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探析沈周的文人隐逸精神为切入点,进而研究吴门书派的书家在讲求"士气"基础上崇尚淡泊隐逸的文人志趣,并引申出有关吴门书派"隐逸精神"的特征分析和吴门书家"不仕而隐""隐于司官""治世隐居,关乎己身"和"隐不拘于形迹"的多重表现。在此基础上进而探讨吴门书家隐逸精神中的独立自由和求真之风,塑造了吴门书派书法的多样发展和变革精神,展现出吴门书派艺术风格的自然天成。以沈周为代表的吴门书派的隐逸精神特征中,既有吴门书家以身示隐的"显性"线索,又包含吴门书家因其意志精神、士人担当、性情志趣综合起来所暗含的"隐性"的隐逸传统,表现出吴门书派隐逸精神的复合性。本文进而探讨文人隐逸精神与吴门书派艺术价值的生成。  相似文献   

2.
隐逸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由于政治的束缚与价值取向的变迁等各种原因,孜孜不倦地追求一种超逸、自然的生活方式,崇尚精神自由。元代是由异族统治的王朝,因此在政治政策上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色彩。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汉族人在朝廷的发展之路便受到了极大的阻碍,这使他们放弃了自身的民族责任感,选择了隐居生活,并且将情感寄托于画作之上。吴镇可以说是元代隐逸思想的代表,其所描绘的"渔隐山水"表达出自己内心一种超然脱俗的情感。本文便以吴镇的"渔隐山水"图式为例,来探讨"渔父"形象及其笔墨语言内涵。  相似文献   

3.
宋朝文人化园林的建造设计,非常注重整体布局,最大限度地描摹自然,将文人的情怀寄情于自然之中。文人化园林满足了文人士大夫的隐逸生活,同时还具有其他多样化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4.
郭芳芳 《大观周刊》2012,(37):338-338
笔者日前在为学生教授陶渊明先生的《归园田居》作总结时,告诉学生陶渊明是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他的诗文成为了诗意的中国文人心灵的慰藉。就在下课之际.  相似文献   

5.
郑尧矾 《大观周刊》2011,(44):166-166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文人,他诗歌中的隐逸思想成为后世文人非常重要的思想资源。这种思想源自对封建黑暗统治的不满与逃避,源自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处世哲学,一直为后人所歌颂。陶渊明生于落魄的官宦家庭,身处门阀制度森严、政治腐朽、战争不断的东晋,“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和当时崇尚道教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共同推动了其隐逸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庐山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名人喜爱的隐居之地,具有浓郁的隐逸文化氛围。内涵丰富的隐逸文化资源,成为庐山旅游的一大特色。文章对庐山的道隐、佛隐、儒隐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统计,提出了庐山隐逸文化旅游传播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庐山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名人喜爱的隐居之地,具有浓郁的隐逸文化氛围。内涵丰富的隐逸文化资源,成为庐山旅游的一大特色。文章对庐山的道隐、佛隐、儒隐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统计,提出了庐山隐逸文化旅游传播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洒脱     
在中国文人身上,从来有励志和闲情两面。尤其是闲情不可等闲视之,因为它关乎思想的超脱、性灵的表达,在中国文化传统和文人生活中占有很重的分量。周国平更是说"若只有励志,没有闲情,不知中国文人会变成怎样的俗物"。因此,他在本书中品宋词,讲元曲,闲谈旧文人,也是别有一番闲情在心头。本文即摘自这本《闲情的分量》。  相似文献   

9.
园林艺术进入宋朝后开始逐渐成熟,在品味和艺术美感上独具风尚。宋朝文人们在自家园林的设计上往往注重的是一种隐逸韵味,他们习惯于歇息在园林间畅饮作对,园林设计和风格上也无不渗透出当时古代文人的处事之态。  相似文献   

10.
陆羽佚文考     
陆羽是中唐前期的著名文人,《新唐书·隐逸传》及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三有其传记。《新唐书·隐逸传·陆羽》云:"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关于陆羽,人皆知其名著《茶经》,民间祀其为茶神。《大唐传载》:"陆鸿渐嗜茶,撰《茶经》三卷,行于代。常见鬻茶邸烧瓦瓷为其形貌,置竈于釜上左右,为茶神,有交易则  相似文献   

