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行人教版选修教材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收录了屈原《九歌》中的《湘夫人》。教材对第二自然段中的“公子”一词的注释是指“湘君”。如果照这种理解,那么“思公子兮未敢言”写的是湘夫人对湘君的思念。  相似文献   

2.
《湘君》、《湘夫人》(以下简称“二《湘》”)是屈原《九歌》的第三篇和第四篇,它们实际上是同一首诗的上下两章。这是一首抒写“巫者”的失恋之歌.同时也是一曲“节妇吟”。以上是笔者对二《湘》长期思考所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作者通过对原诗的解读,对原诗的情感流程与表现特色进行了一定深度的分析,并对古代诗文中秋景与离情相结合的特点作了初步的揭示。  相似文献   

4.
作者通过对原诗的解读,对原诗的情感流程与表现特色进行了一定深度的分析,并对古代诗文中秋景与离情相结合的特点作了初步的揭示。  相似文献   

5.
《九歌》,是楚国沅湘之间流传远古的民间娱神乐歌。帝舜时代舞《九韶》时,就已用《九歌》来伴奏,足见《九歌》乐章的远古。 茅盾《神话研究》说:“神话既创造后,就依附着原始信仰的宗教仪式而保存下来,且时时有自然的修改和增饰。”的确如此,《湘夫人》附丽的是帝舜与二妃的神话,但祭歌描绘的“湘君”与“湘夫  相似文献   

6.
《离骚》既是屈原政治生涯的自我回忆录,同时又是楚国兴衰的政治回忆录。屈原在这篇回忆录中描述了许许多多的香花香草。古今学者对这些香花香草的喻意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一种是秦汉至现代学者的“审美象征”说。先贤和现代学者们认为,屈原取这些香花香草的目的是以其芬香比喻自己的高洁品德,也就是说是为了“修行仁义”、“德行弥盛”。这种说法,早在东汉就已形成。另一种是当代一些年轻学者们的“性文化”说,即“性崇  相似文献   

7.
卢永俊 《现代语文》2006,(11):112-112
《湘夫人》是屈原的名篇,人教版高中教材选修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了此篇.在讲授这一课时,教材对"遗"字的一则注释引起了笔者的疑惑,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湘夫人》是写湘君得悉湘夫人来寻他的消息之后来到洞庭湖畔等待湘夫人而终于不遇的经过的。《湘夫人》一文有如下的艺术特色。一、寓情于景,亦悲亦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诗起首极力渲染深秋萧瑟的气氛,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秋风与主人公落寞、孤寂之情相融,为“愁”抹上了一层浓浓的色彩。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对湘夫人的思念之情顿时如泉涌出。至此,一个不顾寒气侵骨、伫立远眺的人物形象活现在我们眼前。秋天的萧瑟悲凉,湘君的惆怅凄迷,构成了全诗特有的气氛。当主人公思念急切,无法倾吐蕴藏在内心的深厚情感时,…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一年第三期发表了石声淮同志的《关于<史记·屈原列传>》,读后获益不少。但觉得有个问题需要讨论一下,这就是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问题。“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列传》中的这段话,是不是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呢?石声淮同志是肯定的。但我认为这不是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而是刘安对屈原的评价。刘安的这段话,最早被班固引入《离骚序》。(石文已节引)这段话虽被抄  相似文献   

10.
《湘夫人》是屈原《楚辞·九歌》中的一篇。它借水神之口描写了一幢设计精致的、独一无二的建筑,集中体现了屈原及当时楚国人之独特的建筑审美:房屋应成为灵魂寄托的精神家园;应强调建筑的装饰美和建筑的诗意美。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语义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湘夫人》中,最后有“捐余袂兮江中,遗余碟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相似文献   

12.
屈原在楚辞中首创了“美人香草”的意象,用以自喻或指代关系,表达了他对于高尚人格及政治理想的追求,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美人香草”的意象所意指的“男女君臣之喻”也发展成为一种文学创作的模式,后世失意文人往往借此抒情言志,表达自己的境遇和政治抱负。由此,对“美人香草”意象的解读也成为了解《离骚》、屈原乃至中国文学传统的一条重要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龙吟:《诗经》与《楚辞》,是我国文学史发端的观璧。过老师已选讲了《诗经》中的名篇,这一回,《楚辞》登台亮相了!看,那风华绝代的湘夫人已在湘水边遥遥地招手了——  相似文献   

14.
一提起楚怀王,人们心目中,便会立即浮现出一个庸碌无能、荒淫奢侈的昏君形象。楚怀王果真如此吗?为什么在今天的银幕上、舞台上都将他如此丑化呢?有什么根据呢?根据恐怕主要是因为他放逐了贤臣屈原。屈原果真受到楚怀王的迫害吗?证据又何在呢?恐怕又主要是依据屈原的《离骚》,据说屈原在《离骚》中指斥了楚怀王。其实这是一桩冤案,既  相似文献   

15.
<正>一、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北大《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有一条注解:“‘极’作‘病’解,即‘困惫’之意,与‘劳’、‘苦’、‘倦’三字意义相近,不是副词。”四个词,连起来表达一个意思,总嫌太“词费”了一点。  相似文献   

16.
再谈《屈原列传》中的“日”新疆/程志兵《屈原列传》中有这么一句话:“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这句话历来较为难解,教参上认为是衍文,说:“如果是上官转述屈原的话,‘曰’字则为衍文,应去掉;如果直接引屈原的话,则‘以为’为衍文,应...  相似文献   

17.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是借二个主人公在“异化”环境中对“性”的热烈与执着、对世俗伦理道德的反叛与傲然 ,向人们寓言式地揭示了人类生活的一种存在真实 ,即当现实变成陷阱时 ,人必须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寻求超越 ,以进行自我心理价值的实现和认同  相似文献   

18.
曾坤 《语文知识》2015,(4):21-22
《诗经·邶风·静女》这首诗清丽可人,千百年来广为传颂,深受文学爱好者的喜欢,也曾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现在还保留在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但是关于诗中的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一句,人们一直将其理解为女子第二次赠送礼物给男子,如朱熹在《诗集传》里就这样解说: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之所赠,故其物亦美耳。中华书局出版的由刘毓庆、李蹊译注的《诗经全译》对这两句诗的翻译  相似文献   

19.
在《离骚》这篇不朽的世界名著里,写到诗人的痛哭流涕共有四处,其中三处是明哭,一处是暗哭。我们知道,痛哭流涕,一般地说,那是人们极度哀伤以致无法控制自己的正常情绪的一种表现。我们如能对《离骚》中之“哭”的原因以及哭后的表现,进行一些分析与综合的研讨,那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离骚》中所突现出的诗人自我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20.
《圣经·新约》文学,土要指公元一世纪到公元四世纪之间,早期基督教徒为反抗罗马帝国统治,坚持宗教活动而创作的宗教故事文学。这些作品辑录在《圣经》之中。它们和《圣经·旧约》中的文学一样广为流传,千百年来,在西方社会家喻户晓,对后世文学艺术影响甚大。因此,有介绍和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