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了解西方学者对中国武术哲学思想的研究状况是武术深度国际化研究的重要一步。只有了解以至理解他们的范式,才能知道用什么样的话语更好地与之交流,完成"走出去"的战略。目前,西方学者借助自身的哲学方法和话语,从主体性哲学视域出发,将中国武术阐释为一种具身化的身-心技术和教育,这其中包括:(1)武术修习对整体自我意识的构建和自信、自尊、自律等身体素养的养成;(2)通过与师父、与师兄弟和对手的身体"对话",具身地将伦理情感和共同体意识印刻在自我实践当中,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将共同体所预持的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融合到了身体认知之中;(3)通过武术修习,将人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的超越性自我释放出来,助人明心、见性、从容中道。在西方哲学家的阐释中,中国武术实质上就是一种"自我技术",这种自我技术体现了人如何把自己构建成为自身行动的价值主体和超越主体。通过阐释西方哲学家的中国武术研究,能够以他山之石克服国内武术研究的"庐山之蔽",对中国武术未来回归身体教育和实践哲学研究有着重要的镜鉴意义,也为我们的武术研究进入西方学术话语提供了研究导向。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与逻辑分析法,通过对武术体育化“文化空巢”现象的解读,从近年来武术体育化时代视角下对中国武术历史留存的空间、标准化竞技武术的导向和武术教育薄弱所引起的武术“文化空巢”现象给予客观地分析;并从传统武术需要文化创新、竞技武术需要文化传承以及学校武术教育兴趣培养的需要中唤醒中国武术文化的理性发展与思考。由此得出,中国武术在体育化时代需要加强自身文化的创新与传承,使中国武术文化在现代传承中担负起自身的使命。  相似文献   

3.
王岗 《搏击·武术科学》2010,7(6):F0002-F0002
中国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体系,不论是技术层面,还是制度层面、精神层面,中国武术的核心价值观都始终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吻合。张扬着“厚德栽物”、“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践行着“道德至上”的行为特征,早已超越简单的实用技艺层面,而内化和提升为一种教化之学。由此,面对中国武术的发展困境,重提中国武术是一门教化之学,对我们正确理解中国武术的价值和作用,制订文化和教育层面的中国武术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明清之际,中国文化渐趋成熟.在日益精致内敛、文化融汇、实学兴起的时代氛围里,此时出现的“武臣好文”、“文士论兵”现象特别值得我们关注.正是在此现象的激励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武兼修”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和发扬,而“颜李学派”的出现更是将这种文武交融的文化取向推向高峰,也正是在这个中国传统文化“文武兼修”思想的成熟与完善过程中,分门别派的传统武术大多创编完成、各种武学著作纷纷出现,中国武术迎来了自身发展的“轴心期”  相似文献   

5.
中国武术和韩国跆拳道,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一定的相似性,然而近年跆拳道成为风靡全球的一项体育运动,被称为“世界第一搏击运动”。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中国武术与韩国跆拳道的关联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中国武术和韩国跆拳道在技术门槛、文化承载、发展策略、传播传承方式上存在着差异。跆拳道的发展对中国武术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中国武术应该简化武术动作,促进武术学习的大众性发展;完善武术的宣传模式,促进礼与术的共同发展;完善武术段位制度,加强武术政策发展的通用性,逐步完善自身的发展,并以更开放的姿态加强同世界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武术在奥运之路的进程中面临了“保持传统”与“继续西化”的两难境地,在选择“文化之路”还是“体育之路”中,中国武术依然选择了“全盘西化”的“奥林匹克”之路。但武术是一个体系庞大的文化体系,在力争进入奥林匹克之时,一定要注重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尊严,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渐进而行。鉴于武术的多元性,武术的发展也需要多条道路,既要重视“体育之路”,更要重视“文化之路”。  相似文献   

7.
