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象征符号是仪式中保留着仪式行为独特属性的最小单元,也是仪式语境中独特结构的基本单元。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法、深描等研究方法,扎根于罗锦社龙舟竞渡仪式这一个案,通过对仪式过程的深度描写,归纳整理罗锦社龙舟竞渡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并对其功能所指进行深入探讨。罗锦社龙舟竞渡仪式前的准备包括动员、修理船和运动员训练;仪式过程包括祭拜神明、请江、游港、拜安、出社竞赛、异社祭神、辞江等七个环节;仪式中的象征符号主要包括物化象征符号、行为象征符号、感觉象征符号、自然象征符号、社会象征符号、虚拟象征符号六大类。罗锦社龙舟竞渡仪式中象征符号的功能主要指向:隐喻——作为意义浓缩的表征方式;交融——作为情感交流的支撑载体;枢纽——作为人神对话的媒介中心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竞技体育的发展是落实全民健身战略、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我国青少年竞技拔河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得出结论与建议,为我国青少年竞技拔河更好的推广和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3.
朱有仪 《收藏》2012,(9):152-153
2012年7月19日,素有“塞上明珠”美誉的陕西省神木县县城彩旗招展、锣鼓喧天,经过4年修建和试运营的神木县博物馆正式开馆。中共神木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雷江声主持开馆仪式,神木县县长黄建军致辞,副县长王斌介绍了神木县博物馆的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4.
中国在近期高密度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已产生了国际影响力,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中国的国情,其中包括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质的规定性.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和作为非现代性国家的中国都具有新生性,其中以仪式匮乏为总体特征.中国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主要的意义体现在过渡仪式的层面,其象征性意义表现在从古典社会迈向现代社会.中国各大城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还是中国城市攀比名份的产物.高密度的体育赛事的积极作用体现在重构民族精神的层面,它再现了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隐性活力.体育的仪式化程序仍是现阶段中国的特殊文化与社会需求所致.体育赛事的仪式性工具理性非常适合中国国家精神建设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汉江庆典作为韩国节庆旅游与民俗体育融合的代表,彰显了韩国民俗节庆的体育表达。通过对汉江庆典的演变、文化内涵与游戏表征进行探析,架构起民俗体育与节庆旅游的耦合机制:竞技性体育+娱乐式传统民俗文化融合、体验性民俗+参与式民俗体育文化融合、观赏性文化+学习式节庆旅游文化融合。反思关公文化旅游节庆的启示得出:“武圣杯”体育赛事的泛娱乐化开发;关公民俗体育的身体展演与文化意蕴;关公文化的体育仪式与精神符号架构。为关公文化节庆旅游与民俗体育的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体育与科学》2017,(1):45-51
21世纪属于中国申办和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上的高潮期。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体现出中国以行政代教化的传统治国理想。体育赛事到了中国大多会变更其既有的发展理路,并带有仪式化之内质,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填充了中国仪式匮乏的空白点。体育赛事是对中国人宗教生活匮乏状态的一种补偿性手段。中国是一个经历了百年战乱的国家,非常态的历史给中国人带来了迷惘的心境,而治愈这样的心理疾患需要强大的仪式活动。中国之所以频繁地举办或申办如此多的体育赛事,同样是为了缔造一种中国跃进为经济强者的仪式活动,并为当代中国人寻觅到一方足以容纳群体意志的空间。中国兴建的体育场馆是已经消亡的宗教建筑的替代品。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衡量中国的体育赛事,更容易看出其中的理性内质。中国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是国家步入现代社会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7.
工程异地移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许多移民被非自愿地迁移出自己的故土,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受到了全方位的影响。通过对王港乡三峡移民安置点民俗体育现状的调查和走访,发现三峡特有的民俗体育活动在异地发展遭遇了困境,其中主要原因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缺少强有力的外部支持。然而,民俗体育的健康发展对于保护三峡传统文化、丰富安置地文化生活、维护移民的生活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一、活化耐久跑,提高合作度(一)教学现象与问题在高中的耐久跑教学中,部分学生或是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水平,或是为了表现自己,往往快速跑过一段距离后就停下来走,影响了其他学生的跑步节奏甚至最终不能跑完全程。这就给大部分学生带来了一种畏惧心理。(二)开发目的怎样解决部分学生开始快速奔跑后程却跑不动的问题,并提高学生的力量素质?怎样激发全班学生的耐久跑兴趣,并让他们在耐久跑过程中做到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合作?对此,笔者巧用拔河长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学生的速度,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9.
乡村生活的现代化使乡村民俗体育文化的生存环境恶化,因此有必要采取有力措施对乡村民俗体育文化进行保护。从民俗体育项目的普查、筛选与评测到保护的实施再到反馈,各个环节都不容忽视。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需要找到科学系统的体系,又能得到国内外公认的操作办法,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乡村民俗体育文化的综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农村民俗节庆和篮球运动的互动效果显著,是村落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模式.民俗节庆和篮球运动举办的物质基础、制度保障是两者互动的外在机制,两者文化的交融和互补、共同的目的与功能是它们互动的内在机制.提出应加强两者的机制建设,运用科学高效的机制促进两者的更好互动,并以此为突破口发展农村体育.  相似文献   

