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评论苦,写评论难。苦在何处?难在何方?以自己16年的写作经历看,自觉苦在神思,难来灵感。“苦”往今来,一言难尽。“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虽没有多大建树,但常有作品在“大报”发表,常有作品获奖。那么,到底创作评论的灵感从哪里来?回眸自己经历,信手拈来四例,试以论之。  相似文献   

2.
牛海花 《出版广角》2017,(21):93-95
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张江教授在《作者能不能死——当代西方文论考辨》一书中,对当代西方文论存在强制阐释的问题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与批判,并与当今国际文论界的专家开展卓有成效的对话与交流,彰显了中国学者的学术自信和文学理论领域的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3.
在通讯员队伍中,多数人写写消息或通讯还是驾轻就熟、一蹴而成的。而一提笔写散文就感到文思滞塞。这除了平时散文练笔少外,不善于捕捉散文创作的灵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通俗地说,“灵感”就是外界的某种情境骤然唤起人內心的某些思绪,使沉睡的文思顿时活跃起来。日本作家小泉八云则更形象地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睡着的情绪唤醒起来了”。撞击和触发灵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听到潮涨潮落的声音,使鲁彦蓦然体味到了人生“伟大的乐章”,而诞生了琴韵悠扬的  相似文献   

4.
曹印林 《大观周刊》2012,(18):228-229
写过文章的人都有种体会:有时搜肠刮肚挤不出一点“牙膏”;但有时却不用多想,而思泉涌、妙语连珠。学生习作,当然也是如此。这涉及到写作的“灵感”。而“灵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是飘然而来,稍纵即逝,绝不是神妙莫测的东西。夏衍前辈曾说过:“所谓灵感只不过是作家从生活实践中长期积累起来的材料,从量到质的那一瞬间迸发出来的火花而已。”鉴于此,在指导学生的习作教学中,我们不应当让学生坐等灵感的到来,而应该主动地激发学生,刺激其兴奋点,使他们的文思泉涌,从而妙笔生辉,写出巧、新、活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5.
刊登在今年第四期《视听界》上的《捕捉新闻灵感十法》(以下简称“十法”)介绍了作者发稿的一些体会。其中“一般不需要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只需符合事实的客观性理由”的“异想天开”法,所指的其实不是新闻。假若新闻灵感真的不需要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那不知会出现一些什么样的奇怪“新闻”来。但我相信,这只是作者概念上的误用,那么其余与新闻发稿有关的若干“法”呢,也颇有可推敲之处。  相似文献   

6.
有时我们在评价一位主持人的时候,总是赞叹他:妙语连珠,非常精彩。其中,主持人的灵感起了一定的作用。那么什么是主持人的灵感?它又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呢?主持人如何把握灵感? 一、什么是主持人的灵感 谈论主持人的灵感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灵感。中国古哲学把灵感称之为“不虑而知”。 《艺术概论》一书中谈到:“灵感是艺术思维中令人最为惊喜、激动,又最为难得的一种精神——心理现象。艺术创作者在创作活动中,突然  相似文献   

7.
我从干业余报道员到任大队报道干事有六七年的光景了,回顾以前被报刊、电台采用的300多篇稿件中,大部分都是依据事实产生灵感而写出来的。由此,定下这个题目:“抓住灵感快写稿”。我的第一篇就是靠灵感“创造”出来的。那是1990年的一天,警卫连小社对我说,他们连队两个战士拾金不昧,让我赶紧去采访。我到警卫连一问,原来是武汉理工大学的新生在我们部队军训,结束返校时,女大学生谢丛奖将挎包遗失在军营。里面除装有化妆品和一本通信录外,还有200多元现金。两名战士发现后急忙追到火车站,将钱物交给了谢丛笑。采访完这件事后,感…  相似文献   

8.
西方文论在其学术架构中将中国文论的议题把握为所谓的中国问题,其实质乃是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只有通过对这个镜像的探究,中国文论才能更明晰地洞察和把握自身的问题,进而向西方世界明示中国经验与中国文论的特色之所在,以求在世界文论的格局中为中国文论重塑主体性,推动立足于中国问题意识的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来,中国诗学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其学术渊源并不是单一的,它是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碰撞中逐渐形成的,可以说它是两学东渐之后的新国学之一。刘怀荣先生的新著《中国诗学论稿》(以下简称《论稿》把“重新认识传统和阐释传统的理论术语”作为研究重点,“同时也直面两方乃至其他民族的文论”,不拒绝借鉴“外来思路”。这种以“综合创新”的态度对中国诗学的研究,体现了对近代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是一个分析的时代。以分析思维取胜的现代西方文论,流派林立,观点纷呈,各种文论思想和美学思想的演变奇妙而神速,不断走马灯式地花样翻新。时下走红的文论,瞬间便成为明日黄花。80年代我国文艺理论界对西方现代文论的追踪、介绍更是脚步匆匆,短短七八年间就把欧美20世纪的各种文论与方法操演了一遍。 面对这林林总总、花样翻新的各式文论思想,《宏观文艺学论纲》(陆贵山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的作者没有采取任何一种简单化的做法,而是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学理 “介入并斡旋于不同的理论符码之间”(詹姆…  相似文献   

