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伦理具有普遍性,普遍性的事物是敞开的,而活生生的、具有感知和直觉的个人却是隐蔽的,但伦理要求人在普遍性中敞开自己。因此,在伦理的生活观中,个体的任务就是剥去自己的内在性,在外在的普遍性中表达自己,从一个具体的人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本质的人。每一个具体的个人都在普遍性的范畴中找到据点,遵守统一准则和信条,外在的言行近乎一致,可以到达彼此理解。但有一种不同于情感和  相似文献   

2.
奥米勒斯城看似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一个幸福的城市,然而这繁华美丽的背后却承载着一个无辜孩子无法承受的痛苦,是他的苦难换来了奥米勒斯城的美丽与幸福。可是为什么明知道有这样一个受苦的孩子,而有的人却无视这个孩子,有的人宁愿离开奥米勒斯城,却不能解救这个无辜的孩子?其原因就要追溯到当时美国的时代背景,是政治、经济的改变影响了人们的信仰与追求,传统的价值观念已被舍弃,而以物质的满足为主的价值体系迎合了当时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3.
朱浩真 《上海教育》2014,(18):87-88
沪教H版高二语文教材(试用本)收录有《延陵季子将西聘晋》一文,以生动、凝练的文笔叙述了季札献剑的感人故事。季子的一番话可谓是点睛之语,"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徐君死后,季子之所以要挂剑于墓,因为不能欺骗自己内心的许诺。这除了展现主人公的守"信",更体现他的真诚。  相似文献   

4.
美国当代女作家厄秀拉·勒格温(ursulaLeGuin)的社会讽喻短篇《从奥米勒斯出走的人》通过发生在滨海之城“奥米勒斯”的三个事件的叙写,呈现了现代消费语境下奥米勒斯市民所历经的狂欢、悲惨、痛苦等不同情感体念。而作品的中心意象“替罪羊”和多数市民对它的不幸遭遇的态度,集中展现了现代美国人所处的“传统精神的持守”还是“消费享乐的追逐”的矛盾纠结状态,彰显了美国式的良知面临的现代困境。  相似文献   

5.
无子番茄和无子西瓜,是教材的难点之一。很多学生在做有关习题时容易混淆两者,主要是对它们的获得方法、遗传学原理等方面的区别认识不清。在学习时我们可以通过列表对两者进行比较,以帮助学生理解。  相似文献   

6.
从明朝初年开始,大批汉族移民随远征的军队进入云南各地。在与当地族群不断进行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汉族移民随之带来的"独脚五郎"、"三霄娘娘"等被云南原有居民不太恭敬地贬称为"小神子"。小神子的神性与一般主神不同,虽然它能给主人家带来数不尽的财富,但对之稍有不恭便行捉弄害人之事。在不同的族群文化互相碰撞的过程中,小神子逐渐成为一种无意识的群体信仰被云南汉化族群所接受。  相似文献   

7.
从余华与鲁迅的年少记忆中,可窥视出两者对于身体暴力与精神暴力的关注,表现在他们的创作中,即出现“疯子”的暴力形象。但二者关注点却呈现出差异性:鲁迅将目光更多的投注到精神那里,呈现英雄化的倾向;而余华则将目光移向身体,余华笔下的“疯子”不再带有英雄色彩,而表现出反英雄化倾向,这也是时代使然。  相似文献   

8.
以赣州市七里镇仙娘庙会为个案,将客家庙会献戏活动还原到献戏者的实际生活中,通过分析七里镇仙娘庙献戏活动的沉浮历史,以及当下客家庙会献戏的具体事项和参与主体赋予文化意义的过程,从而阐释庙会献戏的生活性本质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以哲学为理论视角,以海子及其诗文为现实依据,解读海子。海子的精神困境从四个方面得到呈现:焦虑、异化、孤独、作为存在勇气的基础和前提的信仰等。  相似文献   