11.
张文健 《体育科学》2005,25(11):79-81,87
近年来,体育社会学研究日趋活跃,其研究对象与其他社会学科研究对象的交叉与重叠之处越来越多,这些学科各自独特的研究视角是使它们独立开来的标志。从体育社会学的方法论、原理体系等方面着手,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及比较、归纳等逻辑分析方法,对该学科的研究视角进行了阐释,认为此学科是运用社会学的思维方式和基本原理来解释体育领域中的社会现象,体育社会学所形成的一套比较系统的概念、命题、假设及理论框架对其学科研究视角具有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学视角看我国农民工体育问题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保障农民工体育权益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对体育的客观要求。本文通过对农民工体育现状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现阶段城乡二元体制仍然存在,并且是导致同工不同酬,同样生活在城市,却不能同享各种公共服务(包括体育服务)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农民工体育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1966年的英格兰世界杯赛上,朝鲜作为最大的黑马杀入8强,时隔44年,他们又闯入南非世界杯决赛圈。神秘的朝鲜足球,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下,有了爱国精神的感召,具备强大的集体团结意识;在封闭和垄断的环境下,依然有正确的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和球员交流措施,有较高的普及率。中国足球应在建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方面借鉴朝鲜足球。  相似文献   

14.
现代传统武术发展遇到瓶颈,面临很多问题。文章从社会学角度对传统武术进行剖析,列举了传统武术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为传统的武术的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社会学视野中的农民工体育权利缺失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农民工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制度、文化、社会、经济的原因,农民工体育权利呈缺失状态,研究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自生性因素、制度缺陷性因索、文化龚断性因素;提出农民工体育权利同归策略有:自我回归策略、制度干预策略、话语转向策略.  相似文献   

16.
国内体育人文社会学对陈家沟、陈氏宗族缺乏足够的重视,这与其在世界体育文化中的实际影响力是极不相称的。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田野调查和社区研究法对陈氏宗族的师承与血缘进行社会学解析,结论是:原先在陈家沟陈氏宗族内并没有严格的太极拳传承关系,师承也不完全取决于血缘的远近,所谓“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矩只是外界的臆测,根本缺乏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的角度探讨妈祖民俗体育的形成、特征与发展。妈祖民俗体育的形成与海洋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古人神灵信仰、民俗民风及节日庆典等密不可分。妈祖民俗体育文化具有民俗性、时空性、传承性、交融性和社会性等特征。提出要充分利用妈祖文化,科学而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来保护和促进妈祖民俗体育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文化社会学视角对瑜伽文化近年来在我国广泛传播所具有的社会功能进行研究。分析认为,瑜伽文化在我国传播的社会功能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社会交往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调适功能;社会控制功能和社会储存功能。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文化社会学的理论从文化共享性、文化传播关系、传播媒介和传播模式四个方面研究分析近年来在我国广泛传播的瑜伽文化,发现瑜伽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共享性是瑜伽兴起的核心因素,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性是瑜伽盛行的前提,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是瑜伽流行的关键因素,多层次交互作用的传播模式是瑜伽风靡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20.
西南地处偏远,山高谷深,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当地持刀、携弩、能歌善舞等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决定着本地民俗民风的形成,民俗民风同时也影响着本地域武术文化的存留式样。文章从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的视角审视了其巫术、武舞、婚俗、丧葬习俗、民族服饰等民风民俗中有代表性的武术文化式样。众彩纷呈的武术文化反映了西南少数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传递着这些民族的尚武风俗和古远的历史痕迹,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向人们展示西南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存留状态,印证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尚武之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