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工林长期连续经营会导致林地土壤质量下降,然而,研究发现人工林林下植被可有效改善林地土壤质量.本文在人工林林下植被、林地土壤质量及林下植被对林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延庆县上辛庄径流试验站两年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度的提高可以明显抑制径流、土壤的流失强度,并且可消弱坡度、降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程度.同时,30%的植被覆盖可能是该区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临界值;污染物的流失强度随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规律与径流与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规律一致,即随着植被覆盖度增加而降低,说明植被措施对污染物流失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减少径流泥沙而起作用的,但植被措施对不同污染物的抑制效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对漯河市土壤中金属等元素的含量进行监测分析,初步摸清了漯河市辖区内土壤中金属等元素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荒草地、农田、油松林及松栎混交林四种植被的养分效应分析比较,结果发现不同植被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和有效磷的效应不同,农田和松栎混交林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均呈正效应,尤其松栎混交林的作用更显著,其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5.1%、47.8%、35.9%,与之相反,油松林对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的效应基本上是负效应,分别为-9.6%、-21.7%、-28.8%。但是从对全磷和有效磷效应方面看,荒草地和油松林具有较强的磷素积累能力,松栎混交林、农田都是耗磷型植被,不利于土壤磷素的积累和提高。  相似文献   

5.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开展地理研学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文章以庐山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多样的土壤类型为背景,结合"植被与土壤"课例,从分析具身环境、确定探究主题、引导目标生成、组织经验分享与反思评价四个方面设计了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地理研学旅行案例,以期探索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为了深入了解桂西北地区石漠化治理和土壤生态恢复的现状,作者对广西宜州、环江、平果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并从海拔高度、恢复年限、植被类型等角度,对桂西北石漠化地区封山育林、吊丝竹、任豆等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样地的土壤水分、容重、孔隙度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等进行了比较分析,试图了解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豆科植物混交的植被恢复模式,其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其他相关的理化分析指标也较好,因此,可以将之作为石漠化土地植被恢复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7.
广西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样地的土壤微生物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和化学分析方法,对广西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样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以及土壤呼吸速率进行测定,从不同植被类型及土壤理化性质等角度,对不同植被恢复调查样地的生态恢复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磷以及土壤呼吸在不同植被样地之间有显著差异;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大小排序为:乔灌混交林青檀任豆青冈侧柏阴香青檀+鞍叶羊蹄甲剑麻枫香湿地松吊丝竹湿地松+桉树桉树光板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随着植被恢复年限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逐渐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氮也呈现缓慢增加,但土壤微生物量磷却呈现明显的波动性,出现先升后降现象;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水分、有机质、含氮量、脲酶活性等土壤肥力因子有较好的相关性;以青檀、侧柏、阴香、任豆等乡土植物为优势种的样地,其土壤微生物量明显大于外来物种湿地松和桉树为优势种的样地。因此,在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应首先考虑使用青檀、侧柏、阴香、任豆等乡土树种。  相似文献   

8.
金属矿产开采对矿山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按原有模式恢复受破坏的矿山生态环境,存在恢复效果不理想、投资不经济和建立的生态系统不稳定等问题.为了寻求高效、经济、快速的恢复模式,本文探讨了构建"土壤-微生物-植被有机系统"恢复受破坏的金属矿山生态环境的生态恢复技术,内容包括基质改良、优良植物选择和优良微生物选择.并以大红山铁矿生态恢复为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9.
以石林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典型样地为研究对象,选择了草从、灌草丛、次生林、原生林、人工林和玉米耕地六种植被类型的土壤PH值,有机碳,全氮含量与C/N比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植被恢复程度越高,土壤PH值就越小,而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人工造林与植被自然恢复相比,植被自然恢复更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改善和植被的生长;耕地与其它样地相比,在退化岩溶生态系统地区,人类活动与不合理利用土地都会使土壤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我们平时要注意对喀斯特地区的植被保护,特别是石漠化严重的地区,要严厉禁止人为再次干扰,使各种植被更快更好地恢复起来。  相似文献   