10.
任正君 《天中学刊》2012,27(3):32-35
韩湘子作为道教俗神"八仙"之一,其形象演变是一个逐渐世俗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与道教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整体同步发展,就修道主题的发展演变观之,道教修炼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从出世到入世、救世而逐渐世俗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美国黑人文学之父"理查德·赖特的代表作《土生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揭露了美国黑人的生存困境,同时反映了作者追求民族和谐的殷切希望。在小说中,赖特塑造了一位反"汤姆叔叔"形象的主人公别格·托马斯,讲述了别格如何在冷漠的家庭和备受歧视的社会中从困顿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入手,从主人公成长的困惑与反抗、成长的引路人以及成长的顿悟三方面来深入探讨小说彰显出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12.
牧口常三郎是日本近现代知名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在从船工之子走向教育大师的人生历程中,深受本土文化的浸染、西方文明的洗礼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同时一刻也未曾离过自身对人生的体味和实践。他那熠熠生辉的智慧、前卫的创价教育理念和悲壮的事迹至今仍具有启迪意义,值得学术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鲁迅和张爱玲分别是主流文学和非主流文学的代表,他们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之处.二者在现代文学史上都被无情地扭曲了,一个是“红色经典”,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误读的大师;一个是个人主义的“靡靡之音”,长期被排斥在文学史之外.二者对人性的弱点都有深刻的了解和体会,在探讨现代人的生存处境时表现出深刻的悲剧精神.此外他们的创作都显示出相当成熟的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相调和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4.
在上古神话与敦煌变文<舜子变>的对照中,笔者旨在探讨舜故事从神话历史到民间文学的嬗变轨迹.试图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比较的方法,对<舜子变>在故事情节和艺术手法上的特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武士道精神为义、勇、仁、礼、诚、名、忠,而骑士精神更被认为是身份和阶级的象征,本文将针对日本武士道和欧洲骑士精神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探究其二者之间的异同以及对两者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0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于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人们最期待的文学奖得主、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由于身体欠佳没有现身,他通过事先录制好的录像,发表了自己的获奖感言。他说,“入  相似文献   

17.
"道"在老子、庄子哲学中都是绝对的本体和本原,是化生万物、决定万物的不可捉摸的抽象实在。老子、庄子强调"道"的至上性,主张具体对象和人类社会都应顺从"道"的法则——无为,这就间接否定了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进而导致了对现实社会存在价值及合理性的否定。《淮南子》以"气"解"道",以"因"解"无为",将老子"塞而无为"的"无为"思想改造为"因物之所为",强调了人的主体作用,更多地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积极关注和强烈忧患,体现了道家立论方向由天道尊崇到人间关爱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8.
守法有积极守法与消极守法之分,而法治的实现有赖于一种民众发自内心的主动的守法、护法精神,即对法的虔诚的信仰。这正是法治化的“软件”支持。从公众的普遍守法上升为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的过程是法治化得以实现的精神动力,是法治建设的必然趋势。我国目前法治建设所缺乏的恰恰是这一动力支撑。本文从这一角度入手,论述了培育法律信仰的必要性,并对我国现存的法律信仰缺乏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法治化的实现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实用主义作为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重要支流,它对近代从康德到黑格尔理智主义哲学的批判主要是以对作为认识基础的感性经验的重新考察为突破口的.皮尔士作为实用主义的鼻祖,通过对先验逻辑产生的经验过程的分析,特别是对如何确认康德所谓的先天知性范畴的一致性的逻辑发展过程进行了开创性的探讨.詹姆士从经验出发,沿袭了皮尔士检验真理的效果共识观点,提出了有用即真理的观点.杜威对社会发展采取实用的渐进改良的方法,他把詹姆士肯定人的主观信念的方面进一步工具化为人类的社会活动具有受个体思想观念的可变性,因此信念只要走出主观的领域,就必须成为一种能够对社会结构产生实际影响的活动方式或生活方式.理查德·罗蒂秉承了实用主义的传统,认为应该取消系统哲学,让哲学走下圣坛融入关注社会具体问题中去.实用主义经历了一个如何从经验中剥离出信仰,并逐渐把信仰从效果的有用性转移到个人纯粹趣味的不可检验性这一过程.这同后现代西方社会存在越来越分化的多元主义,强调个人自由选择以及在尊重基本公共准则和保持个人独立自由选择的要求相适应.  相似文献   

20.
王小凤 《文教资料》2010,(26):147-149
布鲁纳和奥苏贝尔都提出过发现学习.但这两种发现学习观却是同名异义的.它们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学习理论。对这两种发现学习观的内涵、方式、过程、目标、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发现学习。更为细致地把握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与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