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园安全是学校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以高校教育教学自身的特点及其本质特征为基础,采用AHP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双层评价模型,并确定权重值信息;采用九级评语集,以三元区间数决策矩阵表示评价指标对语言集的从属程度,建立对校园安全的双层综合评价模型。实验结果表明,综合评价模型能客观有效地对校园安全进行科学评估。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网络安全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网络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网络安全的综合评价模型.先利用灰色聚类方法对网络安全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等级评价分类,根据待识别样本与各类类中心的距离,确定待评价样本等级;再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每类分别排序.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地对网络安全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3.
电脑、手机与网络的紧密结合,让大学生的生活有了更多选择,并随之带来了影响校园和学生的网络安全问题。强化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既是增强大学生对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的呼唤,又是大学生去完善自身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提高教学、管理、科研和人才培养现代化水平,是高校教育管理者十分关注的话题。以智能数字化校园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充分利用物联网主要技术特点,采用云技术、RFID技术、EPC(电子产品代码)编码技术、数字传感器等关键性技术,在基于物联网的云平台之上研究并设计智能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方案,以期更加高效、合理地解决校园资源整合、共享、管理等问题,为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相似文献   

5.
伴随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全社会对网络安全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大部分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教育目前未有完备体系,尚在起步初期。高职院校应抓住机遇,顺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一方面抓紧落实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要求、逐步建立相对安全的校园网络环境;另一方面加强与网络安全方向相关的课程建设,提高专业综合实力,为以后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培养网络安全生力军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网络安全评价研究现状的分析,深入探讨了网络安全综合评价理论;并依据网络安全评价理论,对网络安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设计并提出了一种网络安全综合评价方法;并把这种方法应用了到省考院网络建设中,完成了对网络安全进行全面的评价的工作。最后,将网络安全综合评价理论应用到了省考院网络建设的网络安全验收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西部素质教育》2021,(8):86-86
为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2援0行动计划》,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支撑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部于2021年3月印发了《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从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素养、应用服务、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对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提出通用要求。《规范》明确了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总体要求,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业务需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智能技术,实现高等学校在信息化条件下育人方式的创新性探索、网络安全的体系化建设、信息资源的智能化联通、校园环境的数字化改造、用户信息素养的适应性发展及核心业务的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8.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深度融合,移动技术日趋成熟,如果能将移动技术有效地引入现代教育,必将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本文尝试将移动技术与教育领域信息系统相结合,通过分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和教务等信息系统的现状,提出了开发移动校园智能综合平台的必要性,阐述了移动校园智能综合平台的架构、功能和优势。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以及校校通、三通两平台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校园网络已经基本普及,成为支持学校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的重要技术平台。但是,随着校园网络的不断普及和应用规模的日益扩大,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基础教育学校由于技术、资金等限制,网络安全问题更加突出。针对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问题,相关部门应结合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特点,提出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发挥现有设备作用、设置ACL访问控制列表等策略,维护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10.
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2021年“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与高等教育全面融合,智慧校园建设、教育云平台、大数据采集为智慧教育个性化发展创设条件。通过智慧教育视阈下高校教育智能评价模式建设前景分析,从平台、机制、团队建构等方面入手探索高校教育智能评价模式,设计智慧教育视阈下高校教育智能评价指标,以推动智慧教育理念、智能评价思维在高校教学育人各项工作实践中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技术》2019,(11):39-45
在综合已有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的基础上,文章从智能技术变革教育的"基础方向"和"行动进路"两个层面展开研究:一方面,文章采用基于Vague集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了智能技术变革教育的基础方向;另一方面,文章采用鱼骨图分析法,梳理了基础方向的从属关系,得到智能技术变革教育行动进路的主、次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文章构建了包含支架层、动力层、目标层的智能技术变革教育的行动进路模型。基础方向的确定、行动进路模型的构建,可为智能技术变革教育的落地提供理论指导,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依据、为产业实践者提供方向指引。  相似文献   

12.
校园网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硬件支撑,保障校园网络高效、安全、稳定运行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需的工作与任务,本文从网络初期建设、网络安全设置与网络安全防范等方面阐述了笔者在校园网络安全方面所做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智能教育的升级,技术赋能下教师教育的形态实现重大变革,新兴技术变革背景下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革新问题已成为基础教育人工智能应用过程的重难点。当前,中小学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缺乏基于实证的系统的评价体系研究。该研究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政策演进和实践探索的分析,结合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以及组合赋权法形成了包括智能教育意识、智能教育知识、智能教育技能、智能教育伦理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44个观测点的中小学教师智能教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级测评指标的权重系数。在此基础上,研究利用测评工具对中小学教师智能教育素养进行了实证调查,以检验测评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开展与深入,校园网络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地位也愈来愈重要。高职校园网在为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教师与学生学习、生活带来更为快捷、方便的同时,其网络安全问题也同时摆在我们的面前,因此,我们在进行校园网应用过程中也必须加强其网络安全的防护工作。本文则就高职校园网络安全的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提出对高职校园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解决技术与方案,以达全面、有效地保障高职校园网络安全运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对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的特点和常见威胁分析的基础上,综合目前网络安全的常用技术方法,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校园网特点的安全策略。  相似文献   

16.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引发了很多安全问题。《2007年全国信息网络安全状况与计算机病毒疫情调查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结果显示,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65.7%的被调查单位发生过信息网络安全事件,比上年上升12%,其中教育科研单位发生网络安全事件的比例较高。校园网络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经常导致校园网无法正常运作,数据频遭破坏,由此引发了人们对校园网安全问题的担忧。如何构建一个安全和高效的校园网已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对"智能教育"提出以下要求: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括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开展智能校园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开发立体综合教学场、基于大数据智能的在线学习教育平台;开发智能教育助理,建立智能、快捷、...  相似文献   

18.
张萌 《教育技术导刊》2012,11(4):126-128
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无线交换网络的校园无线网的架构,并详细论述了其实施方案与接入设计。然后分析了校园网无线管理与安全策略的解决方案,为校园无线网的方案设计、设备选型、工程实施、集中管理和网络安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越来越不容忽视。调查显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日趋明显,部分大学生出现了网上行为失信、网络交易欺诈、网络法制观念淡薄、网络道德失范等现象,鉴于此,应采取提高网络文化安全素养、加强网络技术安全防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网络安全教育生活化、完善网络安全相关法律制度等有效措施,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安全建设,消除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当代社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校园网在学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成为学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现阶段校园网络事故时有发生,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对学校的正常运转造成了诸多不便与困扰。文章结合当今校园网络安全的实际情况,浅析其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一些安全对策,希望能为校园网络安全建设提供一些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