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事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传统方式,主张从文本的外部对文本进行阐释,认为作者的意图决定作品的本义,而新批评派的意图谬见论则主张完全从文本本身进行研究,摒弃一切外部因素。从理论主张和阐释方法两方面看,本事批评和意图谬见论各有短长。  相似文献   

2.
《语文》(九下)三单元《渔家傲·秋思》一文课后思考探究中,有一题提问如下:"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并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该题设计意图在于通过分析文本中的具体情景,以具体意义单元解读文本主题。本文试欲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意义单元,解读文本结构进而解读文本主题,达到明确文本思想感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正一、为什么要对《荷塘月色》进行纯文本梳理二十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罗兰·巴特(R0landBarfhes,1915~1980)在强调"文本"与"作品"区别的时候指出:作品意义的获取具有终极指向性,作品的"所指"左右着对作品的解读,读者阅读作品,就要力图弄懂作者写作的题图,要尊重作者的看法。而文本则不同,它不关注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也不赞同从作者那里去获取文本的意义,文  相似文献   

4.
一、文本解读的"宽"与"窄""宽"是指横的距离大,范围广;"窄"是指横的距离小,范围小。宽与窄是相对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解读文本需要有宽度,即能够将文本置于相对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运用多种思维,不断变换视角,审视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意义和读者解释。因此,有宽度的文本解读才会呈现出厚度与高度。文本有"所指"与"能指"之别,"所指"是作者的初衷,"能指"是文本内在的张力。任何文本都潜藏着问题与意义,也都具有多元解  相似文献   

5.
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进入中国,颠覆了以往文学批评将文本和作者、社会生活环境相结合的状态,将文本当作独立的研究对象,科学理性地分析文本内部运行规则。李约热凭借《青牛》等作品成为令人瞩目的壮族作家,用结构主义方法从结构、叙事、语言入手解读《青牛》,使我们抛开干扰,深入分析作品。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在本义上讲,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对文本的解读。什么是解读,借用狄尔泰的话讲,解读就是透过符号的表达感悟生命意义的过程。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认为:"不能只承认作品的历史性,而否认读者的历史性。文本作者的意图当代人不可能完全再现,文本的  相似文献   

7.
2018年1月17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了语文课程改革的风向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同时还对教师提出明确要求:"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提供阅读策略指导。"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更深入有效地去解读文本,进一步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师当前面临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韩军老师《雷雨》课通过"神秘"的主题来源,借助《雷雨》剧本引导学生来演绎"神秘论".表面上看,韩老师的课新颖独特,富有创新精神.一旦突破"精彩纷呈"的背后,笔者却发现韩老师的课远离了课程.韩老师所演绎的五个"神秘"中的四个,都能在文本中得到充分的解释.韩老师的"神秘论"其实是对剧作者的一段话的曲解,作者意图本不能用来代替文本意图,何况是曲解作者的意图.笔者认为,阅读教学既不能采取观点先行的教学法,也不能脱离语文课程体系而任意确定教学内容;否则,就会成为阅读教学之祸.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语文教学中对由文本解读而产生的作者意图、读者意义等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惑。有的老师认为文本解读不需要知人论世、深挖作者;有的老师认为文本解读离不开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的参照;有的老师对解读中出现的多重读者意义不知如何评价和处理:哪些"哈姆雷特"是正确的?哪些"哈姆雷特"是偏颇的?判断正确和偏颇的标准是什么?哪个"哈姆雷特"是"最哈姆雷特"?判断的标  相似文献   

10.
<正>作者意图在文本解读中到底如何处理已成为一个难题。一方面,国外的"文本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都已证明作者意图不能作为文本解读的依据,且这两种理论在国内学术界和语文界都已经得到认可,形成共识。另一方面,分析文本要联系文本创作意图在中国传统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孟子首创"以意逆志"的解释方法论,这是中国古典解释学史上第一个具有自觉理论意识的心理解释方法论,它与"知人论世"结合起来,建立起文化经典解释方法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即便今天,它对于语文文本解读仍然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和评判价值。那么,到底如何来对待作者意图呢?我们有必要先弄  相似文献   

