.影响公众信念、意见、情绪和态度的作战行动。  相似文献   

13.
人类发展至今经历了语言、书写与印刷、电子和互联网四次传播浪潮.时下构成我国传媒体系的传媒种类很多,怎样确定它们各自在我国传媒体系中的位置呢?在传统上,人们习惯把报纸、广播、电影、电视、期刊、图书定位为主流传媒,其他传媒则为非主流传媒,其中的网络传媒还一度划在传媒体系之外.  相似文献   

14.
传馨 《今传媒》2015,(3):22
主持人语:信息化社会,随着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交互性和碎片化等传播特征体现愈显突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颠覆式创新致使组织传播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构建信息传播创新模式无疑是推进组织信息有效传播的重要保障。信息社会语境下,新媒体的传播发展呈现出“以人为本”的趋势,从而影响了媒体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模式。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新媒体在传播学理论视阈下体现出新兴的传播特点,这就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媒体信息传播作用提出了新的挑战,深度挖掘并分析传播新模式对完善组织结构、提高组织信息传播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组成了社会主义的大家庭。历史告诉我们,民族团结决定着国家的兴衰:因此,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既是全国各民族群众的共同愿望,也是党和政府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16.
邹争 《声屏世界》2017,(3):55-56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电视作为传播媒介形式中最为重要的文化载体,肩负着延续和传播文化的重任.通过电视媒体传播,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本文探讨地方电视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建国 《新闻界》2007,(6):78-79
媒体与区域历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区域历史是传媒挖掘不尽的文化财富,既可丰富传播内容,又能赢得受众的广泛欢迎.但媒体在传播区域历史的过程中,需要解决承接与传达这一对矛盾,让历史文化体现当代性、现代性、应用性、多样性和普及性.  相似文献   

18.
国际传播是以民族、国家为主体而进行的跨国交流与沟通。在当前环境下,在国际关系调整和新一轮传媒变革浪潮中,我们要把握一个核心,重视两个层面,实现三个跨越。  相似文献   

19.
杨雪团  焦仕刚 《视听》2022,(10):6-9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多样的少数民族风情构成了广西独特的地域风貌与文化景观。一直以来,广西的少数民族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诸种影像的创作,以影像的方式发声,为传播地域文化、丰富影像的表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进入21世纪,影像的类型以及传播方式在不断更迭,广西的少数民族文化也以更加多样的面貌参与影像的创作,在民族影像记录、文化遗产传承、文化艺术创新以及文化娱乐消费等多个维度呈现出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情。  相似文献   

20.
2011年5月在复旦大学召开的当代马克思主义视野下之传播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通过不同学科、不同理解的思想碰撞,既重构着马克思主义传播理论、方法与学科定位,又回应了社会变迁中传播商品化、空间化、结构化等现实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