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知识"的兴起是一个颇值得关注的学术现象。析其涵义,"教育知识"与"教育理论"所指相近,但在研究(生产)的主体、主要环节等方面有所不同,都有存在的学理空间。探其缘由,"教育知识"的兴起以教育研究权力的解放为背景,以突破教育研究的困境为契机,以普遍的个体对自身教育实践的反思为基础。论其意义,"教育知识"标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强调以知识的主体间性超越其主观性,注重以社会与境的历时变迁理解生产方式的转换,认为教育知识生产与其所在的社会与境之间具有本质性联系。  相似文献   

2.
信息时代的来临、并喻文化甚至后喻文化对前喻文化的超越及教育改革自身,都对教师角色扮演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知识的传授者,道德偶像的角色受到冲击,代之而起的是教师以"促进者"的身份出现,"促进者"是教师新的角色扮演的核心。教师新的角色不是自发形成,需要师范教育提供条件,从而对师范教育产生影响;师范教育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培养教师的教育技能与教育智能,以便实现教育改革的目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现有关于中国教育知识困境的研究,忽视了各种中国教育知识困境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试图进行自我救赎,从而陷入"明希豪森困境",难以为中国教育知识生产提供具体的实践指导。引入社会学的视角,加强对教育知识生产的具体解读,加大对教育知识生产的社会属性以及对实践群体参与教育知识生产问题的关注,对于摆脱"明希豪森困境",实现中国教育知识的困境的更深层次分析,都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论学院派教育研究者的生存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院派教育研究者是以教育研究作为自己,第一职业的专芈研究人员,他们普遍以控制专业知识话语权作为自己的生存途径,以期获得学术声望和职业地位。这种职业性的生存方式,加上教育研究自身的复杂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体制束缚及共自身学养的缺失,造成他们的生存困境和教育学地位的低落。为此,应该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研究立场,改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评价与管理体制。提升学院派教育研究者的学术素养,改变公众对教育和教育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于对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和研究生学术活动意义的认识,结合西北工业大学举办的研究生学术年会实践,文章提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有效渗透研究生学术活动,在提高广大研究生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同时,贯彻人文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思想领航和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6.
英语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化目标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从教师的专业知识基础、专业认知过程和专业发展模式等多角度探讨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并通过对我国英语师范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反思其现行课程结构、教学方式、课程资源等方面的"专业化缺陷",特别是师范生英语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科知识之间、学科理论知识与综合实践知识之间的严重分离现象,提出以专业化为基本方向的师范教育课程目标,以利于师范生"完全人"的专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引导师范生逐步走向教师专业发展之路的基石。反观当前高校师范教育实习现状,仍存在较多的实践困境。鉴于此,选取知识学这一视角,深刻剖析知识学视角下实习教师存在的教学困境,并以此为基点,阐明知识体系的重要性,进而建构合理的实习教师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8.
学术不端行为给学术界带来极大的危害,影响着学术求真之本真和学术之"善"的实现。对学术研究者而言,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积淀和践履奉献科学真理的精神,更需要的是道义上的担当和德性的完善。这种内在的担当和德性的修为显然无法仅靠外在的法律、制度等的约束、管理所能实现,而更需要学术研究主体自身的自觉与自律。伦理规制作为一种价值内化性规制更符合学术活动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教学学术是研究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新的维度。然而,自从博耶在20世纪90年代引进"教学学术"这一术语以来,关于对教学学术概念的界定—直存在不确定性。如果教师学者们对教学学术无法完全理解,那么教学学术实践就很难在高校得以推广、评估和制度化。本文对关于教学学术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初步探究,以便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活动有例可循。  相似文献   

10.
为增进海峡两岸教育界的交流,共商祖国师范教育事业的发展,由福建省中等师范教育研究会、《师范教育》编辑部和福建省三明师范学校联合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师范教育学术研讨会”,将于今年12月中旬在三明师范建校90周年校庆期间在该校举行。届时,海峡两岸从事师范教育和教育科研的人员、师范教育工作者将出席会议,对师范教育发展中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研讨,如办好师范教育与提高人  相似文献   

