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安忆是一位有很强的女性主体意识的作家,在《长恨歌》中,其女性主体意识主要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状态下女主人公王琦瑶的行为心理描绘来实现的。王琦瑶虽然有缺陷,但有明确的"人"的意识和"女人"的意识。少女时代的她对未来满怀梦想,努力改变自己低下的生活处境,追求美好生活;经历了巨大的人生磨难后仍然能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对待生活,追求幸福的爱情,母性意识得到一次次的突显和张扬。  相似文献   

2.
我国女性纪实性情感期刊经过三十年发展,部分描绘了当代女性的生活图景,在男性话语世界中为女性争得部分话语权,但同时也存在着对女性传统美德的过分宣扬,强化了刻板印象;报道领域的狭窄性,多局限于私人领域;女性总体上仍是处于"被看"的"第二性"位置等问题。总体说来,我国女性期刊的女性意识只是形象"出场"阶段,而精神却并未真正"在场"。未来女性纪实性情感期刊应注意在意识建构上提升编辑的女性主体意识;在题材建构上报道女性在公共领域的奋斗与成果;在情感建构上注重多样化的情感展现。  相似文献   

3.
宋永忠 《兰台世界》2016,(3):101-102
清代女性突破血缘的限制,积极参加捐设科举"宾兴"公益基金,成为地方社会资助科举的一道独特风景。这是女性自我主体意识的展示,也是女性"儒化"的表现。事实上,这是女性主体意识、家族尚义传统、国家和社会激励机制等多种因素耦合之果。  相似文献   

4.
女性期刊作为女性阅读的重要文本,是否具有社会性别意识,对于传播先进性别文化、促进男女平等意义重大。女性角色"出场"的定型化和"在场"的缺席、女性话语介入的矛盾体现、女性期刊编辑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是女性期刊社会性别意识缺乏的主要表现。女性期刊内容应注重女性意识的提炼、加强对女性期刊编辑主体社会性别意识的培训、社会协同支持系统的培育是女性期刊构建社会性别意识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女性期刊作为女性阅读的重要文本,是否具有社会性别意识,对于传播先进性别文化、促进男女平等意义重大。女性角色"出场"的定型化和"在场"的缺席、女性话语介入的矛盾体现、女性期刊编辑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是女性期刊社会性别意识缺乏的主要表现。女性期刊内容应注重女性意识的提炼、加强对女性期刊编辑主体社会性别意识的培训、社会协同支持系统的培育是女性期刊构建社会性别意识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蜗居》中的海藻坚持走自己的路,却成为男人的牺牲品,同时也被城市物质生活腐蚀着。自我不能成为爱情向婚姻妥协的承载体,物质更不应当变成异化女性主体意识的"刽子手"。坚守一种在世界面前和在世界之内的批判性和反省性是女性成长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电视剧《甄嬛传》是2011至2012的年度大戏,剧情中出现的女性数量之多前所未有,从而勾勒出一幅个性鲜明、波澜壮阔的女性生活群像。剧中的女性分为"被看"和"看"两种。"被看"的女人实际上不过是"第二性"的"小主",而"看"的女人则显示出她们自身女性意识的觉醒。由于时代局限,这种女性意识的觉醒注定只能是悲剧性的,并且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8.
王苹是新中国革命电影的代表性女导演,其电影通常被阐释为女性意识匮乏的主流电影.而实际上,王苹电影在有关革命和家国的虚构中,隐含了别样的女性主体意识,其电影作为革命意识形态的文化生产,将女性、电影、革命和家国的诸种想象耦合同一,形成了符合那个时代的"女性主体想象"的革命电影文化图景.父权意识形态与女性意识一样,从来不是一个本质主义的话语,而是需要女性参与生产的意识形态结构,其中必然包括女性的意志和要求,王苹电影就是这种意识形态生产的镜像.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最早就规定了两性的分工,中国家庭婚姻中的男女分工也界定为"男主外,女主内"。军旅题材电视剧中,男性与英雄是永恒的主题,女性始终处于其边缘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女性军人在电视剧中得到了更多的表现。女性军人形象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从最初的作为男性附庸的女性形象到"男性化"的女性形象以至于后来出现的带有"女性主体意识"的女性形象,这种变化不仅越来越接近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也使得女性形象重新被建构起来。本文梳理了军旅题材电视剧中女性军人形象的变迁,同时也探讨了发生这些变化的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这本书是迄今为止我所读到的、关于"情妇"这一特定女性角色和生活方式的最精深也最坦诚的理解。作者以一个情妇和作家的双重身份,第一次以女性为认识主体和价值判断主体,打开"情妇"的内面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女人被承认为具有女性躯壳的无限复杂的人,而不是女性躯壳。  相似文献   