11.
写作灵感是作者在解决写作难题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受某个信息的触发,突然获到解题顿悟的特殊思维现象。因此,一定的信息是触发写作灵感的必备条件。无论诗人、作家或记者,要想使写作精益求精,获得好的成果,就不能不重视对多种信息的收集、储存和运用艺术的研究,这样才会更有效地获得触发写作灵感的机遇。一般说来,写作灵感的触发信息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作者在写作实践活动中所接触到的外界事物;第二类是作者在内心活动中所能调动、提取的积淀意识。第一类触发信息可分为“听到的”、“看到的”、“读到的”、“感觉到的”这四个方面接触外界事物所产生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作文靠什么?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南宋戴复古论诗道;“有时忽得惊人句,费尽心机做不成”;清人梅曾亮则认为:“文在天地,如云物烟景焉,一俯仰之间,而遁乎万里之外。故善为文者,无失其机。”他们都主张赋诗作文要抓住机遇,不可勉强为之。一句话,作文赋诗要靠灵感。什么是灵感呢?我们唯物主义者应当怎样看待灵感呢? 灵感这东西,我们一不可否认它;二不可神化它,它是一种“调皮的”客观存在,是人的大脑所具有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机能、心理现象。有人认为,它是人脑在高度亢奋情形下,信息活化纷呈,并相互沟通时所造成  相似文献   

13.
“画面灵感”对电视工作来说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只是很少有人专门阐述。  相似文献   

14.
一些记者、通讯员煞费苦心追求新闻写作灵感,然而却极少有新闻写作灵感的光顾。他们为此而苦恼,埋怨自已脑子笨。其实,他们并非脑子笨,而是脑子空,头脑里没有装上多少能激发新闻写作灵感的信息材料,做的是“无米之炊”、“无孕生育”,这样,那怕“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黑格尔语) 储存信息材料与获得新闻写作灵感是密切相关的,前者是基础,是灵感思维过程的起点,后者是建立在信息材料基础之上的大厦,是思维活动中的思想闪光。储存信息材料作为记者、通讯员灵感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5.
灵感锁谈     
我们在写作、科研或从事其他一切创造性的工作中,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某个问题,思考已经很久了,但还是一团迷雾,陷入“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境地.然而,有一天,忽然由于旁人一句话,一篇文章,或者由于触景生情,顿时大彻大悟,问题便迎刃而解.这种顿悟,便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灵感.灵感的效应真可谓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相似文献   

16.
做记者常有这样的体验:当研究探讨某个问题时,有时搜索枯肠,绞尽脑汁,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偶然受某个外界事物的触动,一下子茅塞顿开,灵感闪现,新颖的见解、办法骤然而来。这种“千招不来,仓猝而至”的思维现象,就是记者的创造性灵感活功。把握创造性灵感的触发机遇,对于激发和推动记者有效地进行灵感思维,取得创造性思维成果,具有重要意义。记者创造性灵感思维的触发机遇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相似文献   

17.
回想今年春节回家探亲期间写的《除夕“听静”记》,真有一种“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欣喜。由此体会到,记者只有深入生活,熟悉生活,灵感才会光顾。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业余文学创作者,常听一些作家说,要想进行文学创作,首先得要有创作灵感.请您谈谈什么是文学创作的灵感,怎样才能得到它? 解放军驻豫某部曹幼安曹幼安同志: 在回答你来信提出的问题前,我想起了一件名人轶事: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为研究苯分子的结构,连续好多天每天都在实验室工作近二十个小时.紧张的工作后,他疲倦极了,坐在一辆马车里昏昏入睡.睡梦中,他似乎觉得苯分子都活了,结成条环型长链,如一烟圈在飘动。凯库勒从梦中惊醒,回想再三,忽有所悟,不禁大声叫道:“我找到答案了,苯分子是个环状结构。”  相似文献   

19.
热情与灵感     
一位青年记者去农村采访回来,写了一篇感情真挚、很有文采的目击短新闻。要说这篇稿子的内容,的确很简单,也很平凡。写的是一位农民帮助患病邻居抢时播种的事。这样一件看似平凡的事,记者却写得娓娓动听,十分感人。当问及他的采访体会,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只要对生活充满热情,不冷漠,新闻本身就会给你以灵感。”新闻就是要写得使读者感兴趣。而要让读者感兴趣,记者首先对自己要写的事件和事实感兴趣。社会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和创造着这样那样的“事实”。无穷无尽纷纷繁繁的“事实”中,有些一看就感到重大和新鲜,这样的新闻应该说是容易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文论,像<文心雕龙>这样系统性的专著较少.现在学术界中研究西方文论的著作,研究中国古典文论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然而,研究东西方文论结合的著作,尤其是结合得比较好的著作恐怕是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