11.
对"学徒观察期"师范生实践知识的探查是师范教育实现其专业影响的重要起点。本文通过对35份师范生所写的《我的教育自传》的文本分析发现,"学徒观察期"师范生实践知识的形成与常态事件和偶发事件相关,有着模仿中继承、比照中取舍和反思中衍生等多种发展形式,师范教育要针对师范生实践知识形成与发展的复杂性、冲突性、趋同性、情感性和道德性进行有目的的引导,以提高专业影响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教师专业发展在近几年备受关注,为了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学者们从教师的教学能力到师范教育的制度建设都有很多探讨。本文在分析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选取了学校制度这样一个微观的层面来分析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一、教师专业发展在学校层面的制度保障的必要性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编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概括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三种取向,即理智取向、实践-反思取向和生态取向。理智取向理论认为学科知识加教育知识即能构成教师的专业知识。实践反思取向理论注重专业能力的实践基础。教师的专业能…  相似文献   

13.
教育批判意指对教育思想、言论或行为的理性否定,包括教育实践批判与教育知识批判。教育实践批判最终指向某种教育活动,旨在否定和变革不合理的教育行为;教育知识批判则指向某种错误的思想、言论与概念体系,力图在教育思想观念领域纠偏查错。两者都是在由某种确证依据和理论逻辑构成的批判方式下展开的,具有本质性联系。当前教育批判陷入了困境,表现为教育实践批判异化为自大与私利的争端,教育知识批判则因人们各安其论而日益稀疏。教育批判的困境缘于其"外在-经验"批判范式,这种批判范式使教育批判陷入认识与伦理的双重困境。超越困境可尝试转向"内在-超验"批判。"内在-超验"批判以"教育理想"为批判基础。教育理想既不能通过教育实践"做出来",也无法通过表述、论证"说出来",但可在教育艺术作品非现实地"做"与"说"中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4.
殷飞 《中华家教》2022,(2):26-35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中,学校是主导,教师是主体,但在现有的基础教育实践中,教师特别是初任教师的协同育人能力整体不足,正在成为影响协同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师范教育作为教师成长的"母机",其课程中长期缺失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知识体系,导致教师协同育人意识与能力无法满足实践需要.因此,在师范教育过程中培养和建构师范生的协同育人能...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以来,基于有效融合理论,加拿大师范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实践与理论并行"的模式."实践与理论并行"模式的含义是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同步开展,交互进行,实践学习贯穿于整个师范教育的过程.概言之,理论课程的学习为实践行动提供了知识基础,实践通过行动中的反思促进并转化为教学理解和教学智慧,从而使师范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呈现螺旋上升的发展样态.  相似文献   

16.
认为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关注专业实践,注重研究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强调专业能力的提升和专业知识生产的独创性,体现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就是要培养“研究型专业人员”。提出要保证专业博士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在入学资格上做到专业经验与学术基础兼顾,在课程体系上注重学术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知识的整合,在学位论文研究上强调专业实践性与学术创新性的统一,在质量评价上坚持专业水平和学术水平并重。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课程背景下学生个体知识受到了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的普遍关注,个体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意义重大。为了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知识,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本文研究基于个体知识视野下学习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师实践知识的研究受到教育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各研究者认为以前的教师知识研究过多地关注了"应该知道什么",而忽视了"怎样知道什么?"的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形成的知识.因此,许多研究者对教师实践知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写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专业课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扮演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角色,担负着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角色使命,是构建高校"大思政"格局的基本要素.专业课教师角色认知、角色素养和角色实践的缺位会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因此,要立足于构建"大思政"格局,在协同有序中...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现行本科法学教育的目标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教育目标决定着不同教育措施的实施。目前我国法学教育体系是多形式和多层次的,本科法学教育是其组成部分之一。本科法学教育应基于其教育对象和其在法学教育中的承上启下地位,将教育目标定位为"以学术为基础,授予学生广博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的教育",并在此教育目标下采取相关的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