申国卿 《体育科学》2007,27(5):88-91,96
联系文化发展时间、空间维度的4大特点,从文化整体发展的角度,对于21世纪的中国武术发展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中国武术发展中的“传统”与“现代”问题,强调了“整合”战略对于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针对21世纪武术文化发展的“创造性”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规划。论证了武术文化发展环境“今非昔比”的客观历史现实,指出文化全球化时代环境下中国武术的必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武术模仿西方体育的发展历程,使中国武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困境。“我是谁”文化身份的迷失、“依靠谁”路径选择的 彷徨、“为了谁”发展目标的缺失,是困扰当前中国武术发展的主要因素所在。站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高度,从中国文化的立场出发,厘 清中国武术“我是谁”的本源问题,确立依靠中国文化、中国模式、走中国道路的发展路径,明确为了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探索中国武术在 提升文化软实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地位与责任,是解围当前中国武术发展困境,实施中国武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体育教学是身体练习和思维活动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它不但要求学生要善于动脑,更要求学生要善于动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作为学生全面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其自身特点的独特性对学生的主体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但现实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武术文化中体现的主体性思维及武术理论中存在的主体性特征进行分析。首先,归纳出武术理论中的主体性思维因素,提出武术主体性思维的表现类型;其次,对武术在劲、套路动作和武术价值追求等方面的主体性表现进行剖析;最后,从武术动作命名、动作劲力运用、动作方法解释、健身理念、传承原则、功夫境界等方面呈现的主体性思维特征予以具体阐释。文章认为,浸润于中国传统哲学理念的武术文化,从动作编排,到动作含义的阐释,再到功夫的修炼,均体现着传统文化的主体性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武术博物馆位于上海体育学院,是全国乃至世界首家全方位展示武术文化和历史的博物馆,是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阵地。中国武术博物馆英语解说是向国外游客宣传介绍中华传统武术的主要手段之一。下文将对武术博物馆英文解说的定义以及功能加以解释,并分析当下武术博物馆英文解说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在内容和方法上的不足,结合实际操作情况,从设置解说内容、定时更新审查制度以及调动多感官解说等方面,提出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宣传中华武术文化的英文解说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知识是历史过程的积淀物和未来历史的建构物"的知识史视角,开释武术现实问题,剖析文化误读致因,澄清历史变迁脉络,纠正大众认识偏颇,回应武术技击性存续的争议。研究认为:精英知识与大众知识的文化分野,造成了武术研究者和普通民众的认知差异;学界共识难以在公众领域内推进下移,造成了专业研究和公共认识的话语断裂;知识建构的社会文化变迁,根本性地造成了思想价值观念的冲突隔阂。从知识、文化、认识、思想方面,归结中国武术面临的四个主要问题:(1)立足当下的困境与矛盾,存在武术"是什么"的概念分歧问题;(2)着眼历史的发展与源起,存在武术"有什么"的文化误读问题;(3)着力于发展的方向与重点,存在武术"做什么"的价值旨归问题;(4)落脚于观念澄清与认识纠偏,存在武术"为什么"的哲思缺失问题。提出四点见解:(1)武术概念应建立历史全局观和现代认识论相结合的整体理解,做到深入浅出;(2)武术文化应围绕本质内涵的知识考古进行文化叙事的多维解释,做到具象生动;(3)武术价值应创造转化"救世之患,急人之难"的爱国尚武的传统价值,创新发展新时代中国武术"立德树人,练以成人"的当代教育价值,做到育人传统与时代需求相结合;(4)武术思想应形成转识成智的生活化的哲学反思,力求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光芒。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武术“越武越寂寞”的症结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历经沧桑一路走来,可喜可贺.但发展至今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竞技武术的异化、传统武术的失宠、学校武术的尴尬、大众武术的失落、域外体育的挤压等等,谱写出一曲现代武术的悲歌.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目前中国武术所处的现状进行剖析,认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应引起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出台相关的政策,上升为国学教育的一种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媒介做好国内、国际宣传,加深人民对武术的认识;培养传承人,拓宽传播渠道,加强国际推广,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学习创造机会;定期举办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赛事,形成自身的赛事制度,加强武术爱好者之间的交流.只有这样中国武术才能走出"寂寞"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武术杂志是武术传播的重要媒介,文章以《中华武术》为个案,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总结了武术杂志近30年来传播内容流变之缘起。研究认为,国家关于武术发展的方针政策深刻影响着武术杂志的武技传播内容;读者的需求引导着武术杂志的武技传播内容;武术杂志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迫使其不断变更武技传播内容;武术发展中的焦点事件促使武术杂志跟踪报道。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中国武术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有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外来武技的影响,使武术面临严峻的危机;世界范围内文化竞争引起的武术文化的争夺、流失、自信和自觉,需要武术界引起注意;武术进入奥运有利亦有弊,利在于文化的融合、对话以及东方文化给奥运会的贡献,弊则在于武术本色的淡化失却;武术教育是当今武术界面临的重点课题,应在广大青少年中通过武术教育来培养品格和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6.