10.
多水塘湿地系统是我国特有的农业微景观结构,通过对巢湖六叉河小流域多水塘水生植被群落的组成和生物量及其对面源污染的截留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多水塘湿地系统内共有8种水生植被、5个优势群落,水生植被分布面积占多水塘系统总面积的12.6%;水生植被对氮磷面源污染负荷的截留率分别为12.0%和6.7%.  相似文献   

11.
文化软实力既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和引领旅游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软实力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与统一;人是文化软实力中最具决定性的主体性因素,行为文化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可以破坏环境也可以美化环境。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既要使海南成为对外开放的大平台,又要成为彰显先进文化的亮丽窗口,使优美的自然景色与温馨的人文环境相和谐、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胶园土中有机质和N、P、K、Ca、Mg以及Cu、Zn、Mo、Cr等元素的丰度值比自然土低。由于橡胶生态系统结构单一,不断地收刈胶乳和清走残落物,使土壤养分收支不平衡,需施肥加以补充。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蕴育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军坡节是海南传统文化节日,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发展的历史。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今天,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发展、历史演变、贡献影响等对国际旅游岛的建设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海南传统文化节日将在引领海南岛由国内旅游胜景向国际文化休闲度假胜地的转变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海南出土的钱币中,最早的是“半两”钱。自宋代开始,海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大量移民进入、生产技术和生产力显著提高、海外贸易空前发展的推动下,进入到一个真正的全面开发时期,使得货币在一定的范围和领域得到使用和流通。两宋时期的货币在海南各地大量出土便是佐证之一。宋代以前的钱币在海南只是作为一种财富贮藏手段,而真正发挥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应始于宋代。  相似文献   

15.
海南岛儋州人婚姻习俗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上,儋州人盛行的“不落夫家”习俗及与此息息相关的“青年馆”及“夜游”活动,构成了儋州人婚俗的主要特征。本文根据田野调查资料及史料记载,从民族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儋州人婚俗的成因及变迁情况。  相似文献   

16.
以烟台市为例,通过对其湿度日变化和月变化规律的分析,总结出林地在垂直方向的增湿特点.选择了林地和旷野两种下垫面及三个能很好地代替不同季节天气的温差较明显的晴天,使用通风干湿计分别测量其在50,100,150,200cm高度处的大气相对湿度,并对测得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得出林地在垂直方向上增湿效果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绿岛对城市的热岛效应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增湿效果显著.最后针对绿地对热岛效应的影响,提出了城市在发展中缓解热岛效应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7.
海南国际旅游岛游客满意度研究具有突出的实践应用价值。以抽样调查的方法获得了基础数据。研究结果显示:游客的总满意度和各要素分满意度均高于一般水平。总满意度得分最高。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娱乐满意度对总满意度的贡献最大,贡献最小的是交通满意度。不同性别、年龄、月收入、到访次数、停留时间、交通工具、两年内重游的可能性和推荐意愿的人群在总满意度上存在差异。除住宿外,各要素的花费水平与满意度之间的配对检验均存在差异,提出了建议和后续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创新导游管理体制是实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措施。通过对海南导游管理体制中现存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具有海南特色的管理体制建议:创新导游人员等级评定制度,力促导游职业终身化;创新导游人员的薪酬和保障制度,提高导游服务质量;规范导游公司、导游协会制度,促进导游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  相似文献   

19.
海南旅游业起步晚,但发展较快。本文分析海南旅游业经济效益的现状,研究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泰山灵芝在海南春季栽培的适宜种植期,采用室内袋装栽培法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2月29日种植的子实体生产率为9.67%,孢子粉生产率为1.25%;3月18日种植的子实体生产率为8.67%,孢子粉生产率为1.18%.它们分别比4月1日种植的子实体生产率提高4.34%和3.34%,孢子粉生产率提高0.62%和0.55%,其产量差异极为显著.泰山灵芝在海南室内袋栽适宜的种植期为2月底至3月中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