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平凹先生的新作《带灯》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小说讲述了一个美丽的镇政府综合治理办公室女主任——带灯的故事。带灯沉浸在繁杂的工作和不幸的婚姻里,精神逐渐贫瘠,却在无意当中,养成了给小镇名人——元天亮写短信的习惯,并以此作为精神寄托。带灯向元天亮写手机短信倾诉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吐露内心情感的困惑,元天亮逐渐成为一个精神的符号,带灯在单向的付出和获得中不断向上地成长,试图借此在泥泞的现实生活中实现自我的救赎。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的《带灯》具有一定的突破性,它是作者第一次以女性为主角创作的小说。带灯这个人物形象我们不能用一两句话简单地概括出来,她对工作认真负责,但是她的骨子里也存在着小资产阶级的特征。她不满政府中存在的黑暗,虽无可奈何,但是仍然心怀理想。带灯形象具有多重性特点,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带灯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此来展现带灯丰富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的《带灯》以乡镇女干部带灯为主人公,从各个方面阐述了当前中国农村的现状,堪称现实主义力作。典型理论自五四时期传入我国并经理论家的创造性转化,在文学领域得到广泛宣传。贾平凹的这部小说在典型人物、典型环境以及典型化的方法三个方面践行了叙事性作品中的典型性特质,并以此见证这部小说的生活魅力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带灯》关注当下农村的种种困境,体现了作家直面农村现实的创作立场;同时,也是贾平凹学习汉代文学传统进行自我整理的一种实验。但是,由于作家创作方式和思想资源的原因,小说《带灯》对农村生活的叙述多于描写,对农村问题缺少深入的批判和理性的思考。这也是当前农村书写有待突破的瓶颈。  相似文献   

5.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新作《带灯》是继《古炉》后暌违两年的"转身"之作。笔者试从主人公"带灯"命名的寓意入手,并从人物周边神秘叙事的驱散看到作者的意识形态考量,最后结合作品文本的俯视视角看出作者的政治浪漫想象以及精英叙述意识的渗入。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的《带灯》是近期文坛反响热烈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题材构成上对不和谐生态的描摹,显示了作品的矛盾趋于紧张而尖锐,凸显了作家思想的深度感。人物性格书写上,其表现领域更加宽泛。女性主义思想的增加,使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富于独特的艺术魅力。加之创作风格上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文体特征,小说的文学艺术价值十分明显。同时,也对"短信叙事"等创作特征做出了学理的评析和审慎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带灯》是现实批判的力作,小说用一个个细小的事件展示了当下社会面临的问题,深刻批判了官场的黑暗与国民的劣根性。但批判中又饱含着作者奋斗的激情,混杂着贾平凹对社会、文学的理想与期望。本文通过分析《带灯》对现实问题的揭露、隐喻手法的运用以及带灯的形象分析等讨论《带灯》中的现实批判以及批判下的理想书写。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在他的长篇小说《带灯》中,通过樱镇这样一个基层山区乡镇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深入描写了当下中国乡村的政治生态环境,尤其是通过主人公带灯作为乡镇干部这样一个体制内维护者、帮忙者、修补者的悲剧,更进一步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同时,本文通过小说正文和后记的互文阅读方式,从不同侧面全面体会作者的人文态度,那种“温和的尖锐”和“机智的批判”方式,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力量与理想的光芒。  相似文献   

9.
《带灯》是贾平凹创作中较有现实感、也是少有的以女性作为主叙事对象的长篇小说。《带灯》所揭示的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路上的中国所滋生的诸多社会问题,而体制转型又是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这里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带灯》延续着贾平凹式的泥土气息,以一个乡镇女干部的视角呈现出当下中国乡村的面貌,并将中国的现实问题投射到中国基层社会,在这一过程中,作家对社会的洞察显得较为真切和深刻。  相似文献   

