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央视《新闻1+1》是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一面旗帜,本文以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接受美学研究方法为切入点,剖析该节目是如何将这一理论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的,进而为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革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要想在信息大爆炸时代赢得观众的认可和好评就必须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制作新闻节目。接受美学的“读者(受众)中心论和受众的积极能动作用”的观点,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和制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央视《新闻1+1》节目的成功正是接受美学观点在新闻传播中运用的成功典型,因此,分析其成功的具体原因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农村电视剧的发展如火如荼,本论文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分析农村电视剧得到大众欢迎的原因,与此同时,对它的不足之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幸福三重奏》是国内首档观察记录明星夫妻关系的综艺节目,主要展示三对明星夫妻在远离都市的乡间田园生活日常,记录夫妻真实的生活状态,一经推出就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和话题度。文章从接受美学理论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该节目"潜在的读者"的挖掘和观众"期待视野"的满足、改变,探究该节目是如何在节目内容中体现读者的决定性作用和引发观众对于家庭观的反思,思考其作为当代网络节目所具备的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从接受美学的批评角度,反观电视艺术创作策划——制作——传播的全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审美活动显示出这样的审美特征从“隐含的读者”的“期待视野”出发,电视艺术策划要具有前瞻性,找准看点;为构建作品的“召唤性”结构,电视艺术制作要充分重视“留白”的艺术性;由于期待视野被融合的程度不同,电视艺术传播要有针对性,正确看待收视率。  相似文献   

6.
公益广告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广告形式,具有规范社会行为、改善社会风气、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作用,其产生迎合及拓展了受众的审美心理及期待视界,价值实现需要全社会认可.本文试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公益广告的创作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李献惠 《东南传播》2013,(8):126-127
随着信息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和媒介改革的不断推进,当媒介越来越依赖受众的选择求得生存和发展时,作为文化传播的关键环节,编辑活动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了。而接受美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恰恰对编辑活动研究和编辑活动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赵文敬 《新闻世界》2009,(12):126-127
社会转型期,普法的重要性凸显,相应的普法节目应时而生。《今日说法》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得到了广大受众的认可,接受美学的运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把“读者中心论”作为制作该栏目的第一要义,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追求超出受众的“期待视界”。  相似文献   

9.
《财经》是一份高端商业财经类刊物,秉承“独立、独家、独到”的编辑理念,对新闻进行全方位报道和深度调查,其观点先锋,评论厚重。本文选取接受美学理论,从受众接受,隐含读者,期待视野三个向度出发,探析《财经》取得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新闻故事化报道就是借鉴写故事的文学手法来报道新闻的一种写作方法.文学与新闻的关系源远流长.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的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是西方重要的文学理论.其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范式,对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尤其对新闻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价值.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中为新闻故事化报道找到理论附依.  相似文献   

11.
在新兴媒体和各类晚报、都市报的不断冲击下,党报在增强其权威性的同时,应进一步增强亲和力,拉近与受众的亲密关系。这需要党报借鉴接受美学研究法,坚持受众本位,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不断满足受众审美经验的期待视野,进而改变其在受众心中的刻板印象,增强亲和力,从而增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和新媒体的崛起,如何让理性的声音成为主流,加强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已经成为非常重要和迫切的课题。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1+1》是央视新闻频道改版后的一大亮点,在新闻评论方面成绩卓著。本文以《新闻1+1》的210期节目为分析样本,重点从选题和内容两方面对其节目进行了剖析,在反思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其新闻评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是近年来晚会节目的 佼佼者.在观众审美能力不断提高的当下,其艺术出圈弥足珍贵,接受美学的构建也值得探析.《端午奇妙游》在技术与构思中满足了观众对传统文化节目的 期待;在与"隐含观众"的对话中挖掘更多潜在观众;在文本空白的有意设置中实现对观众的深层召唤.这种以观众为中心、激发观众创造性的接受美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李彦平 《新闻窗》2009,(5):94-95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在联邦德国兴起。它是文学研究领域的一种全新的方法论,确立了作品的意义是从读者对作品的阅读过程中诞生这一事实。它第一次把读者推到了整个文学活动的中心,从而使文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  相似文献   

15.
薄立伟 《新闻传播》2010,(3):102-102
接受美学,又称为接受理论。主要创始人有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姚斯和伊瑟尔等人。接受美学从读者与作品的关系来研究文学,是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由于接受美学带来的是一种视角的转变,给很多学科带来了新鲜的研究视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孙冰钦  林歌 《东南传播》2014,(3):140-142
新闻是讲求时效性的文体,新闻作品为传播信息而生。对时效性的讲求要求其体现所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正因为如此,时代感成为新闻审美中不和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本文从新闻与美学的关系入手,研究美学在折射新闻作品时代感上的表现,探讨如何使新闻写作更忠于时代,更好地反映时代感。  相似文献   

17.
文艺传播的本质是审美。以往的文艺理论忽视了文艺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一维,即"接受者"。其实,文艺作品的意义相当一部分是接受者主动性参与和创造的产物。文艺文本与讯息文本不同点在于它具有"交流能力",可以使接受者在接触它的时候体验到、而不是认识到某种当前世界不存在的,或者接受者尚未意识到的东西。接触文艺文本的过程,不是确认信息和搜集材料的过程。接受者用既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对作品进行理解、补充或抵制。如果作品与接受者的经验持平,接受者反而失去了兴趣,只有作品一定程度上超越、校正了他的经验,接受兴趣才可能被调动起来。  相似文献   

18.
新闻接受活动与美的内在联系,即新闻接受的美学本质,是从新闻出现之日起就客观存在的.因而,从这一角度把新闻接受丰富的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并用以指导今后的实践,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美国电视剧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地吸引观众,是因为它形成了一套成熟完善的制作理念,即“按季制播”。这种编播方式实质上是以受众为中心,体现了受众本位意识的回归,有助于保持观众的忠诚度,提高电视剧的收视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本文对美剧的制播方式进行了简单的阐释,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了美剧“按季制播”方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审视电视剧,具体分析了电视剧以下几方面的审美特征:针对性和反馈性、典型性和参与性、多样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