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寒冬夜行人》是典型的第二人称小说。在修辞性叙事学理论视域下,通过文献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对其第二人称叙述机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能够有效地揭示人称代词"你"在文中的角色转换、其"呼语"特性及对叙事交流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寒冬夜行人》中,"你"可以被读作"他",但由于"你"对读者的呼唤强烈,在修辞效果上又让读者充分体验着含混,从而扩大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路径。从促进叙事交流方面来看,第二人称叙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2.
作为后经典主义叙事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修辞性叙事学已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其中,詹姆斯·费伦(James Phelan)已经成为后经典修辞叙述学最有影响力的叙事理论家之一,费伦提出的叙事判断已经成为费氏修辞性叙事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围绕着《宠儿》中的"杀婴事件",运用费伦提出的叙事判断的六个命题阐释了《宠儿》中的叙事策略以及读者的阅读经验,不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宠儿》这部后现代主义经典著作做出阐释,同时也展现了修辞性叙事理论与叙事批评与经典小说修辞学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乔姆斯基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哲学家及政治活动家,被认为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乔姆斯基的政治理论较少为国内学者所关注,以西方修辞学为视角,从修辞的自我韬晦、修辞受众观、修辞权威及辞格这四个修辞方面探讨,乔姆斯基巧妙地利用修辞技巧解答"奥威尔之惑",让受众信服他的政治理论,从少数派的"持不同政见者"变成备受瞩目的政治活动家。由此读者认识到乔姆斯基作为成功的修辞实践者的新身份,从而加深对其政治理论和西方修辞艺术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扎迪·史密斯的《签名收藏家》是其最具争议之作,其运用了丰富的空间叙事技巧又被誉为"镜头感"最强的作品。文章通过从《签名收藏家》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两个叙事角度对该文本进行分析,探讨原著的空间叙事形式的审美意义,阐述了英国处于边缘文化的移民的身份认同主题。文章提出空间叙事理论不是摒弃情节的前因后果和逻辑顺序,而是利用时空交错艺术创造一种新的写作手法,这种叙事手法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把读者推到了小说创作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5.
修辞叙事学十分重视作者、文本与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重新确立了作者在创作文本时的重要作用,并着重分析作者所使用的叙事策略对叙事效果产生的影响。本文将借修辞叙事理论解读小说《虹》中的主要叙事策略,并分析其产生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6.
作为当代西方著名修辞学家和文学批评家,韦恩.布斯是将修辞视角引入文学批评实践和文学理论建构的成功典范。布斯还是当代西方伦理批评的理论旗手,他有关伦理批评的主张也深受其伦理修辞观的影响。在《我们的交流圈子——小说伦理》一书中布斯"以书喻友",并不否认伦理批评的一个中心是对叙事的伦理价值做出评判,但他也主张伦理批评还应该将读者已有的伦理观念考虑在内。这一主张充分地表明,布斯已接受了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思潮以及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影响,从《小说修辞》中只关注作者如何通过修辞手段影响并控制读者这一单向模式向文本、语境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这一双向模式过渡。  相似文献   

7.
我们现在已经抵达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转折点,在这里,女性主义可以再一次为叙事研究孕育新方法,同时叙事研究对拓展女性主义思想也更显重要。"交叉路口"的女性主义可以与跨越时空的叙事模式互为映照,从而创造出一种叙事学。它既是历史的和跨文化的,也是形式和理论的,因此使我们得以将(叙事的)形式读成(性别化的)内容。"影子情节"(negative plotting)这个概念有助于我们通过叙事的一个重要侧面来梳理不同文化或不同时期的作者和读者的(性别化)策略。然而,改变女性主义叙事学需要不同领域的国际团体合作与参与方能成功。  相似文献   

8.
"不可靠叙述"是当前叙事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可靠叙述的修辞性理论创始人韦恩.布思,主张以隐含作者的规范为标准判断叙述者的可靠性,后经修辞性叙事理论家詹姆斯.费伦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观点,将"不可靠叙述"分成了6种类型,进而又细分为"疏远型不可靠性"和"契约型不可靠性"两大类别。探讨戏剧叙事作品中的不可靠叙事策略不仅可以促进读者对戏剧文本的多层次解读,影响读者的伦理判断,而且可以引导读者更深层次地理解剧本的创作过程,体会到文本的经典价值。  相似文献   

9.
短篇小说《这儿只有这种人:儿科肿瘤病区咿呀学语的儿童》是美国当代优秀小说家洛丽·摩尔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位母亲发现两岁儿子尿片上有血并送去医院诊断患有维姆肿瘤,从此开始在医院陪伴儿子手术、治疗并最终逃离医院的恶魇般经历。亚瑟·W.弗兰克在其著作中提出"医学殖民"概念,并认为在医学殖民主导叙事下,病人必然会质疑他们在医学叙事中的位置,并进行身份探寻。在《这儿只有这种人》中,母亲就建构一种反故事、反医学殖民叙事,并通过反故事颠覆医学意识形态体系中的病人的身份规定,从而为母亲建立新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0.
和雷蒙·卡佛(Raymond Carver)的很多"极简主义"短篇小说不同,《大教堂》是卡佛的"开阔"式作品。对《大教堂》进行修辞阅读后发现,小说中的"我"在叙事结尾走出封闭的自我,瞥见了自我之外的世界,从而实现了对他人及自我认识的飞跃:小说的结尾不仅在"故事"层面上解决了"不稳定因素",同时在"话语"层面上也解决了"我"与作者的读者之间的"紧张因素",从而圆满地抵达叙事的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