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编辑工作中,对待“改”还是“不改”,唯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该改的地方改得正确。喜欢改,习惯改,或改得多,并不表明就是一个称职的编辑;相反地,“慎改”、“不滥改”,才是一个成熟编辑应有的工作态度。  相似文献   

2.
关于“不改不成篇”的思考许淳熙1改稿的矛盾凡出版界同仁,都知道“无错不成书”这句话,笔者近日见到由之引出且可与之匹配的另一句话——“不改不成篇”。其意是说编辑们总喜欢把作者的稿子改来改去,似乎成了一种职业习惯,不改动稿子就不能发排,就无以显示出编辑的...  相似文献   

3.
《出版广角》的记者约我谈谈图书编辑工作经验,虽然在出版社呆了二十年,一时却不知从何谈起。琢磨了好一阵,写了如下一些零碎文字,算是“交差”罢。一、可改可不改的内容、文字一律不改,可删可不删的内容、文字一律删去可改可不改,就是说,不改无碍于事,改了也并不会增色,可能还改得更差,何必劳你大驾动手动脑呢。可删可不可删的内容、文字,删了不但无伤原作,反而更为精简,不删则徒使篇幅拉长而已。某些编辑总喜欢在可改可不改的地方作些改动,说得不客气一点,恐怕一是职业习惯的缘故,二是想表示一下自己的水平。关于删汰内容或文字,唐浩明先  相似文献   

4.
“先并后改”还是“先改后并”已经不重要,解剖铁道部“独立”及大部制改革背后各方的利益博弈及权力归位,是为了给后续改革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5.
“册”改“件”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是一项重要改革。现就人事档案实施“册”改“件”的必要性、迫切性和优越性作以剖析,使人事档案的管理尽快纳入到“册”改“件”的范畴中。  相似文献   

6.
写下这个题目又忽然觉得有点后悔。因为由此很可以作出反向推论:“罢休”了的见报评论难道篇篇都是“惊人”之作?何况评论惊不惊人,制约因素颇多。有的题材你无论怎样的“不罢休”,恐怕也难以“惊人”;有的题目即使有“惊人”的可能,但时间紧迫,见报在即,不等你没完没了地“磨”到“惊人”的地步就得“罢休”。 古人云,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才确定这一信条和追求:“评不惊人不罢休”。这里所说的“惊人”,亦非惊天动地、惊心动魄之“惊人”,而是指有点反响,仅此而已。 军事新闻评论同其它…  相似文献   

7.
刘骏 《记者摇篮》2006,(11):53-53
无论是播音员还是主持人,在直播的时候难免出现一些口误或差错。对直播中出现的这类差错,是改还是不改?要改,该怎么改?其实这些都是播音员、主持人应该懂的“规矩”。首先必须明确,发现自己播错了必须马上更正。如果不及时更正播出的错误信息,势必误导听众。假如听众依据你传播的错误信息指导所从事的生产、生活,后果将不可想象。我台一名主持人在播报国际新闻时,将“驻伊美军死亡人数,超过1900人”误播为“驻伊美军死亡人数,超过1900万人”。一个“万”字,将美对伊战争死亡人数夸大了1万倍,而主持人发现自己读错了,只是犹豫了片刻并没有及…  相似文献   

8.
潘晓蓉 《大观周刊》2012,(48):259-259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的活动.往往忽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地位.把学生看成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和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教师精心地设计整个课堂语文教学。而往往出现“费时多而收获少”的状况。教师如何来解放自己,而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教学要求.且又能使学生“愿意学”、“会学”,成为一个个会思考、会分析、能创造的人。笔者认为。必须转换教师的主导地位,探索在课堂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真正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的学习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积极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9.
一、“说新闻”蔚然成风近年来,“说新闻”在电视新闻界可以说蔚然成风。最初,香港凤凰卫视《凤凰早班车》的主持人陈鲁豫一改往常的坐播为站播,语言上一改原来一板一眼的播报方式,而像平常讲话那样把新闻说出来。没想到这一改竟领了风气之先,这种播音方式在内地迅速风行开来。据笔者有限的见闻和不完全统计,目前内地采用“说新闻”这一方式的新闻栏目就不下十几个。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自不必说,它在这方面比《凤凰早班车》走得更远,都有了“戏说”的味道。就连中央电视台也在大潮的冲击下坐不住了,于是就有了《现在播报》海霞…  相似文献   

10.
大约是受时风影响的缘故吧,近年来,新闻界有些同仁,那脑瓜儿也“开窍”多了。要不然,怎么会干这“嫁衣”上打“补丁”的绝活儿呢? 编辑历来有“为他人做嫁衣”的尊称。整日辛辛苦苦地编呀、改呀,甘当无名英雄。因此,在三百六十行中,编辑历来是受人尊做的。然而,有个别编辑却不让人尊敬。他当“裁缝”又不甘愿做“嫁衣”,一拿到“质地”较好的“料子”,就想干那“嫁衣”上打“补丁”的绝活儿:你原来的结构是一、二、三……,我就改它为A、B、C……;你说是“土豆、牛肉,加咖啡好。”我就改为“牛肉、土豆,加咖啡妙”。如此这般“加工”一番,使作品“旧貌”换了“新颜”,那么作为“合作者”的编辑,署个名儿也  相似文献   

