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乡绅刘大鹏的《退想斋日记》是研究太原地区戏曲活动的重要参考文献,文章通过梳理分析有关戏曲方面的资料认为其有三方面的重要价值:一是记载的演戏情况、戏风戏俗,反映了当时太原地区戏曲的繁荣盛况;二是记载的演戏筹费模式,对考察当时的演剧戏资体制有很大帮助;三是反映了刘大鹏的戏曲态度,他虽遵礼重俗,对戏曲的礼乐性质有明确的体认,但是其内心深处却认为演戏是声色之娱,至多有点劝惩功能罢了。  相似文献   

2.
世界三大最古老剧社之一的易俗社于1921年到1922年在武汉演出的史料,已有书刊记载,但有些地方记载的并不是非常详细,因此有必要加以补述,以有助于易俗社之研究。通过补述,可以再次更详尽地看到易俗社在武汉三镇演剧的盛况及影响,进一步理解易俗社武汉演剧活动为戏曲改良所作的贡献,以及对于秦腔在荆楚传播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清初江南文人剧坛观演剧活动颇为兴盛。作为剧坛重要人物,尤侗的观演剧活动甚是频繁,戏曲交游众多,并与冒襄、李渔、查继佐、曹寅等著名家乐主人在无形中织就了清初江南文人剧坛的主要关系网络,他们丰富的观演剧活动凝聚且呈现出清初江南文人剧坛的基本特点,也给清代文人戏曲发展及文人生活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意义与影响。  相似文献   

4.
诸神共处,使晋祠成为一个神灵的社区,而诸神都属民俗神系和民俗色彩浓厚的道教神系。除北齐时佛教有过短暂的进入外,以后没有佛教神,使晋祠始终保持世俗化特色,而这一特色恰恰是戏曲与之结合的条件,甚至可称温床。晋祠是当地的宗教、游乐中心,也是戏曲中心。晋祠的歌舞戏曲活动源远流长,从宋到清形成两个中心剧场、三个辅助剧场,两个卫星剧场,是我国神庙剧场的典型。  相似文献   

5.
演剧已构成徽州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着娱人酬神的民俗功能.从徽州的民俗演剧具体分为神灵祭祀演剧、迎神赛会演剧以及节日欢庆演剧三种形态入手,探讨民众凝聚力及热闹性强的戏曲对徽州社会及民俗文化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为“豫剧之乡”,新密历史上戏曲活动兴盛,演剧习俗以敬老君爷戏和古庙会戏为主,场面盛大。演戏多,戏曲班社多,演出场所自然多。戏台星罗棋布,最常见是戏台与山门相结合的山门式戏台,下有可过人的拱形门洞。截至20世纪50年代,全县尚存古戏台52座,今据笔者实地考察,仅寻得5座可考戏台,其中3座在已发表的论著中有记载,青龙庙戏台与玉仙行宫戏台未见相关考证。  相似文献   

7.
赣州农民剧团遍布各个县(市、区),主要分布在大余、信丰、龙南、定南、全南、宁都、于都、兴国、会昌、石城等地。农民剧团演剧活动繁荣兴盛,采茶戏仍然是赣州农民剧团演出的主要戏曲类别,演出的主要特色是民间传统戏曲艺术,演出性质与内容的多样化成为它们的生存之道。政府的支持、当地民俗文化资源的丰富性以及家族传承模式形成了赣州农民剧团演剧繁荣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演剧艺术-戏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其突出的表现就是观众的流失和演出市场的萎缩.随着戏曲观演双方的互动,戏曲原有的功能价值体系也在发生变化.经济因素的介入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面对新兴的观众阶层和观众心理的多维变化,戏曲艺术和戏曲演出应适应当下观众审美心理的变化,适"度"地改变其演剧形式在基本保持民族演剧艺术特征的前提下,应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编、创、演的具体运作.民族传统演剧艺术产业化是摆脱"戏曲危机"的现实选择和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9.
堂会演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它承载了我国戏曲由成熟走向繁荣的重要使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局部入手探究堂会演剧的发展脉络、特点及演出内容,以期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明代堂会演剧.  相似文献   