在"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解析中国武术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透过习练中国武术的过程,感悟中国武术所蕴含的"成人"的学问。该文在文献资料法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法的方法,以哲学为理论支撑,从生命哲学的视野出发,剖析中国武术如何使人"成人"的过程。得出:"乃文乃武"是中国武术的"成人"圣图,"武以文养"是中国武术的"成人"策略,"武以成人"是中国武术的"成人"道路,"武以达人"是中国武术的"成人"结果,通过习练武术的过程,使习武者从生理上的"人"达到具有伦理道德的社会人。研究最后指出:中国武术是一门"成人"的深厚学问,习武者通过对中国武术的不断修习,能够逐渐达到由感知到内省、由身体到品行,内化为内在人格的养成,人生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在"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解析中国武术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透过习练中国武术的过程,感悟中国武术所蕴含的"成人"的学问。该文在文献资料法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法的方法,以哲学为理论支撑,从生命哲学的视野出发,剖析中国武术如何使人"成人"的过程。得出:"乃文乃武"是中国武术的"成人"圣图,"武以文养"是中国武术的"成人"策略,"武以成人"是中国武术的"成人"道路,"武以达人"是中国武术的"成人"结果,通过习练武术的过程,使习武者从生理上的"人"达到具有伦理道德的社会人。研究最后指出:中国武术是一门"成人"的深厚学问,习武者通过对中国武术的不断修习,能够逐渐达到由感知到内省、由身体到品行,内化为内在人格的养成,人生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体育强国视域下的武术发展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武术在体育强国战略指导下的发展方略,认为:应提炼武术文化的丰富内涵,形成独具魅力的中华体育文化,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武术健身的独特功效,弥补群众体育发展不足,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革竞技武术的表现形态,突出竞技武术的民族特色,为进入奥运不懈努力;建设完备的武术产业体系,加速中国体育产业化发展;加大武术教育实施力度,凸显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优势,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高武术国际影响力,发挥武术对中华文化传播的作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稳步推进武术职业化进程,推动中国职业体育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国学视野下对中国武术的属性进行解析,研究得出:传统文化内涵是武术与国学的最大结合点;武术"武以成人"的教化目的与国学对君子人格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武术是一种对外推介的民族文化符号,与国学同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武术具有国学属性,理应与国画、国剧、国医、国艺一样作为国学"术"的部分来认识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研究方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传统武术的发展提出设想传统武术的发展应分三步:首先应该是继承,然后是普及,最后是让世人接受传统武术。针对这三个步骤,提出可行性建议:传统武术项目及其功理、作用的进一步挖掘、整理;建立各地武术管理中心直属的当地特色拳种研究会,并由研究会负责当地特色拳种普及工作;充分利用海外华人这一特殊人群在振兴中华武术中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向世界推广传统武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