11.
5年前,中共河北省委曾对河北日报提出“不搞自由化,克服一般化”的要求。我想,办好党报,真正做到一个“不搞”,一个“克服”,就会既坚持了大方向,又生动活泼。一“不搞自由化,克服一般化”的要求,是1986年  相似文献   

12.
刘星 《新闻实践》2011,(12):19-21
“走转改”活动伊始,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尽管我们台州商报的记者编辑“宅”风不盛,那种不去现场而是“宅”在电脑前,单靠网络获线索、光凭电话采访写稿的不良行为早已不大有市场,但怎样“走”得深入,“转”正方向,“改”得到位?在操作和理念层面,仍亟需学习、提高。  相似文献   

13.
金:观念是金,思路是金。思路决定出路。创刊初期《,景德镇广播电视报》的“昌江文艺副刊”以纯文学作品作为选用稿件的着眼点,每期刊出的多为小说、散文、诗歌作品。佳作不多,平庸之作不少,其结果是将副刊办成了少数文学爱好者孤芳自赏的“习作园地”。后来,我们调整思路,改“昌江”纯文学副刊为“满庭芳”文化副刊,结合特定的读者群,大打地方文化牌,相继推出了“名镇古今“”瓷苑折枝“”旧闻杂忆“”瓷城夜话”等栏目,编发了大量以当地风土人情为题材的稿件,受到读者欢迎。木:副刊大厦由“木”支撑,这个“木”就是副刊引人向善向美的导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山西“封口费”为案由,对“封口费”现象与记者的“有偿不闻”进行探讨。分析“封口费”现象的实质是“有偿不闻”。进而从新闻的真实性、新闻职业道德、媒体公信力、社会公正性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有偿不闻”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吴华清 《新闻实践》2011,(11):43-45
记者深入基层,创作大量关乎民生、民意、民情的现场新闻,转了作风,改了文风,赢得了群众的欢迎,也的确出现了不少新闻佳作。但是,细细分析各媒体报道就不难发现,走基层报道凸显两种弊端:一是“活”而不“厚”,即文风较清新朴实,但新闻主题欠挖掘,新闻价值欠发现;二是“厚”而不“活”,即主题较重大深厚,但文风仍欠鲜活,写法欠创新。  相似文献   

16.
凌先威 《大观周刊》2011,(17):127-128
“器”字在《论语》中出现了六次,其中“君子不器”一句,在理解上有较大的争议。在孔子思想中,“仁”是具有道德本体意义的“德性”,“仁”通过“义”的断制,在不同的情境和人际关系中化为不同的德行,“君子”是孔子核心思想“仁”的人格化表现形式,是与“仁”密切相关联的。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与”大道不器“相同,是指追求君子人格时,不应该拘泥于具体的行式。不拘泥于德行的多寡,只要符合于”仁”的,都是可以被认可的。  相似文献   

17.
马震 《出版参考》2009,(9):14-14
英国剑桥大学300多年来一直坚持将学生考分在公告板公布的做法,这对某些学生可谓残酷。学生们抗争多年后得到校方回应,将部分改变传统,令学生有提出“成绩不上榜”的机会,但条件十分苛刻。  相似文献   

18.
看了标题您也许会感到惊讶,不用笔怎么写文章?您听我说一说。几年前,我迷上了“爬格子”。这的确是份苦差事,且不说写稿要构思选角度,单是“写”就十分艰难,写了改,改了抄,抄好了又改,把个稿纸改得乱七八糟。于是,自己有时就想,要是写出的文章能够一次成型,可随心所欲地修改又不留痕迹该多好哇!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写作上,早先有一种说法:“要把读者看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有些记者、编辑好象把读者看作什么都“知道”的人了。我近来读报,就一连碰到好多“不知道”。有这么几条消: 《国际二手设备洽谈会在杭州开幕》。什么叫“二手设备”?消息里没解释,我这个读者“不知道”。《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一是谁?消息里没交待,我这个读者“不知道”。《台湾“迷你猪”身价大涨》。“迷你猪”是何物?消息里没说明,我这个读者“不知道”。  相似文献   

20.
“一般图书”这个概念在我国图书发行工作中已沿用多年,它是指课本以外的图书,意即课本以外的图书都是“一般图书”。仔细推敲这个概念,会发现它不准确、不科学,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弊端。什么是“一般”?查《辞海》,“一般”作“普通”、“通常”解,与“个别”或“重点”相对。这样,与“一般图书”相对而言的无疑是“个别图书”或“重点图书”。那么课本是“个别图书”呢,还是“重点图书”呢?如果说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