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克平 《大观周刊》2013,(3):116-116,100
如何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意识.许多教师认识不够。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2.
冉红芳 《大观周刊》2013,(8):326-327
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为了让教师在在课堂40分钟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设疑激思”法是根据相应教学内容,教师精心设置疑问,通过学生完成化学实验和对化学问题的探究,在课堂内使学生积极思索,勇于探索。“设疑激思”法根据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和疑点,层层设计、导出疑问,拟定若干个问题.将为何设置这样的疑问和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贯穿季课堂教学的始末。使学生感悟怎样产生问题,从那些方面去解决问题,哪些问题还有待于研究。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能为为目的的一种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3.
雷晓利 《大观周刊》2012,(51):288-28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人张斌则日:“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明代张洪等云:“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恩,思源于疑。的确,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学生的质疑过程,是一个积极创新的思维过程。在创新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火焰充分地燃烧呢?笔者认为,凭借教材这个媒介,诱导学生寻找质疑的突破口.抓住关键词句,从粗到细,从表到里,从浅到深地质疑,以疑促思,借助个人的独力与集体的合力释疑,达到学习目标,掌握学习语言的规律:“无疑——生疑——无疑——再生疑”。  相似文献   

4.
王永艳 《大观周刊》2011,(16):199-199
近年来.随着教学形势发展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实行新课程改革后.课文教学已经突破了“老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填鸭式的旧传统.大量使用了“启发式”及 “情境”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从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满堂灌”对学生思维的约束.但其间也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之处,  相似文献   

5.
王敏 《大观周刊》2012,(48):238-238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日前我国中学生普遍缺乏质疑能力.只学不问.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质疑能力?这是值得我们深人探讨的一个理论和现实间题.  相似文献   

6.
王向阳 《大观周刊》2012,(51):249-249
在信息技术中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教学方法,很多老师都在积极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策略.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在任务探究过程中学会知识技能,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7.
疑是学习知识的起点,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动力。知识的传授就是设疑——解惑——再设疑——再解惑的反复过程教学中的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以物理教学为例谈几种设疑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张兴友 《大观周刊》2012,(15):234-234
我们知道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较还是有很大的区别:首先.表现在数学语言的抽象程度.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初、高中的数学语言的确有着显著的区别.其次.高中数学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次.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  相似文献   

9.
刘照军 《大观周刊》2010,(37):154-154
数学,“思维的体操”,理应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前沿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尤其应当注重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尽量鼓励他们探索问题,自己得出结论,支持他们大胆怀疑,勇于创新,不“人云亦云”,不盲从“老师说的”和“书上写的”。  相似文献   

10.
潘晓蓉 《大观周刊》2012,(48):259-259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的活动.往往忽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地位.把学生看成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和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教师精心地设计整个课堂语文教学。而往往出现“费时多而收获少”的状况。教师如何来解放自己,而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教学要求.且又能使学生“愿意学”、“会学”,成为一个个会思考、会分析、能创造的人。笔者认为。必须转换教师的主导地位,探索在课堂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真正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的学习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积极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1.
屠佳汝 《大观周刊》2012,(41):289-289,279
一、需要与现实 “意会”。心领神会也:“言传”.言为心声也。“意会”了才能“言传”,“言传”了能更好地意会。“意会”是理解.“言传”是表达。语文阅读教学既需要培养学生的“意会”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言传”能力.加上“言传”能让我们老师直接了解学生“意会”得是否深刻.了解自己的引领是否到位。所以我们的语文老师在引领学生“意会”语言文字的美妙时.  相似文献   

12.
马峻岭 《大观周刊》2012,(19):267-268
人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题而新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应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相似文献   

13.
秦大剑 《大观周刊》2011,(22):101-101
困惑之一:在课堂上,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成绩好的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课堂作业都很快.思维灵敏。回答问题时容不得有些同学思考就说出了答案。课堂作业做得又快又对.当然我们老师得等多数学生做好了才安排新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那些优秀生做完了,无事可做,就会左顾右盼,甚至讲点小话,这时的课堂纪律就不好控制。困惑之二:现在的书后面都有“拓展练兵场”.“思维体操”之类的思考题。思考题有的专家曾说把学生分成几个层次.拿些学生不做,的确是个不错的主义。可是,如何来界定他们的层次.这里就会伤有些学生的自尊心.并且学生都喜欢平等.有的成绩好的学生就认为凭什么我要比别人多做题。  相似文献   

14.
王金远 《大观周刊》2012,(21):164-164
一、课堂教学改革:即以问题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步骤分为三步:1、在课堂的导入课题阶段:发现和提出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疑”最容易引起定向的探究反思,有了反思,思维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5.
任永毅 《大观周刊》2011,(16):234-234
恩格斯把人类的思维活动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在利用高中语文新教材时.努力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让思维的美丽花朵在课堂上争奇斗艳.无疑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6.
于海青 《大观周刊》2011,(31):212-212
有效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最简捷手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问到底”。结果,教师的不断发问,使学生忙于作答,缺少思维与想象的空间,只是一味地跟着老师被动地往前“跑”,课堂提问失去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魏宜霞 《大观周刊》2013,(1):124-124
小学语文.是学生系统学习语言的开始.小学教师是否能教好小学语文.对学生学习语言.顺利进人语言学习的大课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就谈谈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一、“说”与“听”说是思维外化的产物.它离不开大脑的思维,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说的训练”成为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已愈来愈受到教师们的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喜地看到.学生表现非常活跃.教师要求说自己的见解、说自己的感受、续编故事等等。学生完成得非常好,口语表达清楚,普通话流利、标准.“说的训练”进行得十分扎实。  相似文献   

18.
徐建勇 《大观周刊》2012,(39):295-296
学生的思维活动始于问题,教师精心设计问题i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二个方面进行论述:一、精心预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具体包括:1、引题情境妙趣横生。互动富于喜剧色彩;2.情境创设于“危难”之中,绝处逢生在关键之处;3.情境问题深入浅出,新旧知识有机链接;4.在知识的拓展处创设问题.二、情境创设以“问题”的再设计引导学生思维创新.1.问题情境创设开放,学生思维发散自由;2.放手学生尝试失败,促使学生思维发展;3.自主探索讯题任务,提高思维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宋丽红 《大观周刊》2012,(20):199-199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知识建构过程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这是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上,常常听学生说,教师在广播演示时能看得懂,但自己操作时又不会,特别是在创作时,更显得一片空白。因此,老师也常常抱怨,  相似文献   

20.
黄建华 《大观周刊》2011,(52):144-144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江泽民总书记说。郎加明也说:“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而对学生而言.创新就是创造性地学习.而创造性地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创新思维.只要学生对课本所教导的、教师所传授的、对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等.有新的看法.有新的见解,就可以看作是进行了创新思维。这种创新思维,学生都可参与,教师容易组织操作。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应该注意“创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培养发散思维的良好习惯”“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