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儿在3岁多的时候,就让我给她"惯"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晚上必须听着故事入睡.因为在这之前,女儿就喜欢看小图画书、小故事书以及各种卡片,等她慢慢会听我读故事的时候,她就更加喜欢看书了.当然,她只是看书上的画面,不能读懂文字,但是因为我在读故事的时候,总是用手指着画面以及上面的字去读、去讲.所以,她自己也能慢慢"欣赏"小人书了.  相似文献   

2.
郭红 《山东教育》2007,(11):46-46
女儿三岁多的时候,就让我给她“惯”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晚上必须听着故事入睡。而在这之前,女儿就喜欢看小图画书、小故事书以及各种卡片,等她慢慢会听我读故事的时候,她就更加喜欢看书了。当然,她只是看书上的画面,而不能读懂文字,但是因为我在读故事的时候,总是用手指着画面去读、去讲,所以她自己也能慢慢“欣赏”小人书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正>印象里,我的人生大概有两个极度紧张的时刻。第一次是我高考的时候,因为我不知道我能不能考上大学;第二次是我几年前去清华和北大演讲的时候,北清是我根本不可能考上的两个学校,面对那些成绩优异的学霸,我很忐忑。后来我想通了。我读高中的时候不如别人,排名落后,但是进入社会之后,我很努力地工作,慢慢取得了成绩,走到今天,我可以大声地说一句:"看,我并没有输。"  相似文献   

4.
一段师生缘     
上初中的时候,我迷上了读课外书。读的多是些没头没尾的小说。每读过一本少儿图书,总有几天沉浸在白日梦里,恍恍惚惚。我根据自己的好恶,在头脑里肆意改编、演绎书里的故事情节,将自己当作书中的一个角色,喜之喜,悲之悲,在想象中经历种种奇遇。母亲怕我读书读呆了...  相似文献   

5.
诗的补课     
正我这里说的诗,指的是古典旧体诗。想想,除小学在语文课本里学过"床前明月光"和"锄禾日当午"几首有限的古诗之外,第一次读旧体诗的诗集,是读初一的时候。我从同学那里借了一本《千家诗》,是那种清末民初的旧版书,发黄的薄薄马莲纸,竖行排印,每一页的上端,都有一幅木刻古画,它让我对旧体诗着迷。我用一个写作业的田格本,把这本《千家诗》从头到尾抄了一遍。到现在还记  相似文献   

6.
几年前,在老年大学教师的办公桌上看到《老年教育》杂志,随意阅读了几篇,章以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给人以启迪思索。我向老师借了几本,回家慢慢品读。这一读使再也割舍不下。  相似文献   

7.
梦芽     
正2月13日晴"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以后要播种太阳……"每当我在镜子面前唱这首歌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我能播种一个怎样的太阳,让一颗梦想的种子在我的身边发芽呢?春种梦从我读小学一年级时,我就被老师这个职业所吸引,看着他们亲切的脸庞,听得他们美妙的声音,我是多么羡慕,从那时候我就插上了一对梦想的翅膀,披上了梦想的衣裳——当老师!后来,我慢慢长大,妈妈告诉我:梦  相似文献   

8.
只知道这本书名字的时候,我以为,这本书更适合女孩子读。可是,当我把它读完,眼泪静静地流出来的时候,我知道,这本书,适合每一个孩子读。上个周五,读书课上,我把这本书发给你们。那节课,你们非常安静地度过了40分钟。我其实也在观察你们的读书情况。有几个孩子,并没有很用心地去读,只是来回地翻书页。还有一个孩子,读了几页就放下,看另一本书去了。所以,当马上就要下课,当我知道有一个孩子说这本书一点儿都不好玩的时候,我很伤心。我知道,世界上没有非读不可的书。我也知道,多读有趣的书对你们来说多么重要,所以,《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詹姆…  相似文献   

9.
无风且行     
中学时代的唯一爱好是散步,在初中的时候喜欢到犄角旮旯的地方,在空草坪上坐一坐,看看蓝天,手里拿着几本永远也读不懂的书。那个时候像着迷一样喜欢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觉得中国文化使命感在肩头。然后,每日很沉重地对身边同伴说:"祖辈的山,故乡的水,我们踩踏着也轻盈歌唱着,但有很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关心,它们正一步步流失。"同学们都笑我痴,而这个时候朦朦胧胧开始喜欢把心中所思、情中所想,全部在笔尖宣泄出来,写完后,藏在抽屉里,并锁上锁。后来家人对我锁抽屉  相似文献   