10.
《带灯》是一部绝望和希望交织的小说,它全面展示了城镇化进程中乡村世界的当代困境,包括生态环境的破坏、乡村伦理的崩溃、对权力的极致追求和乡村暴力的升级。同时它又通过对带灯这个散发理想光芒、以善对人的基层乡镇干部的人物塑造,力图为解决当下乡村世界的困境探索一种新的出路,尽管这亦有可能只是一曲理想的挽歌。  相似文献   

11.
万春艳 《文教资料》2010,(22):36-37
本文主要以日本原版的袖珍本小说集为依据,通过对日本文坛直木奖获奖作家浅田次郎的《つ角の筈はずにて》、《铁道员》等多部小说中出现的产生神奇力量的"幻影"的分析,考察"幻影"如何给主人公和读者带来感情释放。  相似文献   

12.
在贾平凹的乡土小说创作中,“寓言性”是不可绕过的一个话题,寓言性也使其小说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与多重性解读.在其小说《带灯》中,隐喻式意象、破碎性世界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寓言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是第一位用文学手段来表现人的"异化"问题的作家,其代表作品《变形记》深刻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压抑与戕害。而我国作家贾平凹则一直着力于记录中国农村在改革洪流中的种种变迁,其作品《怀念狼》以几个猎人的故事为切入点,透过他们由人变狼的命运历程展现了民众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生存困境。两部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和傅山既有相似之处:一样的异化,但他们的行为在某些方面还是因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异。  相似文献   

14.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主人公"狂人"是鲁迅塑造的一个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小说中,他异乎常人的思想和行为特征导致了他在生活环境中受到了排挤、敌视,被认为"有病"。在以"狂人"为例对鲁迅小说中启蒙者思想进行解读中看到:作为传统社会的"独异力量",启蒙者与社会传统有着无法割舍的悲剧性联系,正是这样的尴尬处境造就了启蒙者复杂而又具有超越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创作深受苏菲神秘主义思想影响,他以"双重真理说""人主同一""纯粹之爱"为价值准则建构笔下人物的精神生活和行为规范,塑造出了理性与宗教的结合者、遁世的"自我"沉思者及出世的"恋之奴仆"等一系列的"完人"形象。在主人公超脱俗世的修行中,帕慕克实践着作为一个苏菲修道者的"文化杂合"。  相似文献   

16.
林小叶 《语文知识》2013,(2):100-101
乡土小说自其产生以来,一直交织着作者的乡情与理性。在题材选择、民俗风情的描写等方面,"五四"乡土小说和京派乡土小说有很多相同之处。然而基于不同的文学观,作家即使处理相同的故乡题材,他们的作品中对故乡的抒写也有较大的差异。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两种不同的文学追求,决定了"五四"乡土小说与京派作家不同的文学视角,不同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业余"问题出发,挖掘了赵树理对"业余"创作的推崇在小说观上的深层原因,还对赵树理小说《互作鉴定》和《卖烟叶》中"业余"作家的形象作了分析,由此阐释了赵树理在小说艺术性与社会价值上的"矛盾"立场以及这种冲突的消释。  相似文献   

18.
《他人的书信》的主人公与俄罗斯传统文学上的小人物、卡夫卡小说的主人公存在较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体现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小说中作家与作品中人物关系的变化。《他人的书信》中主人公是一个在后现代写作背景下的作家笔下的形象,作者对他有着疏离感,而疏离感正是后现代小说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的小说一直注重对故事中人物表演舞台的构建,为故事主题的抒写与人物的塑造提供广阔的叙事空间.《带灯》以樱镇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散发着人性的美又充满文艺气息的普通乡镇工作者,表现出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批判,对公民意识和现代化进程的深切忧虑.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两篇小说范文,一篇是俄国作家契河夫的《变色龙》,一篇是中国作家李宝嘉的《制台见洋人》.这两篇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反面角色,都是作家批判鞭挞的对象.对照分析这两篇课文的主人公形象,对于学生认识小说反映的时代,了解不同民族的优秀作家在揭示社会现实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等方面异曲同工的手法,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