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体育中存在着大量狂欢现象,无论是作为心理现象,还是作为文化行为,都应当引起理论界的重视。本文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出发,结合西方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对狂欢的历史形成,狂欢中人的情感状态,体育狂欢中身体的中介意义,以及身体资本对体育产业化的作用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运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以及现代传媒理论,从发生学角度分析大众媒介体育传播接受与狂欢精神的契合点.阐释大众媒介体育传播的接受与狂欢化共有的大众性、无等级性、仪式性特征.提出大众媒介的体育传播延续了古老的狂欢精神,在当代对人类生活本然特质的揭示和文化特征的传承具有特殊价值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视像时代,是指以摄影、电影的发明为开端,以电视的出现为重要标志,以网络为主的现代计算机互动技术的普及为技术标志的时代.在视像时代,身体以各种姿态在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上扭动着,狂欢着,用感性的美丽消解了理性的思索,使身体的满足与欲望的宣泄成为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最迫切的追求.大型体育赛事是视像时代身体狂欢的重要舞台,本文以2010年南非世界杯视像传播为例,对"视像时代的身体狂欢"现象进行注解;对身体狂欢现象在视像时代至于癫狂的状态提出隐忧,并看到隐忧中的希望.  相似文献   

4.
宗教与体育运动关系的流变经历了排斥、包容、认同与复调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中呈现出了明显的悖谬性;宗教的神圣化与世俗化、政教合一与政教分途的结构性张力,以及自然身体、权力身体、个体身体,神圣和世俗化的身体镜像张力是促使宗教与体育关系呈现悖谬性的动因所在;二者的良性互构,以及人性与神性的复调是超越宗教与体育悖谬性的路径;具体表现为宗教的神圣性可以有效治理体育伦理失范;体育运动逐渐成为一种个性化、自由化的新的世俗宗教,其背后的意蕴是认同宗教性的人类自我超越精神。  相似文献   

5.
在梳理中西方"身体""教养"与"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将"身体教养"定义为"以身体为起点,通过学校体育这一特定的教育与训练环境,增强体质,培养身体解读能力、身体抵御能力、身体适应能力及身体批判能力,改良身体意识与身体体验,形成体育习惯",并进行了系统阐述。研究认为,青少年体质困局与学校体育教育偏差,社会主流价值与"身体符号"示范负向强化、环境对身体的挑战,以及传统体态、仪态规训礼制的淡化与消亡构成了身体教养理念提出的现实语境。最后,确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核心地位与"身体能力"培养的方针、培养学生身体意识、引导学生崇尚身体美与修身思想、体育教师改良身体教育方式、学校体育工作遵循时空规律与系统化的5点举措。  相似文献   

6.
体育狂欢作为一种体育迷庆祝、发泄情绪的方式在足球、篮球等线下比赛较为常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竞技中也出现了体育狂欢。由于国家政策、社会观念的影响,国内电子竞技近几年才得到发展。本文以 EDG 夺冠后青少年的行为表现为例,观察夺冠后网友们的行为与观点,分析电子竞技中的体育狂欢现象,并从政治、经济、精神需求与心理四个角度探讨电竞中体育狂欢的成因。进一步探究体育狂欢对社会、对青少年本身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最后从政府、电竞产业、媒体和青少年四个方面提出解决不良影响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体育与科学》2015,(6):53-57
以组构理论为依托,采用文献资料、思辨等研究方法对仪式中的身体操演现象进行研究。研究从仪式与身体操演的多元共生、仪式体育化、仪式中的身体操演变迁和动因审视等角度进行解读,认为:规定性的体感实践契合了仪式主题的形象化处理和仪式意义的高效传达,致使体化实践与仪式的多元共生;在身体操演作为仪式载体的同时出现了仪式对体育元素的遮蔽和解蔽效应;宗教驱动、人本驱动和世俗化驱动传达了身体操演变迁动因的三重变奏;身体操演仪式的反结构与结构特征主导了身体操演的神圣与世俗的组构关系。  相似文献   

8.
拟态狂欢:消费时代电视体育传播的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庆军 《体育学刊》2011,18(1):30-35
以"拟态环境"和"狂欢"视角提出和分析了"拟态狂欢"概念的内涵,解析了当下电视体育传播的机理及具体措施。研究认为:电视体育是基于现代生活与商业利益的被动型拟态狂欢;电视体育所遵循的传播理念是快乐原则;电视体育奇观化的音像表达的目的是感官刺激;为了拟态狂欢效果,电视体育制作流程并不轻松。最后在符号学和批判学派理论的观照下对电视体育传播的这一范式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9.
《体育与科学》2017,(3):63-68
采用文献资料法,以吉登斯的结构化和消费社会理论作为分析工具,梳理休闲体育的历史渊源和地位变迁演变,探寻休闲与体育互构背后的本质动因,并针对休闲体育的异化提出了救赎的对策性建议。研究认为:纵观休闲体育的历史渊源和变迁,休闲体育的发展和变革顺应了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休闲与体育的边界日益模糊,在后现代背景中发生了相互解构和建构;休闲与体育的互构既是个体化和反叛化的集体行动也是人们对身体赋权和人的主体价值的重新审视;在这一过程中,休闲体育一度丧失了其理想维度,被工具化和消费化,进而造成阶层固化和人的异化。由此提出了树立人本主义休闲体育理念和行业恪守自觉与自治的伦理救赎原则。  相似文献   

10.
从体育本体论视域对身体素养、体育素养、健康素养的内涵及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身体、技能、行为是构成体育本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体是人的第一存在,是体育的第一本体,身体是技能与行为的寄宿,技能与行为是身体的延展。身体素养来自于身体活动,具备身、心、行、知的统一性;体育素养即体育学科素养,生成于体育教育活动,包涵知识、技能与能力三要素;健康素养生成于健康教育,包括健康知识、健康技能、健康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四个关键要素。身体、体育与健康素养不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始终存在着从属、关联、辩证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支撑,协同构成大的体育本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