11.
邵点为清初文学批评大家金圣叹之友,圣叹晚年创作《春感》组诗,即由邵点转述顺治帝对《才子书》的关注和评价引起,邵氏亦是组诗预设的"对话者"、圣叹认可的知音者之一。前此研究成果对邵点名、字的著录有误,对其生平经历亦缺少专门考述。邵点以太学生的身份长期留滞京城,其生活境遇可视为当时同类文人群体的一个缩影,对其交游活动及相关细节的勾取复现,有助于深入了解入清后漂泊京师、不甘隐逸又苦无出路的若干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金圣叹《春感》八首诗,表现出其晚年希望才华得到施展与"平生性不求闻达"的矛盾,客观上参与新朝文化事业与主观上"心识松枝保岁寒"的纠葛。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隐逸文化在六朝时期已经成熟,并不断发展。在唐宋时代的特殊文化语境中,传统隐逸文化以吏隐的面目重新出现,并在身份判定、生活方式以及思想内涵上较之前代均有较大改变,对之后隐逸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隐逸文化在六朝时期已经成熟,并不断发展。在唐宋时代的特殊文化语境中,传统隐逸文化以吏隐的面目重新出现,并在身份判定、生活方式以及思想内涵上较之前代均有较大改变,对之后隐逸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董媛 《兰台世界》2012,(6):62-63
由于受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中国古代的旅游文化可分成不同的类型,呈现出博大精深、异彩纷呈、丰富多姿的态势,无论是帝王出巡、使节出访、学者考察、文人游志都属于旅游文化的内在核心资源。  相似文献   

15.
王志强 《兰台世界》2016,(18):125-128
两宋时期文人的地位相对较高,而朱明王朝统治期间,汉族文人受到更多的压制、束缚,甚至遭到监视、廷杖等迫害。文人的基本尊严都得不到保障,促使他们思想观念由社会追求向个人娱乐转向和回归。明中后期以后,汉族文人认识到自我价值的存在,开始追逐个体欲望的满足,希望重返世俗生活。由此引发文人的审美和价值观念的大转变,形成一股赏物、论物、玩物的社会风气,并影响了整个社会审美风尚和造物观,从"用物""、赏物"到"玩物",逐渐显现出明代汉族文人造物伦理观的变化和转向。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中国文人阶层与图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探讨了阅读成为中国文人生活时尚的原因,指出随着科举考试的废除和文人阶层的瓦解,与之相关的文人的阅读生活时尚也逐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阅读成为大众生活时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李树娟 《新闻传播》2010,(7):109-109,111
文人论政特指近代文人通过报纸发表言论,议论政事的一种特殊现象.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19世纪.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腐朽的清政府以国家利益为代价换取了帝国主义的挟持.中华民族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一些进步文人在学习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社会体制后.对国家前途进行思考,并通过办报、办学堂、办会社等形式宣传变法、革新思想、启迪民智,以期促进民族之强大。王韬、梁启超、张季鸾、储安平等报人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特别是任《大公报》15年主笔的张季鸾更可谓文人论政的典范.虽然“文人论政”渐随历史消逝.但中国文人试图用自己的力量救国救民的这一探索、实践.已经构成了中国新闻史上独特且耐人寻味的一页篇章.也对反思现在新闻界出现的问题有所警示、帮助。  相似文献   

18.
李国文先生近年来散文创作颇丰,从广为人知的《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到《中国文人的活法》,已经出版了多部作品。《李国文千字文》是他近年来创作的散文创作精华的汇集。这"千字文"不是一种新创文体,与历史上的《千字文》也没关系,只是适应现代报刊而兴起的以篇幅命名的文章类型,  相似文献   

19.
蔡毅 《文化遗产》2008,(2):99-108
在中国历史上,酒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饮料,而成为一种复合性的文化载体。中国古代文人借酒抒怀寄意,留下了大量描写饮酒的诗文,从而构建了一个独特的酒文化体系。本文选取陶渊明、王绩、李白、白居易、苏轼等五位有代表性的作家,围绕他们各自表现出的"真"、"幻"、"豪"、"适"、"达"的特色,即从自然、理想、个性、快乐、理智等各种人生哲学的层面出发,来探究所谓"酒中趣"——历代文人不断倡导的饮酒哲学的内涵,进而求证古人的饮酒活动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境界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元代磁州窑艺术形式多样,主要以民间文学题材为主,展现当时文人清雅、隐逸的思想。同时,磁州窑陶瓷的装饰内容也反映着当时的绘画内容及技法,陶瓷艺术上的纹饰体现着当时民间的绘画风格,是元代娱乐休闲文化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