10.
字典相伴     
<正>往事也是宝贵的财富,回忆往事并写进作文,对自己会有激励,对别人也会有启示。字典曾是我"最和蔼可亲的老师"。上小学时,家里只有一本残破不堪的字典,封皮早已不知所踪,后面缺了几页,中间也总是掉页。就是这样一本旧字典,成了我和姐姐争夺的对象。没上学的时候,还不识字,姐姐是字典的主人。那时家里有不少小人书,很多字我都不认识,父母没读几年书,字典成为我最好的家庭教师。一边翻字典一边读着  相似文献   

11.
我的研一     
我本科是在一所农业院校读的。当时班里的同学只有四五个来自城市,城乡差别的感受并不明显。但现在不同了。我是宿合里唯一的乡下人,唯一没有电脑的人,唯一没有女朋友的人。刚开学的那两周没有课,我没事的时候就一个人待在宿舍,想家,想以前的同学,寂寞地想哭。  相似文献   

12.
紧张     
上个星期四,我的作文被评为“精”的时候,学习委员吴强告诉我一个消息,说杨老师要求我上讲台把作文读给全班同学听。我很紧张,连忙问吴强我是第几个读。他说:“按作文本拿过来的顺序,你第一个。”我想,就凭这个让我第一个读?我不愿意,得跟他理论理论。  相似文献   

13.
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家住长春。那时我特别喜欢读课外书,但是日本投降不久,这个伪满洲国的“首都”在文化上一片荒凉,书店里找不到书,学校的“图书室”里也没有几本可读的书。我当时依靠的只有我在寻觅中发现的几家旧书店、旧书摊。  相似文献   

14.
正2012年12月4日,在深圳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上,石家庄一中的李怡心凭借《一个孩子的呐喊》、《趣味读历史》、《菩提花开》等作品荣获"校园文学新苗奖",成为我省中学生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人。李怡心是位文静的小姑娘,但是和她聊起读书的话题时立刻就打开了话匣子。读书之乐,乐在其中受父亲的影响,李怡心从小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书虫"。几岁的时候她爱看漫画书,常常自己到书店里挑选,回来以后慢慢品味。她常看的是连环  相似文献   

15.
会笑的星星     
几年前,我的一个好友打电话给我,似发现了宝藏般对我说:"我给你推荐一本非常棒的童话——《小王子》,实在太美了。我第一次为一本书流泪!"啊,我告诉她,这本书我已经读了不知多少遍,第一次读时也是感动得不能自已,以至于泪流  相似文献   

16.
记得那个时候是去偷听了一节一个“著名教授”(原版:一个老太太)的语音课程。课堂上引来赞叹声一遍。末了,还不忘记提醒我们一句: “要想练到我这样的语音,可以去买一本我编的书,叫做《简明口语迅速提高教程之应用篇》!”于是我暗暗记下此名字。后来跑遍了全市,终于“得来全不费工夫”。回家读了几个章节,吓得我小心  相似文献   

17.
王逸舟 《大学生》2013,(23):58-60
正最近几年我在写"中国外交三部曲"。第一本书是2011年出版的《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新取向》,这本书提出一个概念叫做"创造性介入"(creative involvement),它强调现在的中国已经同过去很不一样了。讲座开始前,有同学问我:"您读大学的时候和我们现在有什么不同?"我说:"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现在扮演的是全球的角色。"我读大学的时候,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处在边缘化的位置,我们看很多大国是仰视的。现在的中国俨然是一个全球的要角。  相似文献   

18.
正"阅读本是寻常事,繁华静处遇知音。"——林语堂我至今还记得,读高中时的一个周末,我们几个家在农村的同学没有回家,留在教室自习。周围同学埋头在题海里不断演算,我把几个桌子拼在窗前,头枕几本字典,手握一本《平凡的世界》,躺在桌上静静地阅读。一个上午,我的心  相似文献   

19.
大概还是读高中的时候.一位少年老成的姐们以一种很沧桑的口气对我说:“唉,性格决定命运呐!”当时听来有些可笑,嘲讽了一下她便也就完了,后来大家相继分崩离析,慢慢也就淡忘。我是比较不幸的.没考上理想的大学,之后死活不服气,心里难过,总想一定要上一个名牌.只是家境又不富裕.复读能否考上名牌也没个准,只得选择了自力更生,在学校里读了自考班。  相似文献   

20.
我的学名叫闫锦秋,户口本上也是。不过,家人都不喊这个名字。那喊什么呢?嘿嘿,我的名字不止一个,请慢慢听我介绍吧。奶奶说,我刚出生的时候,头发很少,看过《三毛流浪记》的爸爸随口就叫我"毛毛"。从此"毛毛"就成了我的乳名,不过妈妈偶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