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1 毫秒
1.
陈占军 《新闻窗》2013,(2):38-39
一、大众文化与当代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关系 由于大众文化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折射了大众的日常生活实践和生活感受,大众文化适应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年龄受众群体的文化品位,打破了精英文化的层级界限。并且,当代信息更替超乎想象、生活节奏快速运转,无疑增加了人们生活的压力,焦躁感、恐慌感应运而生,大众需要一种文化来解压,因此,大众文化获得了史无前例的生存价值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非遗重新进入生活"是传统工艺继续传承和发展的必然,在推动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必须厘清非遗传统工艺及其创新设计与文创产品设计、现代产品设计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才能正确处理好非遗传统工艺项目的传承与创新。创新设计的传统工艺能够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并促使其成为当代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最好的传承发展;而从"传统工艺"文化元素出发进行整合性创新设计的文创产品,源于传统工艺文化元素,以传统文化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将对传统工艺的普及与传承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汲取"传统工艺"文化元素的现代产品设计,将会以其独具魅力的"非遗传统工艺项目"文化元素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构起到积极作用,三者都是非遗传统工艺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形式,但是在具体实践中需要明确各自的定位。  相似文献   

3.
媒介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不仅在经验层面建构着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样态,而且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更为甚者,媒介文化也是联结人类经济、政治、文化和日常生活领域的轴心势力.将媒介文化置于审美现代性视阈之中观察与分析,不仅可以见出媒介文化本身所具有的诸多审美属性,也有助于我们对其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农民工日渐成为当代农民工的主力军,高校图书馆服务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是其社会责任使然,也可以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地理优势。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组建志愿者服务团队,与新生代农民工建立一对一的帮扶关系,送书上门服务,利用网络促进数字阅读,开展讲座培训、咨询服务等方式丰富和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5.
赵红勋 《视听界》2013,(1):76-79
社会阔步前行推进了经济结构、文化形态的更迭与转变,人们的生存空间遭遇了“主流经济”的撞击与解构,生活、工作、心理等各种压力聚焦于大众疲劳的身心。当大众不能释怀之时,电视娱乐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新的路径。日益丰满的电视娱乐文化满足着观众的精神需求,成为当代社会人们的重要生活方式,并走向了罗兰·巴特所指的“神话”地位。  相似文献   

6.
突发事件中网络奇观的负面效应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奇观与网络奇观美国社会学者凯尔纳的媒体奇观理论,是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它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在追求媒体轰动效应的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已经屈从于奇观逻辑,因而被小报化。  相似文献   