11.
阅读研究专家蒋成瑀先生根据构成读解过程的三大要素,将课文的读解分为三个读解走向,即以作者为中心的传统读解走向、以文本为中心的本体读解走向和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性读解走向。以作者为中心的传统读解走向,是以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读解目标。它的理论根据是作品文本最初是由作者创造出来的,作者赋予了意义,作者把自己的观念和意识注入到作品中,因而,读解的目的应该是追踪作者的原初意义。以文本为中心的本体读解走向,是以掌握作品自身的意义为读解目标。他们认为作品一旦脱离了作者,进入社会流传系统,自身就有独立的生命和意义,而不应以作…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批评注定了批评家无法拒绝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即在对文本的阅读、阐释与评价过程中首先要追问意义,而且对意义的追问构成了批评最基本的前提,也就是说,批评家的审美判断、价值判断首先取决于批评家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与把握。二十世纪以前的批评几乎无一例外地要追问:“这部作品表现了什么”,这种追问方式固执地强制批评家对文本中作者的“意图”进行搜索、推测、揣摸以达到对作者原意的再现和复制。文学批评的实践无情地揭示了这样一个残酷事实,批评家对文本中作者“意图”的把握千差万别甚至是水火不容,由于每一个批评家都自以为是地将自己的意义阐释当作是对作者“意图”最权威的复制,这就导致了文学批评史上无休无止纠缠不清的相互砥砺与相互否定的分歧。传统阔释学的代表人物施莱尔马赫就企图要消灭解释者主体的先入之见而达到对作品本文  相似文献   

13.
张红 《现代语文》2011,(8):44-46
文本的解读是一切阅读教学的起始点,也是关键点。审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在文本解读方面存在着种种弊端。为此,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总结、归纳了从语文学科本位、编者意图、文本教学价值、拓展教学资源、主题多元化五个视角来准确解读文本的五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胜很强的学科,解读一位作家的作品往往需要知人论世,脱离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人生经历,就难免造成对作品理解的偏颇以及失误。因此,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理解和挖掘离不开对作家主客观创作背景这些“非文本”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局外人》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作品能够很好的阐释"荒诞"这一主题,离不开作者对作品形式的巧妙构思,本文即从情节架构,人物设置和叙述特点三方面对文本进行阐释,解读作者是如何利用作品的形式更好的展现作品内容和主题。  相似文献   

16.
尽管阅读不光为“读懂作者” ,还为了“读出自己” ,但解读文本的第一要义 ,无疑需要理解作品 ,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倘若连作品的含义、行文的思路、作者的意图都不甚了了 ,你也就无法观照作者来评价自己的观点 ,你的阅读收获也就可想而知了。如何解读作者的意图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从感知入手 ,探求作者的思路历程 ,理解作者从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参与这个过程 ,一个很好的办法是 ,按照文意为作者画出构思图。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同学们无不为文中流露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  相似文献   

17.
所谓的作者意图就是指作者打算在文章或者作品中表达什么样的生活或思想内容,以及通过这种表达达到什么目的。我国传统观点认为,紧扣作者意图去理解文本意义是正确的,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坚持用作者意图这一钥匙去打开文本意图的密码,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学的第一步.浅度解读往往表现为对作品浮光掠影式地浏览,用来教学生,往往导致语文课低效甚至无效.过度解读是指超越适当程度地解析文本,同样容易导致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恰如其分地读出作者的“意图”,读出作品的价值,即为适度解读.适度解读是语文教师应当追求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9.
古诗文历时久远,我们再也无法向那些创作者询问创作意图,只能通过文本语言的显现与指示去重构创作者的心灵话语,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文本语言是唯一的津梁.文章以《木兰诗》为例,从详略、互文、铺排、对比等言语形式解读文章,提高学生对作品言语的敏感度,深入思考作者创作文本的意图,提高语文学习的品质.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文本解读是有一个套路的.即文本基本内容加上背景材料.或作者创作风格。这种作法对解读绝大多数作品来说。应该说是管用的。但正如“文无定法”一样.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