10.
花谱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读物,主要以品评优伶、书写梨园掌故为内容,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戏曲史料。张际亮的?金台残泪记?作为一部优秀的花谱之作,记录了张际亮寓居北京三年的梨园见闻,保留了丰富的戏曲史料。?金台残泪记?的戏曲史料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反映当时北京剧坛昆曲的兴衰变迁;二是反映当时北京梨园演剧活动的商业化;三是反映优伶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1.
王日根  张霞 《教育与考试》2012,(1):38-41,61
沈艾娣博士主要依据刘大鹏《退想斋日记》加上其他地方史志,并辅以自己的实地寻访,对于生活于19世纪后半期至二十世纪中叶山西太原乡下的及第举人在科举社会逐渐消逝时代的各种境遇进行了细致的白描。其中揭示出身处乡间的刘大鹏对科举制度变迁反应的迟钝、面对社会变迁形势而体现出的对儒家思想的坚守以及为了应对社会现实生活而被迫不断退却的人生历程,阐明了人生历程背后的心态史以及心态与人生走向间的相互关联,可以说这是一本很细腻、很有深度的个案研究著作。因为个案研究案例独特,因而其中彰显的悲剧性或许只能揭示社会中的一个侧面,个人的成败固然有时代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但个人的心态、品行与抉择均存在差别,且影响是根本性的。  相似文献   

12.
一.研究的背景 2009年,广东省教育厅决定在广东省设立100个“教师工作室”,选拔优秀教师成为“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从“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出发,建立“三位一体”的广东省骨干教师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13.
闽南古代宗教戏曲与鬼神信仰的密切因缘,导致其发生了某种衍变:在功能上,成为酬神酬鬼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娱神娱鬼兼娱人的审美性;在类别上,产生了打城戏这一独有剧种;在演出结构和文本结构上,形成了戏仪交错融合的形态;而在表演者的构成上,则往往直接由僧道表演。  相似文献   

14.
“章台柳”故事最早见于唐代许尧佐的传奇小说《柳氏传》,讲述了才子韩闻与姬妾柳氏的爱情故事。“章台柳”故事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深远的影响,曾被改编为戏文、杂剧、传奇和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同时,作为古代娼妓的代名词,“章台柳”意象的形成和发展是古代中国经济、社会、文学共同发展的结果,反映出一种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一种男权社会独特的审美方式和特定历史时期特殊的两性关系群体现象。  相似文献   

15.
唐传奇《柳毅传》中的主人公柳毅勇敢刚毅,堪称儒家理想君子的代表。但元杂剧《柳毅传书》中的柳毅在剧中仅充当“冲末”,成为衬托龙女形象的配角,并且其“义行”减弱了,世俗化倾向更为明显。柳毅形象的嬗变迎合了观众的审关心理及元杂剧“女性视角”的叙写模式,与小说和戏曲两种不同文学样式的表达需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戏曲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艺术因素,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然而,在戏曲艺术实践不断成熟、不断完备的情况下,我国戏曲理论却始终停留在以戏曲局部的音乐性与文学性统观戏曲艺术整体的框架中。李渔的戏曲理论则首次突破了这种传统的戏曲理论研究格局,以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为基点,涵盖了戏曲艺术本体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内容。李渔戏曲理论从文学属性的倚重到戏曲本体的回归,标志着我国的戏曲艺术在理论上达到了艺术本体自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清代塾师的教学模式相对固定与单调,蒙师每天的教学活动主要集中在背书、写仿、讲书、学对、习幼仪等活动上;举业师的教学活动则集中在教学生如何破承、起讲,学做八股文与批改作文上。但是,塾师们具体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坚韧态度与创造精神,值得今日语文教育者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桂剧是广西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形成于清代。桂剧的传承教育模式经历了从科班到现代艺术职业教育的转变。1941年,欧阳予倩在桂林主持创办的以教练桂戏为宗旨的广西戏剧改进会附设之戏剧学校,第一次将桂剧教育纳入现代教育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广西戏曲学校(今广西艺术学校)、桂林市艺术学校等中等艺术职业学校成为培养桂剧人才的主要基地,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对于保护传承桂剧,既要培养年轻一代的优秀演员,还要培养年轻一代的观众,需要与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结合起来,将这一富含地域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对李渔戏曲理论形成之前的戏曲理论进行概述。并在此基础上,从戏曲的美学特征、接受主体和内容形式三方面,对李渔戏曲理论进行分析解读。把李渔戏曲理论以"后曲本位"的概念来定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