7.
人类通过图像形式交流信息始于原始社会,但电影诞生后视觉文化这一概念才得以出现.人们生活在以影像为媒介建立起来的虚拟世界中,视觉符号取代文字符号成为当代文化的主导,从而改变了原有的审美方式和标准,同时也诱发了消费主义的盛行.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与之相应的网络文化迅速兴起和流行开来。网络文化以其强大的吸引力、独特的表现方式和传播快捷、方便迅速的特点,给大学生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学生们对于丰富多彩、流行性等独特魅力为特征的网络文化颇为青睐和喜爱。大学生的知识汲取、文化技能及人格形成,越来越受到网络文化的渗透与影响。网络文化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要求,有必要对于当代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和负面作用进行专题研究,对于网络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等重要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陈顺婵 《视听》2023,(3):66-69
网络广播剧与猫耳FM中深耕二次元领域的亚文化特性相结合,吸引了青年群体的关注。在他们使用猫耳FM收听网络广播剧时,形成了后现代时期青年群体以网络广播剧为链条的自由出入的流动场景、以仪式展演作为生活方式塑造文化身份、通过新式部族形塑虚拟自由文化共同体以及亚文化资本与资本合作突破次元的具有后亚文化特性的行为现象。由此,在了解当代青年文化的关注热点,促进我国对当代青年价值观和行为方向的积极引导时,也可以探索扩大网络广播剧传播范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从传统步入现代、从文化“剩余物”变成核心文化内容、从文化资源转向文化产业、从民族地方走向大众社会,实现了在当代社会的全面复兴。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当代复兴的背后,除了节日文化主体文化自觉意识的提升、节日文化特质的挖掘、旅游经济的带动及新时代的呼唤等动力之外,国家力量无疑是推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当代复兴的根本保证和最大动力。在国家力量支撑下,少数民族传统节日遵循着节日生活与节日文化的耦合原则,沿着节日生活文化化、节日文化政治化及政治制度生活化三重发展理路,走出了一条政府指导下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当代发展之路。而国家力量助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当代复兴,不仅反映了国家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视,也凸显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定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1.
汤劲 《新闻界》2007,(1):97-98
一视觉文化“是视觉性占主因的当代文化”,它“指一个文化领域,它不同于词语的或话语的文化”,是“经由视听媒介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它与单纯由文字媒介传播形成的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相区别”。视觉文化对人类生活方式产生着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艺术不断发展,呈现出了新的文化指向:政治意识形态导向与大众娱乐调和,个性化创造与文化工业结合,本土文化凸显。阐释新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指向,对调整当代中国影视的生产机制及面对世界的叙事方式,促进当代文化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 当代科学技术正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发展,并广泛应用到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物质生产和文化生活都发生深刻的变化。情报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显著效果之一,首先是人们认识到情报具有复杂的结构,其次是人们以复杂的方式与情报发生作用。情报学的研究者已经把情报的复杂和知识结构作为理论建设和理论研究的基本目标,而人类与情报的互动方式,成为心理学家所日益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近年来先后推出的"浙江骄傲"、"风云浙商"、浙江省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金牛奖"这"三大人物评选"活动的初衷,从榜样文化的当代表述方式、媒体文化的当代实现方式、社会文化的当代建设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郭盈伶 《青年记者》2016,(33):33-34
红毯文化,即在视觉文化、媒介文化、消费文化互动交织的背景下,形成的以“红毯”为权力中心,由明星、媒体、受众等要素构成的,对经济、政治、教育、生活等领域形成多义性指涉,成为影响当代价值导向、审美追求、生活方式等多元意识形态共存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6.
女性身体符号的生产与消费成为现代人消费的一种动力和催化剂,在网络传播中,这种消费得到强化,它所携带的精神文化因素,强化抑或解构了现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女性身体被物化为符号并被大众所消费,她们既是消费的主体,又是消费的客体,是流行文化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本文以定性研究的方法从符号学和大众流行文化角度对女性身体符号进行解读,揭示当代女性身体符号消费的内涵与逻辑.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青年见证了中国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中国互联网影响了中国青年的成长。互联网为当代青年提供新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信息获取方式和休闲方式。互联网也给当代青年带来了危险隐患,互联网挑战当代青年的时间调度,限制当代青年的思考深度,削弱当代青年的判断力度,降低当代青年的情感温度。对此,监督管理部门需要加强管理,网络公司需要完善自我治理,当代青年需要提高警惕,以应对互联网给当代青年带来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何晶 《现代传播》2007,(6):140-141
白领/中产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快速扩张,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白领阶层作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一个新兴社会阶层,所占人口比例还不大,但其生活方式、工作状态、价值观念等却在当代城市青年群体中广为传播,一股白领/中产文化浪潮悄然兴起.在这一过程中,大众传媒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构建大量以白领阶层为主题的媒介文本,大力张扬白领生活方式,还专门生产以白领阶层为目标受众的媒介产品.  相似文献   

19.
岭南古琴文化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遗产中具有重要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宝贵遗产。在高度都市化的珠三角地区,岭南古琴文化空间具有与当代社会生活异质而又并置存在的独特性,体现出当代古琴传承人和爱好者们个人和团体的经济能力、政治地位、社会号召力,是当代都市的"异质空间",体现了岭南琴人的行为、经验、心理状况、集体记忆。这种作为文化记忆场所的"异质空间"具有特定的生成条件。根据古琴文化与文化生态条件的相关程度进行区分,具有密切关系的文化生态条件的整合即构成了古琴的"文化生态壁龛",它超越了实体空间的范畴,具有多方面的审美心理内涵:岭南琴人关于艺术与人生的洞见;士人的审美品位、风度与道德情操;相关的古琴文化知识。对古琴文化进行活态传承保护的空间基础就是建设岭南古琴文化生态壁龛,使文化形态、审美内涵、空间整合、社会生活条件和群体关系等文化要素得以有机地组织起来,这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琴艺术在当代保护、传承的生态依据,是传统文化在当代获得生存、发展生命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20.
高小康 《文化遗产》2008,(1):120-12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过去的乡土文化产物,但如今已成为当代人寻求认同和情感归属的象征而进入了当代生活。作为研究型地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图编制工作,目的是调查和分析研究传统民俗文化进入当代社会重构文化空间的线索和过程,从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文化中的演变形态和内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