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之一,弗洛姆对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都有深入研究。在其代表作《爱的艺术》中,弗洛姆将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相关联,用以深入研究二次大战后西方人爱的"异化"现象。在弗洛姆看来,西方社会的爱,已经蜕变成商品关系,他们把市场上的交换原则带到爱之中,使爱赤裸裸地打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烙印。但他在坚持批判的同时,也提出了"人类永恒的爱"这一目标,认为只有这种爱才能疗救异化的爱。这虽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乌托邦色彩,但他认为,人们不应放弃对人类永恒的爱的追求,应铲除种种社会障碍,同时通过高度发展科学技术来克服来自自然力的束缚,逐步实现这个目标。  相似文献   

2.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施蛰存《鲁迅的〈明天〉》既不全面又不深入。整篇小说的叙事场景与情节应置于相互关联的语义网络之中。单四嫂子把利比多努力倾注到宝儿身上,极力用"宝儿"压抑"阿五"的出现,用母子爱压抑异性爱,以应和王九妈等人构成的"他们"以及鲁镇上的"古风"。异性爱以母子爱的面目得到合法的替代与满足。  相似文献   

3.
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爱。本文通过描写"小时候看电影,父亲托儿子骑在自己脖子上,儿子竟尿了父亲一身"这个感人的细节,来表现那平凡得让人忽视的父爱。"父亲一生都在为儿子做着基石,把儿子使劲向最理想的高度托,托着托着,不知不觉间自己就累弯了,老了。"这句话多么耐人寻味啊! 全文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深厚。  相似文献   

4.
<正>《父亲的菜园》记叙了父亲在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开垦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表现了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体现出作者对父亲、对土地深厚的感情。教学时应抓住这一主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一、明确目标,抓住重点课文通过对父亲言行的具体描写,表现父亲热爱劳动的品质。引导学生从描写父亲开垦菜园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的爱是教学重点。体会父亲在荒  相似文献   

5.
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关于自我与他者、能指与所指的理论形象地阐述了主客体的差异性问题.基于此,我们对<百种神秘感觉>中李宽的疯癫意向进行了解析,指出其实质是错误的自我认识和对能指与所指的混淆;并揭示出李宽等三人的中国之行在于完成一个能指的游戏,即认同父亲并成为一个母亲,并通过拯救他人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宜宾学院学报》2019,(11):103-110
用"责任担当"一词定义《全能囧爸》《失孤》《夜孔雀》中的"父爱"太轻了,这三部电影中的父爱既有父亲的担当又有母性的偏执疯狂,是不同寻常的父爱。三部电影里父亲对儿子怀有深深的愧疚,儿子既是套在他们头上的沉重枷锁,更是支撑他们活下去、前进的唯一动力。中国电影紧跟城市化的脚步,在塑造底层小人物的形象时,关注家庭的悲欢离合,努力突出父亲在家庭的承担,从而在父之爱中缓解了他们所处的生活困境。  相似文献   

7.
《好邻居日记》是多丽丝·莱辛继《老人与猫》之后,又一次对"老年人"这一群体生活的关注,通过对以赫蒂和莫迪为代表的老人们孤苦无依的生活状态的描写,表现了多丽丝·莱辛对人性的哲学思考,即人在年老之后,尽管对很多事情无可奈何、甚至力不从心,但是他们渴望爱与被爱仍然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本文拟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从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种伦理关系出发,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探讨作品中所展示的伦理道德,即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被爱融化,人通过被爱来重新认识自我,人在社会中将爱传递,这是一种爱的回归,是作者对人性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8.
父权对女性的影响是巨大的,美狄亚与格蕾丝虽身处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但他们的行为同样受到父权影响。两者的行为虽均为从家庭出走,在外受欺辱之后进行报复,但两人在家中的地位不同所以两人采取的行动、行动时的思想状态也有所差别。尽管如此,两人在家庭中得到的父爱却是类似的,她们背离家庭的行为也都与父亲相关。用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神话原型分析的方式对两个故事进行对比研究,观其内在的涵义,我们发现父亲的情感在潜意识里没有"爱"这么简单。  相似文献   

