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美学在论战中前进.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国美学界的激烈论争促进了一些新的美学观的产生与发展,培养、锻炼了一大批美学研究者,为美学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77年以来,我国美学研究逐渐复苏,并很快形成了热潮.队伍迅速壮大,探讨的问题更加广泛深入.五、六十年代在美学论战中形成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即社会派、主观派、客观派和主客观统一派,当前则主要是社会派与客观派的对峙.这两派争论的焦点是对马克思早年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不同理解,和对自然美问题的不同认识.同五、六十年代相比,应该说这两派在论证自己的观点上,都严密、系统多了.其影响之大,也非昔比,在美学界中大有"非杨即墨"之势.但由于多种原因,两派观点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些不完善、乃至不正确之处.笔者不揣浅陋,以一管之见,试评一下两派观点各自的优劣得失.  相似文献   

2.
美学自从1750年鲍姆嘉登创立以后,迅速发展。我国的古典美学知识相当丰富,新中国成立之后,更是大放异彩。新中国的美学发展可分为两阶段,建国以后至文化大革命为第一阶段,围绕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展开讨论形成四派观点。第一派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第二派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第三派是主张主客观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百年来已建构和发展了自己的美学。自王国维以“意境”为核心概念建构美学以来 ,至今日包括以“生命”或“存在”为基础概念的美学 ,中国美学至少已形成了六七种影响较大的理论模式 ,各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然而 ,在实践派美学陷入困境 ,而所谓后实践美学又没有获得大多数学人认同的情况下 ,美学的现代发展成为美学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90年代以来 ,伴随着现实背景和国际学术语境的变化 ,许多学者开始致力于探讨美学的现代体系问题 ,王杰教授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许多文章中曾经探讨过这个问题 ,而最近出版的《美…  相似文献   

4.
对西方传统美学之集大成者黑格尔的攻击,是现代美学反传统特征的集中表现。英美分析派美学产生的外律性表现为社会动荡、自然科学革命冲击与诸种文化交汇;自律性则表现为,对现代派艺术作出理论反应和对传统美学否定中的继承。关于“美”、“开放概念”、“艺术消亡”三个问题的探讨,构成了分析派美学思想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5.
生命美学再认识:美学自律与审美自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美学校认为是“中国当代美学第五派”。生命美学产生于实践美学并对实践美学有所超越,真正地恢复了美学自律与审美自律,还美、审美于人。  相似文献   

6.
高尔泰与李泽厚都可以称为自由美学的重要人物。主观派代表高尔泰的"美是自由的象征"与实践派代表李泽厚的"美是自由的形式"对当代美学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二者从马克思"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论断出发,分别论述了他们的自由观以及自由与美的关系。在高尔泰看来,实践的结果是自由,自由只有通过感性动力才可以转变为美;李泽厚则认为,自由是通过劳动实践所获得的伟大的行动力量,而美正是指实践活动和过程本身。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五十年代以后,美学界对关的本质的看法有诸多观点,要么偏重于主,要么偏重于客观,还有的学者从审美活动主客体的关系来探寻美的本质。着重于从美的关系探讨美的本质的学者,有李泽厚、周来祥、朱光潜。李泽厚从主体性实践理解美与人的关系,从美的社会性把握美的本质,建立了实践美学论。李泽厚的理论,使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美本身与人的自由结合在一起,摆脱了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  相似文献   

8.
试论刘勰的风格美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风格美是由独特的内容美(或内在美)与形式美(或外在美)的统一而呈现出来的、在风格上又富于千姿百态变化的美学表现形态。 艺术风格美是属于先天的,还是属于后天的?是属于主观的,还是属于客观的?对于这些美学理论问题,美学界还有争论:有的人说,艺术风格美是属于主观的,有的人说,艺术风格美是属于客观的,也有人说,艺术风格美是属于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传统美学依据实体本体论,以美为研究对象,美的本质问题成为美学的基本问题。但美的本质问题是不合理的问题,因为不存在所谓“美”这种客体,美不是实体。从存在本体论出发,应该提出审美的本质问题,审美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而审美对象(“美”)只是一种存在的意义。同样,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问题也随之解决,审美对象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超越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是二的绝对同一。  相似文献   

