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是什么?是征服。或是书征服人,或是人征服书。一本书,读了就放不下,读了就再也无法依然故我,这是书征服了人。一本书,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看了一遍就摸透了底蕴,就洞悉了作者的全部“家当”,这是人征服了书。这些都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阅读的最高境界先是人被书征服,最后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读整本的书的意义早就被重视,读整本的书能够养成读书习惯,培养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3.
我的阅读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是工作性阅读,定下选题之后我就要为了做节目大量阅读,否则晚上直播我说什么?第二个是职业性阅读。我要看每天的新闻每天的报道。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人的阅读。每天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去阅读跟这个时代没有关系的东西。书和书是不同的,有的书当你拿起了,翻过其实它就已经被读完了,它不值得你一页一页地全读完;有的书,其中的某十页你读了,其中的百分之九十五你就已经读过了;有的时候,一句话就够了;有的书,作为文字之美,包括它的很多细节,你要全部读完,但是你想全部记住也很难。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9,(73):33-34
早在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提出了"要阅读整本的书"的倡议,现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把整本书的阅读和研讨纳入了必修课程学习任务群当中。可见,整书阅读越来越被重视。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能力出发,寻求整书阅读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谢有顺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多媒体时代,对阅读最重要的影响就是选择多元了。但是,在可以望见的将来,纸质书不可能被取代。相比于电子书,纸质书也有自己不言而喻的优势:适合查阅、记忆,人和纸对话的过程中有一种情感的温度——尤其是被人读过、划过、批注过的书,本身就带着一种文化传承的印痕。他认为不必担忧新的阅读方式的兴起,它不过是一种媒  相似文献   

6.
赵艳虹 《甘肃教育》2020,(4):110-110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读整本的书已被提上语文教学的重要日程。下面,笔者就从单篇精读、群文阅读走向整本书阅读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阅读,越来越成为我们心灵在喧嚣中的诉求。在阅读的时候,我们或平静心性,或体味火热,或感伤其人,或欢欣其事……阅读带给我们种种别致的感受,我们将之称为生活中的一种“美丽”。美丽的阅读感受来自于内心对内容的心仪与共鸣,同样来自眼睛对装帧的审美与享受。大家都会说,内容是一本书的灵魂,而装帧起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但是,我们在选书的时候,往往会不自觉地将眼睛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有时候,愉悦的阅读就是从美丽的装帧开始的。所以,我们才会说:美丽的书,美丽的阅读。所以,我们的这篇文章就从书的美丽外表说起。书的形式美,逃不脱封面、内芯、版式的独特设计和纸张的精心选择。在这几者之中,封面往往决定着我们是匆匆而过还是驻足翻看。因此,封面设计被人看重也就不足为奇。而当我们在刘海粟美术馆观看“世界最美的书设计艺术展”的时候,不禁为封面设计艺术而陶醉。虽然隔着玻璃橱窗看不到书的整体,但独具匠心的封面已经博得了我们的好感,勾出了我们购买的欲望(如果有卖的话)。这是书的形式美,直接而明快,正因如此,阅读从我们被封面吸引的那一刻就开始变得美丽。阅读是美丽的。形质兼美的书,可以让我们的阅读真正变成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8.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实践路径有三条,一是充分挖掘《红楼梦》书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弃“应试教育价值说教”为“以书的言语生命激活阅读动力”的深度学习;二是突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深度学习序列性,引导学生勤读书,让学生被精湛的语言和多维度思想的海洋包围;三是强化、深化、细化《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变雾里看花为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9.
群文阅读指群诗阅读、群文章阅读、群诗文阅读,整书阅读、系列书阅读,是培养高中生高阶思维的依托。  相似文献   

10.
<正>作品是自由的,在于阅读过程中你发现他不能被驯服;你也是自由的,因为你充分地意识到自己的意志、自己灵魂的存在。到底什么叫做阅读呢?其实所谓的阅读我可以借用法国思想家布朗基的话:所谓的阅读,就是让人得到自由,让作品得到自由。为什么?我们每个人读书的时候几乎都有这样的经历,你会发现,有些书是读不懂的,很难接近、很难进入。我觉得这是真正意义上、严格意义上的阅读。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只看他看得懂的书,那表示他其实没看过书。为什么呢?你想想看,我们从  相似文献   