9.
他的笔法犀利刚健,而写作本书时,用著名作家龙应台的话说,是"用刚毅之笔写出温柔之爱"。这本怀念父亲的感性之作,获得了2013年台北书展大奖。作者的父亲不苟言笑,四分之一的人生在战火中流离,每一天都被死神从背后追赶。这些往事,却从未成为父子交谈的话题。父亲和儿子之间,淡淡的、冷冷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中国式父子关系的缩影。作者的儿子出生后,他也随着儿子叫父亲"爷爷"。他在本书自序中说:"我在我儿子身上偶尔不经意看到我父亲的身影时,常常会心中一惊:那不是隔代遗传;他是爷爷,却宛如父亲,是我在眷村十八年跟  相似文献   

10.
一、阅读提示爱是人类美好品质的显现,也是人类的向往与追求,节选自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爱的教育》一书中的《小抄写员》一文,正是用少年叙利奥为了一家人的生活而替父亲抄写引出的感人情节,着力表现爱这一神圣的主题。细节描写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是这篇课文突出的写作特点。二、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11.
废名早期的"诗化田园小说"精心建构了一个"桃源世界",但这个"桃源世界"其实蕴含着生活的大悲苦。《桃园》就是这样一篇颇为晦涩的小说,是一篇表面看去充满美和爱,实则以美与丑、善与恶、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对抗及其悲剧性的结局,体现出深刻的痛苦感的作品。《桃园》中有密集的象征与隐喻,这在废名的小说中是不多见的。小说采取了近似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小说中父女二人的幻想与梦境,就能够发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  相似文献   

12.
正北京人一定很爱旅行,只要航班一离开地面,他们就可以摆脱重重雾霾的包围;上海人一定很爱旅行,如果能在黄梅天气里避开"魔都",奔赴赤道另一边的碧海蓝天,当然恍若重生。日本人重"赏樱",因为那"一期一会"的美感,每年可能只有一周;大都市里的中国人应该爱"赏晴",因为我们的晴天,仿佛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13.
<正>北京人一定很爱旅行,只要航班一离开地面,他们就可以摆脱重重雾霾的包围;上海人一定很爱旅行,如果能在黄梅天气里避开"魔都",奔赴赤道另一边的碧海蓝天,当然恍若重生。日本人重"赏樱",因为那"一期一会"的美感,每年可能只有一周;大都市里的中国人应该爱"赏晴",因为我们的晴天,仿佛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14.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生动地讲述了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的故事,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这种爱也深深感染了"我",使"我"有了爱鸟意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  相似文献   

15.
李会青 《中国教师》2011,(21):78-80
<正>爱利希·弗洛姆(Fromm Erich,1900—1980)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的缔造者之一,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他一生写下了大量著作,《爱的艺术》是其代表作之一。弗洛姆在此书中最重要的主张是只有把实践爱当做一种信仰,才能真正地懂得爱的艺术。当代青年对爱的态度并不十分严肃,很多教育者面对这样的现实心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写出了一种非常真挚与至诚的爱.作者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细致的刻画,集中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文中,作者对父亲语言的描写惜墨如金,只有四句话,但寥寥数语却取得绿叶衬红花的效果,使"背影"更鲜明,这充分显示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相似文献   

17.
再也不会有这样的人,爱你如同自己的生命。品读日本作家重松清的小说《世上最疼我的人》,我总会禁不住这样想。每每重温那些带着生命温度的文字,一种从父爱大山里流淌出的爱的清泉,便汩汩地流进了我心房。这是一个普通现代家庭里,名叫安子的父亲与他的儿子阿旭之间的情感故事。阿旭三岁那年,便失去了母亲,只留下他与父亲相依为  相似文献   

18.
用心地,静静地体会文章中的每一句话。我,犹如站在时间的面前,面对的是一条长长的台阶。每登上一级,都能看到"父亲"的背影。长长的台阶,放眼过去,似乎全都是"父亲"的踪迹,爱的踪迹。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父亲形象缺席这一角度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木马赢家》进行研究,发现父亲形象缺席,以及替代型父亲的失败对男主人公保罗的命运与性格的形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探讨,父亲的缺席导致了保罗俄狄浦斯情结转变失败、悲剧的发生,由此而揭示出:父亲在儿童性格的塑造方面起着他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的父亲丰子恺有一颗善良的心,他爱世间一切有生之物。他爱人类,更爱儿童。他认为"世间最尊贵的是人",而"人间最富有灵性的是孩子"。孩子做事认真,心地纯洁,对世间毫无成见,对万物一视同仁。孩子好比一张白纸,最初在这白纸上涂色的,便是自己的父母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