10.
何谓美与美的本质,一直是哲学界进行探奥解秘的课题。哲人们以自己的智慧,从“哲学的思辨”到“精神分析”“从行为实验”到“形象地描述”为探索这座神秘的殿堂奠下了一个个基石,筑起一个个阶梯。 作为一个历史回顾,对美本质的探索,可以说众说纷纭。在美学的领域里大致可以分为美在“心灵”说的“在心派”;美在“客体”的“在物派”、美在“主客体统一”的“统一“派”、美在于“实践”的“实践美学”这样几种基本的观点。他们都从不同的方面对美的本质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当代美学的两次大讨论中,周来祥先生“美是和谐”的理论体系悄悄地崛起。他采用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使他的思想理论在逐渐呈现出体系的过程中显示出巨大的深度和力度。但“和谐”一词在此以前指的是客体诸因素的某种组合方式,而周来祥则把它确立为一个对美的本质进行界定的最简明的表达。因为他所说的“和谐”,是一种关系,是审美关系的和谐。美的本质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它在艺术中,就是主观和客观、表现与再现、感情与认识、真与善的统一。这种理论要求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所以在重视美学理论的同时也必然深入地考察历史,周来祥的审美历史观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从大的范畴上来看,周来祥的美学思想体系属于“实践派”.但在许多方面又与国内的“实践派”美学理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正因为如此,周来祥以自己的美学体系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在人类出现之前是否有美存在?美决定于美感还是美感决定于美?这是美学史上一直在争论的问题.休谟认为审美趣味没有客观标准.克罗齐认为美即直觉,这就是说美决定于美感,美是主观的.这是美学上的主观论.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念,黑格尔认为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这就是说美是一种独立的客观精神.这种精神决定着美的存在,实在的东西不过是这种精神的影子或外化.这可以说是美学上的一种客观论.但是这种客观论却仍然是唯心主义的.因为它用神来解释世界的本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中国美学理论界真可谓派别林立,群峰竞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自然属性派,主观派和实践派三峰的鼎立.实践派美学近十年来逐渐形成其基本理论构架,并成为当今中国美学的主潮.本文涉及的时间是"当今",因而宗白华、马奇、洪毅然等老一辈美学家不在论述之列.而且围绕中心论题,本文着重涉及与实践派最明显对立的自然属性派,主观派美学,其他派别,如朱光潜美学、系统论美学、非理性美学潮流等均不评论.当今中国美学家们基本  相似文献   

14.
美本质问题是美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由于其枯燥、抽象、不易理解,一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往往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在中西美学发展史上,对美本质问题的探讨促进了美学学科的发展繁荣;在美学教学中,通过探讨美本质问题有助于大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在当代审美文化深度意义缺失的背景下,探讨美本质问题更是重构隐喻世界的需要,因此在美学教学中有必要采用合适的方式学习美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15.
美育与教育     
美育是“审美教育”或“美学教育”的简称。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它是“美学方面的教育”(《反杜林论》第327页)。人类要按美的法则改造客观世界,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美育就是培养人们正确感受、理解、欣赏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它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也是培养“四有”新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美的本质什么是美?美的本质是什么?解放以来,我国美学界进行过热烈的争论。但至今也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下面介绍几个主要观点。第一种意见,认为美是主观的,是人的一种观念和意识。我国当代的美学家吕荧就是主观论派的代表。他认为美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中的  相似文献   

16.
在素质教育中,艺术修养及审美能力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为此,我们在工科学生的美学教育实践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一、对美的认识 1.美的无定论性。古往今来,究竟什么是美,众说纷纭,至今无定论。西方古典美学对美的探讨有两条途径:一条是从精神世界出发探讨美的本质,属唯心主义的美学体系。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理念;黑格尔提出的美的理念,又不同于柏拉图,他认为美是感性的显现。但他又认为理性支配感性,理性起决定作用。所以唯心主义学派对美的理解,仍然从主观意识出发,认为美来自心灵、理念和绝对精神,而不是客观物质世界及社会活动所决定的。另一条是以古希腊美学思想代表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美学史观,认为美就在感性事物的本身,人通过自己的  相似文献   

17.
张扬同学:这一次我们一起来讨论美究竟存在于哪里。这在美学研究中是一个很难的问题。美学研究的历史中曾经为此发生过许多次争论。有的人认为,美就是人的主观精神向客观事物的投射。他们的理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本来不一定美的人在情人的眼里却是美的,这说明客观对象不一定美,美是由主观决定的。我们把这类观点概括为“美的主观说”。而与这种观点对立的一派观点是,美是客观存在的,人们感受到的美只是对现实事物存在的美反映的结果。他们的理由是,有一些事物任何人都不会说它是美的,这说明美是有客观规定性的,并不是主观创造出来的。我…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中国美学处于剧烈的转型之中 ,2 0世纪自这个世纪中叶到 80年代 ,以李泽厚、刘纲纪、蒋孔阳等为代表的实践美学逐步占据了美学殿堂的中心地位 ,这一美学流派是以正统意识形态为理论基础 ,又加上对马克思《手稿》的新认识而在新时期的中国美学界大行其道。此派美学在 80年代后半期受到刘晓波等人的冲击之后 ,其在美学界的核心地位开始受到质疑。如何改造、超越“实践美学” ?至 90年代生命美学、体验美学、形式美学、超越美学等纷纷出现 ,企图寻找一条改造、超越的新路 ,它们共同形成了“后实践美学” ,这是 90年代中国美…  相似文献   

19.
一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文坛出现了一股文艺思潮,认为文艺是个人主观精神的表现,强调表现精神活动中的潜意识,下意识;否定文艺与生活的联系,文艺为人民服务和艺术家对人民的职责以及文艺思想内容的意义及其对形式的作用,主张“纯形式”等等。其核心即“自我表现。”这就是所谓“新的美学原则”。这种“新的美学原则”,实际上是西方现代资产阶级的文艺观在中国的变种。西方现代派文艺观,包括野兽派、表现派、立体派、抽象派以及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等,都主张艺术脱离现实生活转向主观、否定艺术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反映论美学走向终结。实践论美学与后实践论美学的出路在于类哲学的引导。“美是什么”难以索解,并非因为提问方式有什么问题。“美”这个词可以多义使用。美属于人类精神活动范畴,“美是愉悦”是对美的恰当定位,这一观点曾经长期被指责为唯心主义主观论,是不公正的批评。动物有前美,与人的美相联系又相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