11.
蓦然回首,书一直陪伴着我,我读书的记忆简单却很深刻。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偶然从同学那里借来一本《儿童文学》,由此开启了我的阅读之门。捧着书,爱不释手,深深陶醉。12岁那年的暑假,中考过后,我有了最长的自由阅读时间,对书的渴望似乎是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爷爷的《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译林》等都被我借来阅读。开始,我看书只是看热闹,粗粗地读,囫囵吞枣,不认识的字就一带而过,不问也不去查字典,书中的情节至今早已成为一片模糊,但阅读的画卷已经展开。  相似文献   

12.
阅读     
在浴缸里阅读已成习惯,书总是沾上水,湿漉漉的,晾干后就很酥。被我读一遍,它们就都苍老了。可我怀疑,阅读不该留下痕迹。读书笔记也或者多余。所记下的东西,并不能帮你在未来时刻再度回到书中。这是一扇走出去就再也进不来的门。  相似文献   

13.
李蕙 《现代语文》2013,(4):113-114
名著导读,是高中必修课本中的一个阅读环节,必修课本的每册书共有两到三本名著推荐给学生阅读,配有专门的导读文章,放在书的最后。正因为这样的"地理位置",极易被教师和学生们忽视,有些教师往往布置学生自己去看,而多数学生往往因课业太多或不感兴趣等而没真正去看这些名著,让这些宝贵的阅读资源流失。阅读是一种能力,现在的学生越来越缺失的就是这种阅读能力,要么倾心于所谓的流行小说,变得浅薄;要  相似文献   

14.
《海外英语》2013,(5):16-16,64
目标:通过听本土英语对话提高听力水平。想一想:你最近在读什么书?你平均每年读几本书?你去年读过的最好的书是什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持续的学习和阅读才能带给人持续的快乐。保持阅读的习惯,经常同别人交流,你会发现自己永远不会被社会淘汰。  相似文献   

15.
一路上有你     
第一次与《中学生阅读》相见,是在1992年的初春,那时的我正读初三,爸爸在县城高中教学。偶然的机会,我见到了放在他办公桌上的一本薄薄的书,便随手翻阅起来,不知不觉就被书中精美的文章吸引了。那本书就是《中学生阅读》。我  相似文献   

16.
“阅读综合症”的表现,简单来说是这样的:因为可看的书非常多,每次面对着一大堆好书,总是不知道看哪一本好。当我看到对这种情形的详细描述,以及这种情形被称为“阅读综合症”时,立刻知道,我已经被这种症状困扰10多年了!考虑到患有此症的人一定不在少数,我决定将自己的患病过程和  相似文献   

17.
阅读自然     
正生活是一本五彩缤纷的书,我们阅读其中的酸甜苦辣;课堂是一本浩瀚无边的书,我们阅读其中的诗书礼仪。然而有谁注意到,自然这本随处可见的书?我最爱周末,难得亲近自然。抛开沉甸甸的书包,甩掉填塞大脑的加减乘除,下一站去登高望远。走在被膏润苔藓爬满的古老石阶上,被路旁郁郁葱葱的野草钩住脚步。我不禁蹲下来细数:鲜嫩欲滴的青草,油润肥硕的小"荷叶",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草,花花绿绿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本关于颜色的书,一本用眼看只有黑色的书,但用耳听、手摸、鼻闻,却可以感觉到所有颜色的书。这是一本关于美的书,一本需要用心感受的书。这是一本关于阅读的书,一本告诉我们阅读不是只跟看有关系,人类所有的感官都可以去阅读。这不仅是一本给有视觉障碍孩子的书,更是给所有人的书。  相似文献   

19.
和一些注重儿童阅读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孩子的阅读量明显不足。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在被问道"你是否经常读书"和"你现在经常读的是什么书"时,接近65%的孩子回答除了教科书和作文书,他们几乎从不看书,另外有25%的孩子承认自己  相似文献   

20.
人的一生都离不开阅读,阅读是一个人获得知识最为直观的方法,同时也是人陶冶情操、获得高尚品德、游历知识山川与大海的重要媒介。小学生处于知识能力接受迅速、但却被动,所以培养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并且随着吸收积极的文学知识不断加快,阅读能力也越发被重视。阅读不仅仅是考验浏览全文的本事,而是重在体验书中精华之所在,内涵之深厚,而小学生较为基层的阅读,只需要知晓其中人生积极意义即可。因此,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越来越被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