11.
李雨馨 《新闻前哨》2023,(12):41-42
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和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女性为题材的体育纪录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近年来的女性体育类纪录片以女性意识、民族精神、家国情怀为叙事内核,以影像记录的手法讲述了中国新时代女性运动员的体育经历和人生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体育纪录片在意识觉醒、影像拓新、凝聚共识等方面都呈现出了新的创作特征,这不仅是新世纪女性文化中的又一景观,更是体育文化的一次质变。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下层女性间一直存在着结拜行为,这在娼妓间体现得尤为明显。通过分析明清以来江南地区的娼妓结拜习俗可以发现,娼妓间结拜而成的"手帕姊妹"是一种女性自发的互助行为,它有助于女性间"姐妹情谊"的形成。而娼妓间特有的习俗——"盒子会"则可以看成是娼妓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自我"展演"。娼妓是拥有能动性的"主体",而非"他者"话语里被欣赏或被玩弄的"商品"。从娼妓主体的视角来解读其结拜习俗,有助于打破娼妓研究中"高雅"与"卑贱"的二元对立视角,也有助于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古代娼妓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考察民国时期妇女离婚风潮和《玩偶之家》之间的关系,分析媒体对社会性别意识的建构作用。通过分析"出走的娜拉"形象,揭示该媒介符号如何推动民国女性达成性别平等的共识。从女权主义斗争的角度分析,这是一次女性对于男权社会话语权的颠覆,是在"文化霸权"中取得的有价值的胜利。  相似文献   

14.
张美晴  高剑峰 《今传媒》2020,(4):121-122
改编自同名小说的48集历史连续剧《长安十二时辰》在网络播出后便成为暑期档的热播剧,它体现着美国编写的反恐类型叙事与中国主体文化诉求的冲突,在既定的"反恐"故事范式下,制作者力图"还原"大唐生活风貌,而观众也通过对"盛唐气象"的想象与认同来寻找身份--此后支撑的是全球化意识下中国主体面对美国的复杂心态。《长安十二时辰》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将民族文化诉求与美国建立的既有娱乐范式相结合,融合了全球化意识中的当下经验与历史想象,不失为一种新的民族历史片类型。  相似文献   

15.
凌菁  陈雨曦 《新闻世界》2012,(8):201-202
媒介素养是一个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修养,探讨农村女性的媒介素养问题关系到我国整个女性群体的发展,是衡量女性群体主体意识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贵州省毕节市林口镇的农村女性媒介素养的调查,了解目前农村女性媒介素养的现状和问题,并从拓展媒介渠道、加强电视节目内容的建设、培养农村女性意见领袖以及开展多样化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等方面来提高农村女性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6.
"三八妇女节"自1924年传入中国,自此我国开展与"三八妇女节"相关的庆祝活动。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人民日报》1978-2018年相关报道为例,对其进行视觉修辞分析。研究发现,改革开放后女性主体意识逐渐觉醒,女性身份呈现多元化,媒体是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出发建构女性形象的。  相似文献   

17.
影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以女性为叙述主体,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文化处境和心理情感,但依然充斥着男权话语,并没有体现完整意义的女性意识。文章通过分析主人公——姨妈叶如棠在情感把握和生存归宿中的抉择作了充分说明。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电视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研究动机、问题及方法 80年代到90年代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逐渐深化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作为社会转型主体的人,在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改组中,产生了从生存状态、行为模式到价值观念、人格意识诸方面的深刻变化,就中国女性而言,新中国通过法律、法规保障了女性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与男子平等的权利,然而传统的男性中心意识仍然从价值体系、社会道德、生活方式多方面规范和建构着女性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低水平的社会生产力也在相当程度上束缚着女性的发展。社会转型使中国女性和男性一样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同时也为电视媒介在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展示上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多维的向度,其变化,既体现在中国女性自身角色意识、生存状态、自我设计等方面,又体现在社会价值观念对女性性别角色建  相似文献   

19.
已占"半边天"的学术期刊女性编辑,依然未能挣脱性别刻板印象的窠臼.性别刻板印象中的学术期刊女性编辑形象表现为:惯常定势的按部就班者、敏感脆弱的自信缺乏者和自我发展遭遇瓶颈的职业倦怠者.在探析其成因后,提出重塑女性编辑形象的路径:普及社会性别观念,真正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女性编辑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做到自我认可和自我平衡;挖掘女性编辑气质特征,发挥独特女性视角.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一个女性角色迷群——"艾琳·艾德勒"迷群为研究切入点,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析她们的理想自我和性别诉求.研究结果显示,"艾琳·艾德勒"迷群的形成是基于迷群内部成员对电视剧的意义建构,并且坚持迷群内的文本阐释规则.她们心目中的理想自我是成为一个智慧、独立的女性,凸显了这一群体的女性独立意识,并且她们的性别关系诉求是一种在互相超越的过程中维持的势均力敌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